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位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考察干部中,当问及考察对象的优点时,答者滔滔不绝,都是溢美之词,而当问及被考察对象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答者顿时语塞,或说没发现,或说不清楚,或说没缺点。”其实,不仅仅是干部考察中有这种现象,在党内民主生活中也常有这种现象。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赞扬的话说得多,而批评的话说得少或几乎没有,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根本不着要害,有的甚至把批评变作了表扬。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党和人民出力流汗,可以说是成…  相似文献   

2.
领导琐议     
“领导”这个词,人们经常使用它。当说“某某领导时”,多指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当说,“要加强领导”时,又多指领导行为。有时还把领导同管理混用。在学术理论界,人们对“领导”的释义和表述也很不一致。有的说领导即影响力;有的说领导是领导集团与群众的关系;有的说领导是一种组织行为;有的说领导即上下级沟通信息的过程;有的说领导是领导者率众干事的活动。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说明重新探讨领导的实质,弄清它同管理同领导者的联系和区别,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采访时,常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感叹:“如今的群众不听话。”有的人甚至将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归结为“难在群众不听话”。“群众不听话”这样的事确实存在,许多干部也遭遇过。但也有不少干部反映群众很听话,宁武县石辉沟村党支部书记说:“俺们村群众就很听党支部的话,办啥事都一呼百应,结果两年摘穷  相似文献   

4.
面对着渴望致富的群众。农七师一三○团九连退休职工何新玉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发家”经历:“几年前,眼看着4个相差无几的儿子渐渐长大,我没有钱供他们上大学,没有钱为他们买房子,我愁得觉都睡不着。我想,只有拼着老命发展自营经济了。于是,我凑了3万元钱建起了一个养猪场,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一位领导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提的最多意见是政府服务不到位。经济高速增长了,为什么群众不买账?还是因为有些部门、有的干部把民生保障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到具体事情上。""心中有民"最容易说,也最容易落空。在群众看来,"心中有民"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把"心中有民"当作  相似文献   

6.
干部下基层,目的是要访民情、知民声,解民困,增进和群众的联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与基层群众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要说得了“农家话”。到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群众谈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干部在机关坐得久了,习惯摆架子、打“官腔”,不善于与群众交流,和群众谈话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干部显然不受群众欢迎,不能让群众接受。和群众交流要避免说“官话”、大话、套话,朴素实在的“农家话”才能说到群众心窝子里去,群众也愿意把这样的干部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7.
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不可否认,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能严格要求自己,为群众做出表率.然而,也有少数领导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公众场合口无遮拦,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有的说,没有的也说.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27年1月3日下午,武汉革命群众与英国水兵在汉口江岸码头的英租界处发生了冲突,史称“一三”惨案。对惨案中武汉民众的伤亡情况,史学著作中的记载并不相同,有的说有“一名”群众死亡,如《刘少奇传》、《国际关系史》第4卷等;有的说有群众“当场”死亡,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等;有的则认为当时并没有群众在惨案中死亡。由杨天石主编的《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中国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由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等著作,均…  相似文献   

9.
《天津支部生活》2010,(8):40-4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扮靓城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投身创先争优活动最大的实践。”说这话的人叫吴会照,是蓟县市容园林委街容管理科科长。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奉献了十几年,没有惊人的事迹,没有豪迈的言语,有的只是对工作的责任和对群众的真情。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88年第一次郑重地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动乱,也没有动摇我的信念,仍然执著地追求共产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有的朋友功我说:“现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一些执政的共产党纷纷垮台,你还入党干啥?”1991年我参加工作后又提出了入党申请,有的人又说:“眼下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群众意见很大,你还入这个党?” 对于朋友们的劝说,我不是没有考虑过,可想来想去,追求共产党的信念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下面我就向朋友们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八、骂声面前重自省,真情劝说清涧妇40年代初,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毛泽东虽然在延安领导进行了两次“精兵简政”,但效果仍不太理想。由于一些部门的官僚主义作怪,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加重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这样,在边区中,骂政府的人有之,骂共产党的人有之,有少数人甚至骂当时在党内已经有较高威望的毛泽东。有的说:“救国公粮的任务太重,群众要饿肚子了。”有的说:“共产党的经是好经,但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清涧县有一位农妇,本来是刚死了丈夫,家庭较困难,这时又正好碰上要交公粮,那个农妇便气打一处来,说:“共…  相似文献   

12.
“地主庄园”展览“文化大革命”中,真是无奇不有。“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就被打倒,他在市委大院住的房子,也被抄家,翻箱倒柜以后加以公开展览,取名为“地主庄园”,让群众参观以广宣传,目的是把任白戈搞臭。“地主庄园”展览消息传出以后,上清寺、曾家岩、两路口、大溪沟街道,乃至全市的机关干部和群众,排着长队前来参观。听说是任白戈住的“地主庄园”,大家都很好奇,想来看看,把院子都挤爆了,地板也踏破了。有的边看边说:“任白戈这个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住这么好的房子,应该打倒。”有的说:“这又不是他任…  相似文献   

13.
笔者身处基层,又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农村和企业调查,在同群众交谈中,了解到群众对少数领导者的“官话”十分反感。有的群众直截了当地说:“领导人要有威信,就要少讲‘官话’”。 对“官话”,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其特点倒是很“突出”的。一是“空”。讲话不管长短,反正尽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错也不错,用也无用”的“原则话”。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  相似文献   

14.
朱海滔 《求贤》2008,(1):45-45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近日在全区万名干部下基层动员大会上说:干部下基层的风气还不够浓厚.有的即使下去,也是“一阵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心思不在群众身上。形式主义害死人,群众也最反感。  相似文献   

15.
最近,某乡党委书记调走,当地许多老百姓说:“送他辆汽车都不多,他确实为这方百姓操透了心、出透了力。”当然,老百姓并没有真的买汽车送给他,就是买了送去,人家也决不会要,但这反映了老百姓对他的爱戴。与这位书记恰恰相反,有的干部调走,老百姓拍手称快,说“早该走了”——听这话就知道这位干部在任期间没有给老百姓做多少实事和好事。从老百姓对这两类干部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 谁为人民群众办事一心一意,竭尽全力,谁半心半意、三心二意,老百姓心里最清楚;谁该奖谁该罚,百姓心里有杆公平秤。  相似文献   

16.
许文彬 《实践》2004,(1):46-47
现实中,不少同志有这样一种观念:辛辛苦苦的就是好干部.有的同志也常以此自慰,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似乎有了苦劳就可以心安理得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感到,没有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不懂得科学领导、科学管理,工作没有创造性,光靠辛苦是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相似文献   

17.
冯定同志说:“私生活,如象有的爱吃这个,爱穿这个,有的爱吃那个,爱穿那个,有的喜欢这样的娱乐活动,有的喜欢那样的娱乐活动,是谁对谁都无须干涉的,只是当做谈话的资料,彼此征询或者提供意见,自也无妨罢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版,第67页。) 这就是让我们放弃在生活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虽然他也说生活问题可当做“彼此征询或者提供意见”,但是就连这种仅仅是提供意见的轻描淡写的说法也是个幌子,紧接着他就说“自也无妨罢了”,就是说,提不提意见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的工作;为群众办事就是为自己办事;群众脸色好看了;就证明我们的工作到位了。”这是井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苏建赞经常说的几句话,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变追求。  相似文献   

19.
寻访张忠发,是我最苦恼的一件事。   有人说,“没有这么个人 !”   有人说,“有是有,可他牺牲在朝鲜了 !”   有人说,“确有这么个人,在哪里说不清 !”   我打电话问以扮演张忠发闻名的演员高保成,他也只是说“拍电影时我见过,他叫张计发,但多年一直没有来往。你要能找到告诉我,有生之年我还想见他一面 !”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关于上甘岭的介绍,只有烧焦了的一段枯木作为实物在那里摆放着,剩余的空白就只好靠观众通过自己的联想去填补了。至于张计发则更是不着一字,线索十分渺茫。终于我在一份材料里发现了张计发…  相似文献   

20.
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面。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凸显了时下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新任务存在着作风“不符合”、方法“不对路”、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