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溪子 《小康》2012,(1):134-135
心平气和确实与一个人生活、人生的"适当"定位有关。每一个人,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生活、人生有一个定位。那么,孰为适当、孰为不适当,又如何才能适当呢?  相似文献   

2.
"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说的是人生的短暂。人生虽短暂,却也"春夏秋冬,忙忙活活"。忙活些啥?无非两个"皮":一个是面皮,一个是肚皮。人不能没羞没臊,没脸没皮,谁不想活得光鲜  相似文献   

3.
多彩人生     
正《佛光菜根谭》说:"每一个人都是自我生命的艺术家,可以彩绘自己的人生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自我生命的工程师,可以塑造自我的美好形象。"人的一生中,往往随着因缘际会改变而有所改变。每个阶段,我们要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去塑造自我的生命?有以下四点:第一、世界是人生战场:有人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老年的坟场。严格说来,其实这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战场。因为人从出生,就有不断的境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30)
正同样的家庭背景下,人生也许会大不同。有的人用一生都无法治愈童年,有的人却让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皆是成长、皆是营养。假如你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原生家庭,你的人生会怎样?是注定失败,不断陷入深渊,用一生都无法治愈童年,还是将糟糕的过往当作砥砺前行的动力,积极上进,有了全新的一片天?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4,(2)
<正>新春梦想,是所有中华儿女在新年里的期盼。当"马上"成为马年里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口头禅时,那么马年里,你"马上"了吗?……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而没有梦想的人生注定是空虚的。梦想,就是理想。人们需要不断地追寻梦想来支撑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理想在追寻中不断实现。但梦想又不是自私的,它与自己的家庭、民族、国家的梦想是紧密相连的,是要通过自己全力以赴的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的。人活着就得有梦想。进入马年,新春福至,万象更新。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里,我们有梦想了吗?能否在马年顺顺利利、马到成功、具有龙马精神、做事一马当先呢?这就要看我们的梦有多大、有多美、有多远、有多么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比较     
人生的许多结论来自于比较。有比较,有鉴别,才会有结果。自电视超女节目热播以来,各种"PK"活动层出不穷。与其说人们热衷于比较,不如说更享受"PK"展示给人们竞争过程中的精彩与残酷。山有高有低,人有美有丑,习惯有好有坏,能力有强有弱……世界的丰富,人生的差异,使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各种比较,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比什么?  相似文献   

7.
失眠症蔓延     
《小康》2015,(7)
<正>睡不好,会生病;"睡不好",本身就是一种病。睡眠障碍形式多样,失眠症已成"流行病"。还有梦游症、磨牙症、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等。科学家指出人一生中睡眠的时间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您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时间,过得好吗?您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时间,过得好吗?面对这个问题,可能不少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婚姻美满、事业发达、潜力无限,让亲朋好友们"羡慕嫉妒"的人会满怀焦虑地回答":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在人的一生中,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这  相似文献   

8.
认知人生     
正常有人问:"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究竟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如何认知人生?对此,我有四点看法:第一,要知身体不坚,如泡如影。希求长寿,这是古今中外,不管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一致的梦想。但是人的一期生命,因为肉身之体不能长久,所以古来多少帝王总在希求长生不死的梦碎之余抱憾而终。人的身体何以不能永久不坏?身体乃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有,因此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从婴儿呱呱堕地,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身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0,(15)
正对于"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件事,人到中年,我们才知道那些感人至深的诗句背后,都有一个不同的人生真相。很多不熟悉《红楼梦》的人,在细读这本书时会有一点吃惊,有些情节似乎和他们之前的印象不符。一位读者曾问我,黛玉"魂归离恨天"之后,宝玉不是"泪洒相思地"吗?不是伤心欲绝吗?怎么后八十回里,宝玉和宝钗的婚姻生活竟有"如鱼得水""恩爱缠绵"的旖旎风情?  相似文献   

10.
汪丁丁 《乡音》2011,(12):11-12
在我面前摆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44岁的时候再来讨论"未来",难免为这个题目罩上一层浓重的阴影。同时,也显得没有必要,人生行旅已经走过一半了,难道还不清楚"前途"吗?不错,人过中年还要讨论"未来",这是"过渡时期"的现象,它不属于美国或德国,它属于中国,属于一个正在徘徊中寻找自己处理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医疗  相似文献   

11.
最近,"做幸福的老师"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很容易让我们把幸福视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把拥有幸福视为人生的完美境界。这样的状态和境界,如何与教师这个职业联系起来?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换换位想想     
云溪子 《小康》2006,(10):74-75
七情之外,更有另一种情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可缺少,那就是“体谅”之情。世人多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吾突萌奇想:天为何难老,而人生为何易老?毛主席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原来,天之所以难老,乃因其无情;人生易老,乃因其有情。人能为求不老而无情吗?否!人若无情,将不成其  相似文献   

13.
正王环很幸福,"我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家庭很和谐。"王环还很有成就感,"社区的事我觉得样样都有价值。"既有幸福感又有成就感的王环,你可羡慕?别着急下判断,这种人生可得来不易。现年56岁的王环,拥有和同时代很多人一样起伏的人生:考工成为酿酒厂工人、组织任命成为远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经历和感触的增加也给了她更多创作灵感,宋黛霆开始尝试写关于自由和爱情的曲子。如今,经过两年的"野蛮生长",宋黛霆已经在音乐上小有名气。这位"90后"在音乐创业之路上用热爱支撑着自己的信念与坚持。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看似带有强烈哲学意味的问题实则与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息息相关。可是,真正想明白这两个问题并肯为之努力奋斗的人却为数寥寥。或是外在的压力使然,或是  相似文献   

15.
四、研究生人生价值的取向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个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它主要回答: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由于人生价值观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在其婚恋、人际、职业、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因而社会学、  相似文献   

16.
<正>我说人生有"火焰",有"秋水",是绚烂和平淡的一个比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有动,有静;有张,有驰;有执着,有疏放;有绚烂,有平淡。都说"水火不相容"。然而,在人生中的"火"与"水",却能够也往往需要在人们生活中共容和互补。对宽泛的人生如此,对个体生命的人生也如此。试想:一个人在一生中如果总是"火焰"的话,他们不仅会炙热得令人可怕,而且恐怕自己也承受不了。相反,一个人从生到死也不可能都是"秋  相似文献   

17.
张孝萍 《友声》2014,(4):37-38
<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小时候因为战争而被遗弃在异国他乡,却被善良的中国人民养大;他们是如假包换的日本人,却说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生活,却时刻都记挂着那个中国的家……他们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日本遗孤。日本遗孤,这个名词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可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群?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又到底有着怎么离奇的人生和故事?可能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直到2009年11月,一个叫做"日本遗孤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最苦与最乐     
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相似文献   

19.
论宗教信仰自由及其活动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珉 《前进》2002,(8):42-44
宗教信仰具有法律上的正当、合理性。因为:首先,信仰具有法律上的不可剥夺性质。人非机器,人只能有限地活一次:人生无常。活着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归宿何处?家在何方?人活得怎样?”归结到一点:有限的肉体生命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首先满足于吃、喝、住、穿与人交往等等功能性需要,然后就要去探究上述问题,这就是人生的两大基本范围:物质社会和精神领域。精神追求是人不可或缺的支柱。“人生自古谁无死”?超越死亡的只有人的精神、人永不停息地寻求生命意义的努力,“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为人生画圆     
圆,应该是几何图形中最美最神奇的吧!你看,车轮是圆的,所以能行走无疆;太阳是圆的,所以能恩泽四方;植物的根与茎,也选择以圆形的方式向外发展,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的伤害,并谋求最大的生存空间。所以,人生至境,我以为,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圆。为人生画圆,应是每个人心中的圣境。但人生的圆,有几人能画得好?记得,中学时上数学课,老师告诉我们画圆的"秘诀":一要将钢针深深扎进纸里,牢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