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世界有发展中国家150多个,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0%,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这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发展潜力。也是当今世界日益壮大的一支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近年来,苏联重视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1960年的贸易额只有8亿卢布,1984年已猛增到184.6亿卢布。相隔24年,增加了23倍。1975年苏联向发展中国家的输出额是33亿卢布,到1984年已扩大到109亿卢布,上升了两倍多。1984年的顺差额已经达到33.9亿卢布。虽然苏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一般只占苏联外贸总额的15%左右,大大低于苏同经互会以及西方国家的比率。但是这对于扩大苏联的政治影响,平衡外贸收支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一)  相似文献   

2.
自1990年11月1日起苏联开始使用新规定的卢布对外币的商业汇率。这样,在苏联的汇率体系中共有四种正式汇率:官方汇率,商业汇率、专用汇率和在外汇拍卖行或交易所中使用的拍卖汇率。根据苏联国家银行外汇经济管理局副局长伏伊琴柯夫的介绍,在苏联从行政命令  相似文献   

3.
1965年底苏联的国民财富估计为9,000亿卢布,1981年底增加到29,000亿卢布。换句话说,在此期间内增加了2.2倍以上。按人口计算,目前苏联平均每人积累的物质财富已经超过11,000卢布,比1970年增加近一倍。  相似文献   

4.
苏联目前与一百三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一九八○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为九百四十一亿卢布,一九八一年为一千一百亿卢布。其中主要贸易对象是经互会成员国,约占全苏外贸额百分之五十,其次是西方国家,约占全苏外贸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再就是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苏联与东盟五国的贸易比重很小,一九八○年贸易额为五亿一千万卢布,占当年全苏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四(全苏贸易总额为九百四十一亿卢布)。苏联与东盟五国的贸易额逐年增  相似文献   

5.
(一)自1959年苏联工艺合作社并入国营企业后,消费合作社成为全苏唯一的自上而下、组织齐全的集体所有制系统。近年来消费合作社在苏联商业中始终占有一定的地位,1983年消费合作社的商品零售额达861亿卢布,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28%。其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地区组织日用工业品供应,提供公共饮食业服务和农副产品收购等。消费合作社网点遍及全苏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对于解决农村商品买卖难起了一定作用。苏联领导也认为,消费合作社是苏联商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战后以来,苏联为巩固和发展合作社商业采取了不少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入股股金为例,1983年消费合作社的股金达173亿卢布,比1950年增加16倍,就业人数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出于各自的目的苏联同西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八二年西欧国家在苏联同西方发达国家贸易的比重已占78.6%,贸易额达到297亿卢布,一九八二年比一九八一年增长了4.7%。苏同西方国家的贸易80%集中在联邦德国、芬兰、法国等西欧国家。其中联邦德国、芬兰、法国为最大。一九八二年这三个国家约占苏联同西欧贸易的50%。  相似文献   

7.
苏联国家经济科学院咨询中心负责人伊凡·伊凡诺夫不久前在担任国家外经委员会副主席时,参加了关于分配苏联外债问题的共和国间的谈判。他认为,在15个主权国家之间分配苏联外债将是不寻常的事情。目前估计到1991年底苏联外债总共约702亿美元,或者为390亿外汇卢布。这是苏联政府本身或者在其担保下所欠的债款,预计今年全国能赚回的外汇进款为220亿左右外汇卢布。其中一半以上不是用来还债,只能支付苏联的外债利息。最大的债主是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总的来说,苏联在整个“七国集团”和南朝鲜那里都有很大债务。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开始重视外汇制度改革。88年初,戈尔巴乔夫在会见西方政治家时阐述了苏联经济走向世界,使苏联经济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骤,明确提出卢布可兑换性问题,向世界表明了苏联实现卢布可兑换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9.
苏联末期,在卢布贬值的未来预期下,各加盟共和国展开激烈的银行信贷竞争,同时实行了限制卢布涌入、物资流出的经济封锁。进而,面对俄联邦汹涌而至的卢布潮水,发行主权货币成为小国寡民型共和国防止卢布占领、摆脱自身经济困境的良策。而某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货币行动必然在整个苏联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统一的卢布流通域遭遇被15个彼此独立的货币流通域瓜分并取代的命运,作为主权国家的苏联也就在货币层面被摧毁。考察苏联末期的货币战是探寻苏联解体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揭开苏联解体之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89年的苏联荆棘遍地,风波迭起。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对当前时局下的结论是:“国家正在经历改革的危机时期”。戈尔巴乔夫也承认,时至今日国家非但没有从80年代初陷入的严重危机中摆脱出来,而且“某些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进程甚至尖锐化了。”有人公开预言要发生政变,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苏联的社会现实确实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今年头9个月国民收入只增长2.4%,国营企业上交国家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33亿卢布,亏损企业有2800家左右,有些工厂月月发不出薪水,靠银行贷  相似文献   

11.
概况。1988年是苏联大量建立生产和消费合作社的一年,据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1988年全苏已有合作社社员135.9万人(不包括集体农庄庄员),相当于全国职工1.175亿人的1.16%,相当于全苏集体农庄庄员1220万人的11.14%。此外,这一年还有72.9万人从事个体经济活动。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达60.6亿卢布,合全国工业总产值9030亿卢布的0.67%或农业总产值2201亿卢布的2.76%。  相似文献   

12.
在七十年代,苏联建造的住房面积为十亿另七千五百万平方米,超过了六十年代全苏城市住房的总面积。每个人口的平均居住面积1971年至1980年间增加了两平方米,1980年达到了人均十三平方米。城市住房总面积比十月革命前增加了十一倍多。在这十年中,分给居民的住宅就有2,150多万套。目前,用于住房建设的固定基金为3,390亿卢布,占国家固定基金总额的将近五分之一。在1976—1980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住房建设的投资为872亿卢布,比五年计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中苏两国在经济背景上都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政治和军事背景上则不同:苏联已经获得良好的国内和平环境,而国民党政府先是"备战",之后又"养战",并由此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和经济政策的混乱。苏联1947年的新卢布改革与中国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相同,区别之处是金圆券改革的某些具体措施更为激烈。新卢布改革对金圆券改革的决策和具体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新卢布改革与金圆券改革的比较,可见后者的失败在于在"天时"与"人和"上均犯了大错。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联邦是原苏联不多的几个能“经济自给的”国家之一。据经济学家统计,俄罗斯从其它共和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占内部市场需求量的80%,出口的比重相当。俄罗斯从其它共和国购进的大部分是食品。据1990年结算,食品的输入额高于输出额262亿卢布,或居民消费的11%。其它种类商品的输出额高于输入额:轻工业品高出90亿,文化生活用品——24亿,日常用品——  相似文献   

15.
苏联不具备使卢布完全自由兑换的客观前提被专家们看作维持货币自由兑换制度的最重要前提的那些一般经济条件,苏联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尽管已通过一些决议,但是这个国家在发展市场关系方面尚无实际进展。指令性计划工作、按定额分配资源、由行政决定的价格形成等仍占主要地位。生产的技术水平、质量和效  相似文献   

16.
在戈尔巴乔夫的苏共第十九大报告中把广泛开展合作社运动称作为彻底的经济改革中的一个方面,然而在这一社会经济创业的起点却横着不少障碍。1988年3月1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签署了关于合作社成员累进税的命令,其实质是,如果合作社员月收入在500卢布以下,则也同其他阶层居民一样上缴13%的所得税。500卢布以上税收30%,700卢布以上税收50%,超过1000卢布税收递增到70%,若收入突破1500卢布税收则增加到90%。起草这份文件的除了财政部还有司法部,最高苏维埃委员会及其他机关。但提出累进税建议的是财政部,主要方案制订者也是该部的专家,因此《星火》杂志的记者便要求采访财政部长鲍利斯·伊万诺维奇·高斯捷夫,下面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指导经济发展。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经济曾有过很大的增长。到1933年苏联经济中工业比重上升为70%,苏联开始成为一个工业国。在1929到1939年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制造业的产量增加了7.5倍以上,达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1956年到1975年间的四  相似文献   

18.
农业历来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二十多年来农业发展情况不妙,生产水平情况每况愈下。据统计,农业生产增长速度50年代平均为5.1%,60年代为3%,70年代为1.4%,而80年代初期几乎没有增长。在此期间,农业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由5.4%不断下降到4%,2.6%,1.5%,尽管1986年略有回升,但其绝对水平依然不高,与物资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的增长极不相称。且农业投资效益低。例如,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乌克兰共和国农业部门的固定生产基金增长了29%,而总产值只增加1.6%;哈萨克共和国的情况更槽:农业部门的投资额为170亿卢布,部门固定生产基金增加了28.4%,而年均总产值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减少了5000万卢布,劳动生产力降低了10%。农业的落后状况导致苏联食品供应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食品价格、房租和交  相似文献   

19.
货币国际化是一种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过程。货币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的利益是多方面的。卢布国际化是近年来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为实现卢布国际化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目前,卢布在独联体国家贸易中的使用量较大。而中俄贸易的本币结算则走过了从试行到推广的进程。由于俄罗斯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卢布尚难以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强势货币,也难以成为储备货币,卢布国际化前景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苏联在对外经贸关系方面一直偏重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以东欧经互会国家为主,与亚洲地区的经贸关系不多。近年来,苏联开始改变这种单一的贸易结构,强调重视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调整其亚洲经贸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联调整亚洲经贸政策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国际经济关系角度看。当前国际上正出现一轮新的产业扩散和资金技术转移的浪潮,它与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国际资金转移相比有这样两个特征;第一,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海外投资快速增加,并已取代美国,成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