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去杭州参加一个会议,在回来的火车包厢里邂逅了一位杭州萧山的民营企业家。我们年龄相仿,而且包厢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很快就聊了起来。他听出来我是山东人。他说,他就是去孔子的故乡,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听国学课的。他每个月都要去一次,一次在那里置天时间,听一位博导讲国学。  相似文献   

2.
谁的海岛?     
邢少文 《南风窗》2012,(22):8-8
作为一个在他省工作的海南人,每次回三亚,我的感觉都不太舒服。这个城市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从饮食、交通、居住到文化,天南海北,各式各样,但它呈现的不是一种包融与贯通,而是杂乱与割裂的景象。关于海南的两座大城市,海口和三亚,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海口是海南人的海口,三亚是国际的三亚"。三亚常住人口中,外地人已经超过了本地人,但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4.
父亲很少向我讲述人为什么要勤奋,也从不用棍棒逼我“勤奋”。他是用一种特殊方式为我“师”的。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记忆是这样的:清晨,我在睡眼惺松中听到父亲朗读外语的声音。那声音像潺潺流水,富于一种特殊的韵味(后来我也  相似文献   

5.
与米卢对话     
从米卢到中国的第一天起,他就处在了漩涡的中心。他被我们描写着,被我们评论着,被我们质疑着,也被我们批判着。然而镜头前、话筒前的米卢永远是三缄其口,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在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下,他熟练地运用“太极推手”,巧妙、圆滑地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即使与他成为朋友,米卢讲话也不是无所保留,特别是在谈到一些问题时,米卢不愿批评任何人。他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这可是我们私下说的,你要保密!”从这一点上说,我不是个合格的朋友,偶尔我会将他的“私房话”告诉读者,但这只有一个原因——让更多的人了解米卢,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了解他对中国足球的改造,了解他在中国经历的一切,而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与经验。米卢经常说,他尊重每一个人,他努力做到善待每一个人。他说得非常认真,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不过,偶尔在他心情舒畅或极度郁闷的时刻,老米也会用一种沧桑的口吻对我说:“LILY,终有一天我要给你打开我的日记本,让你了解所有的一切!”对面是老米的一阵沉默。我接着道,“你不用给我看什么日记,我只想要你一次发自内心的倾诉,关于过去这一年半。”  相似文献   

6.
1325次列车:杭州至重庆 今年寒假返乡,我选择了铁路。我与妻子于1月26日,乘坐1325次列车,20时17分从杭州出发去重庆。 而这一次的返乡,却变得异常辛酸与恐惧。 到杭州后得知所托付的人没有买到卧铺票,而是硬座,慢车!无奈只能上车! 在前往站台的通道里,一番冲锋、一番搏斗,一路与妻子相互呐喊着前瞻后顾。赶到站台,找到第10号车厢。半个世纪了,车厢的梯子一直是那么高,一直就没有改变。或许正  相似文献   

7.
现任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化工一厂裂解车间主任的陈德烨从清华大学到燕化,从设计院到生产一线,从仪表专业到化工专业,经历了很多的转折。有很多人问过他,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陈德烨引用钟南山院士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回答:"也许我是在追求一种未知吧。"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作家与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今年春天,他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他赶到会场时,会议刚刚开始,主持人正在--介绍与会者.每个介绍到自己的人,都会站起来微微鞠个躬.  相似文献   

9.
杰克·斯奈德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讲学即将结束时,斯奈德教授欣然接受了本刊编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铁军副教授的访谈,就他本人的学术历程、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范式以及新近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些要点和发展趋向,坦诚、扼要地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看法。访谈录由于铁军翻译、整理。——题记1.请谈谈您的学术发展道路。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国际关系这一专业?在这方面谁对您的影响最大?能列举几个人吗?我之所以选择国际关系作为我的专业,部分是因为我的家庭熏陶。我的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我的母亲是学校的护士。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围坐在餐桌旁,讨论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10.
你们觉得刘德华成功吗?他是被所有的媒体神化的一个艺人,都说他勤奋、他努力、他不会干坏事、他可以不吃、不眠、不喝,光是呼吸就可以活到五十二岁的人.其实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会紧张,我也会因为讲事情讲到自己心里不那么稳定的时候,会出现有一些讲得不好的状况. 成功不是自己说得算,是历史说了算.也同样,喜欢我的人,他会觉得我非常成功,为什么?因为我事业做得非常好,我家庭非常幸福.不喜欢我的人说,这个人的事业,一部作品好一部作品不好,一部票房这样,一部那个烂片,他是靠运气.他为了虚荣,把家庭就搁在那里,所有他的家人,都舌在一个阴霾里面,他们说我失败中的失败.我无所谓.不争,那是一种慈悲,不闻,那是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1.
“你来干什么?”一声近乎喝斥的发问让张律师吓了一跳。她正在一场商务谈判中充当外商的法律顾问。喝问来自中方厂长。看到会议室里出现一名当律师的,他感到迷惑甚至委屈:我们的谈判一直很顺利、很规矩,为什么还要找个律师来? 厂长的想法并不奇怪,他不过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律师  相似文献   

12.
怨自己     
鲁迅的母亲说鲁迅“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我不知道鲁迅骂完人之后会不会后悔?也许不会.他临死前仍是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而我骂完人之后经常很后悔。前几天写了一篇骂余秋雨的文章,现在看来觉得真是无聊。我为什么要骂他呢?是因为晚饭后犯懒。没出去散步,而是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就看到了他,就想起要骂一骂他。这种文章能有什么好效果吗?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23)
正在外采访最大难处是:如何说服别人开口说话。现实中,这难度越来越大—除非对方刚好有求于你,否则,很多人不愿对陌生人开口,特别是身处这样一个充满怀疑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几乎被"腰斩"。为此,我常常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沟通—而不是采访或写作。印象最深的,是前段时间在深圳采访地产中介。当时,通过朋友关系,我联系上一位在深圳做地产中介的,他和我的朋友是初中同学,没考上高中,他后来到深圳打拼,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但地产  相似文献   

14.
印记     
傅彪  张秋芳 《工会博览》2006,(16):32-35
上期回顾: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傅彪在一次体检中突然查出肝部有问题,经过反复检查,终于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果——肝癌晚期。家人为了怕影响他的情绪,一直瞒着他……彪子真的太棒了!小徐没日没夜地陪在病房里,彪子却从不向小徐追问自己的病情,知道他会为难。第—次手术之后,他回到家里,对我们说了—句话:“那时你们都知道我得的是什么病,就是不肯告诉我,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可是为什么没有—个人能笑嘻嘻地告诉我‘你没事’呢?每天有那么多人来看我,连不常联系的朋友都出现了。这么兴师动众的,就说明问题有些  相似文献   

15.
2000年6月18日,杭州世界贸易中心大饭店的一个会议厅。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但他们还是十分有耐心地在等着。因为他们知道,今天的新闻不同一般。一会儿,一名身材高大的男子带着一行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原金松集团副总经理,现任杭州东宝电器集团公司总经理胡家源。他做了个深呼吸以后的第一句话是:“久违了,朋友们!”第二句话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宣布:恢复东宝品牌!”深知内里的记者们都知道,这一刻对于杭州的家电业来说,实在是太不平常了。这意味着组建时间长达3年之久的金松集团,到现在终于有了一个不言自明的结论。事情还要从3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16.
我从报社退休老领导的电话里得知:郭庆瑞——郭老——走了. 不知为什么,听到这个噩耗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郭老,走啦?怎么可能?他身体那么好…… 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写诗发给我,说这是参观园博园后的一点儿感悟,那天在电话那头,他显得很急,问我能不能发?什么时候发?印象中,郭老从来没有这样过,他这是怎么了?老实说,要是换了别人,我也许根本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至少也会把话题岔开,但对郭老,我只能破例.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人与人一间学校的门前,挂着一块黑板一位神父路过这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我是一位神父,我为所有人祷告。”一位路过的律师看见神父写的字,就在下边加上一句:“我是一位律师,我保护所有的人。”一会儿,一位过路的医生又添上了一句:“我是一位医生,我医治所有人。”最后,一位普通的市民经过,看了黑板上的字,他想了想,在上面加了一句,“我是一位平民,我要付钱给你们。”狡猾的行贿者有个人将要受审,他问律师是哪位法官审他的案子。“我想了解他的名字是要送一箱子好酒给他。”律师大吃一惊:“不行!这是违法的,而且你会输的。”几个星期后开审,那人赢了。在离开法院时他对律师说:“看,我送的酒不是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18.
水池困境     
<正>中学数学课上有一道经典的应用题题目:一个水池,上面有个水管注水,每分钟入水x立方米,下面有个水管放水,每分钟出水y立方米,求解,多长时间能把水池注满或者放干。在训练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方面,这当然是个好题目,可是其表述方式违背生活常识,难免让人觉得有点怪。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题的时候有过跟我类似的想法:一边注水,一边放水,这也太浪费水了吧,为什么干这么荒唐的事儿呢?其实,这种荒唐不但存在于数学课本上,也实打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当然我指的不是用水的问题,而是指一些政策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主管来拜托我,替他打一个电话给一位业界大佬,询问一位离职员工的状况,这个员工曾是这位大佬的助理.我问这位主管,你为什么不自己打呢?你应该也认识他.主管回答:对方是大佬,而且我和他不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 类似的情境,一个营销主管希望我帮他介绍一位企业界的朋友,他有一个联合营销案,要和这个朋友的公司合作,这个营销主管一再强调,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案子,对双方的公司都很有利.  相似文献   

20.
放学时间过了许久,上初一的儿子才回来。吃饭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回家,儿子神秘地对我说,他和两个同学在商量一件大事。我禁不住有些好笑,便试探着问:“你能告诉我吗?”儿子有些犹豫地说:“这是我们三人之间的秘密。”“如果我替你保守秘密,能让我知道吗?”儿子思考了一会儿,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尔后,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