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对台政策是其“一中”政策的组成部分。50多年来,美国出于其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需要,在三个不同的历程时期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对华政策,在对台政策上则从不同时期对华政策的反面表现出其不确定性。美国对台政策的两面性,是台海局势不能缓和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后台海局势稳定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2.
美国实施“全政府”对华战略,导致民主、共和两党在“以台制华”上形成共识,不断虚化掏空“一个中国政策”,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同时,美国两党在对台政策思想上存在一定差异。共和党的特朗普政府更极端和直接,而民主党的拜登政府“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性突出。民主党议员所提涉台议案相对较少,而共和党议员则在提出和推动涉台议案上更主动,部分共和党议员甚至抛出支持与台湾“复交”的极端议案。两党在对台政策上的差异,与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差异相一致,与自由派智囊的对台“战略模糊”和保守派智囊的“战略清晰”相匹配,与民进党当局游说重点的变化也有关系。未来十年,美国两党在“挺台”上的相互竞争将导致台湾问题总体上变得更加危险。2024年美国大选后,如果民主党继续执政将加快推动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而如果共和党重新执掌白宫和国会将导致中美博弈更具对抗性。台湾“政局”的变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台海局势,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美博弈的烈度。  相似文献   

3.
美国没有独立的对台政策,其对台决策附属于对华政策,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部分。美国政府通过权衡对台与对中国大陆两方面关系进行取舍和决策。布什政府上台初期,以右翼保守派为主的国防部曾一度主导对华政策,试图架空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策影响力,在台湾问题上显示出亲台反华的倾向。随着美国逐渐认识到台湾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以及“9·11事件”后中美战略合作空间的增大,布什越来越倾向于积极的对华政策,主张采取审慎态度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主导对台政策。 (一)布什政府对台决策的主要部门。与美国对华政策类似,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有章可寻的对台决策机制。在布什政府各决策部门中,国防部和国会都主张积极发展对台关系,是台湾的“新朋”加“旧友”;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则重视中国的作用,不愿因与台湾靠得太近而开罪中国,主张克制谨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明显加快了台海政策调整力度,其突出表现是"双重清晰"趋向与"双向遏制"战略更加明显,注重以直接影响台湾民意的方式压缩"台独"操弄空间.这些调整既源于美国战略关注重点的转移及对华政策的变化,也受到两岸不同政策取向的影响,且反映出布什总统本人对陈水扁的反感.在两岸关系出现新局、美国总统选举即将全面展开的背景下,未来美国台海政策的走向虽然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但防止两岸关系"过热"、避免台湾向大陆"倾斜"有可能成为其新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问题上 ,鉴于两岸关系“不独不统不战不和”的基本格局 ,鉴于中国政府力争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坚定立场 ,鉴于美国“控台制华”的战略需要 ,美国政府认为实行“维持现状”政策最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一政策具有典型的两面性 ,即 :既宣称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不支持台湾独立 ,但又与台湾发展实质性关系 ,反对中国对台动武 ,不断向台提供高技术武器装备 ,助长“台独”分裂活动。美国为维持现状 ,虽会对“台独”突破其政策框架的分裂活动进行一定的约束 ,但这个政策的侧重点是阻挠统一 ,以台制华。对此 ,中国应及早谋划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美国国内进行的对华政策大辩论,对以往几十年间美国奉行的以接触为主的政策及效果进行反思与评估,辩论的参与者可大致分为强硬派、顺应派和维持现行政策派,各派代表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出发点和政策主张.这场大辩论反映出中美关系新态势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多元思考,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辩论虽必然会对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产生影响,但不致引发根本性交化.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27日,台湾当局宣布正式终止“国统会”与“国统纲领”的运作与适用,“台独”活动进一步升级。美国虽表示反对“废统”,布什政府也多次对台施压,但陈水扁仍一意孤行。美国约束“台独”举措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相矛盾的对台政策。未来两年,陈水扁将把“宪改”作为其政策主轴,在“法理台独”上越走越远。美国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放任“台独”活动导致台海危机甚至中美对抗,要么采取清晰战略遏制“台独”、防止其冲击中美关系的基础。美应立足中美合作与维护亚太安全的战略高度,以新的思路调整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8.
黄继朝 《现代国际关系》2023,(12):75-90+162
2021年以来,在内外勾连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的背景下,日本涉台政策呈现出明确的“安全化”走向。由于涉台地缘安全固有考虑、右倾化加剧的内在驱动,以及美国加强“以台制华”、乌克兰危机的外在刺激,日本谋求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个面向全面提升对涉台安全事务的介入程度。政治上着力建构“日台安全密切关联”的政治安全叙事,军事上拓展在台海的“先发”能力与军事活动能力,经济上加强利用台湾来谋取在供应链等方面的“经济安全”利益,外交上强化涉台安全多边战略布局。不过,日本涉台政策的“安全化”走向亦受到日本国内和平主义势力、中日关系整体架构以及美国的制约与管控。  相似文献   

9.
外交领域里的利益、战略与政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组变量。美国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是美国实现其台海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意图。“不统”是美国实现霸权的必然选择;“不武”才能维持东亚和平的基本态势:中国制止“台独”的意志和决心使美国不得不以遏制“法理台独”来防止武力冲突。美国的台海政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0.
对台军售是美国台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台军售在美国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出现了“放弃”、“加强”和“维持”三种论调。基于对中国崛起的防范,美国将继续对台军售,并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但长期看,美国这一做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和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 ,中美关系跌宕起伏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无论对美国对华政策遏制派还是接触派都起作用。遏制派试图像对付苏联那样来对付中国 ;而接触派则想促使中国向美国所希望的方向演变。但双方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即彻底清除共产主义。无论是克林顿民主党政府还是布什共和党政府 ,对华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日本在加速推进世界“政治大国战略”的过程中,开始对过去“友好第一”的对华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行一条以遏制中国发展强大为主流的对华政策。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日本开始逐步调整对台政策,不断发展与台实质关系:政治上,突破“民间外交”限制,推动日台官方关系升温;经济上,密切日台经贸关系,加强对台经济渗透;军事上,双方合作意向明显,开始在安全领域进行合作;国际交往上,支持台湾扩大国际参与,协助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这既有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更有其长远的战略图谋。  相似文献   

13.
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在台海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归纳起来就是:对台湾主权"不采取立场",对台湾的安全作出承诺和对台军售;奉行所谓的"三不"政策,要求中国放弃对台用武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支持台湾的民主化;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看似模糊,但实质非常清晰,那就是不愿看到两岸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美国的这一政策将是长期的,我们今后在相当长时期内还要与这样的"一中"政策打交道。  相似文献   

14.
陈先才  钟志成 《现代国际关系》2023,(12):36-57+161-162
在深度推进对华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遵循地缘政治的逻辑,加紧推进“印太”安全框架下的台海战略。美国企图以台海为地缘战略支点,构造纵贯边缘地带的对华遏制轴线,以台海安全态势促进周边地缘焦点的战略联动,旨在实现低烈度、高频次、可持续的对华战略消耗。当前,美国台海战略的策动面向包括跨区位的盟伴体系纵合、跨功能的遏华战略整合以及跨认知的排华体系融合,由此综合构造起以诱华消耗为导向的安全耦合螺旋。但是,美国的台海战略面临多维性困局,其遏华效能有限。美国政治极化趋势、中美实力消长态势、外部环境的现实局势分别在政策制定、战略执行、实施效果方面对美国的台海战略构成制约,使其在边缘地带的地缘战略策动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5.
从台湾大选看美国对台海两岸的“双遏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所谓的“战略模糊”政策 ,维持两岸分裂分治的政治局面。这导致陈水扁当局自恃有美国支持 ,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前后 ,陈水扁为了谋求竞选连任 ,抛出了“公投”、“制宪”、“建国”等一系列“急独”政策 ,公开了“台独”时间表。中国大陆对此做出强烈反应 ,两岸关系面临空前的危机。美国政府为因应台海局势变化 ,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深地介入了台湾问题 ,动作频频地对两岸采取了“双遏阻”政策 ,以维持两岸不独、不统、不武的局面。所谓“双遏阻”政策 ,就是美…  相似文献   

16.
美台关系的历史表明,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对台湾的意识形态认同以及台海局势这三大因素左右着美国对台政策的长远趋势。综合分析这三大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变化,其基本趋势对中国大陆有利,因而美对台政策变化可能朝着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变化的具体细节、节奏则受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美相互依赖的加深,美国一些前政府官员和学者开始提出重新思考美国对台政策问题。他们认为,需要在中美关系中拆除台湾问题这个引线,《与台湾关系法》已经过时,美国售台武器的做法需要调整。他们的意见本身五花八门,在美国仍然属于少数派。主流派的意见是主张维持现行的美国对台政策。保守派则把"中国威胁论"与美国对台政策结合起来,强调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这种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8.
"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长期以来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面性政策导致"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近些年来更是在主张维持台海现状的同时纵容"台独"坐大。美国自认为可以掌控"台独"势力,实际上对"台独"的遏止是有限的,这是当前台海局势潜伏危机的严重所在。  相似文献   

19.
美国政治中的党派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明显反映在对华政策中。民主、共和两党在外交上不同的政策倾向,是它们在对华政策上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而多年来美国国内的对华政策辩论,也主要以党派斗争的形式存在。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既有党派倾向因素,也反映出当前美国国内的共识。美国大选将近,正确理解美国对华政策中党派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可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学界围绕是否应改变美对台军售政策展开了激烈辩论。这场辩论并非源于台湾议题本身,而是’基于美中关系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考量,归根结底,是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大陆的崛起;辩论的实质也不是要美国放弃对台湾的安全承诺,而是如何使美国因应中国大陆崛起和台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更为有效地担当与发挥持续介入两岸关系的角色与功能。短期看,辩论对美对台军售政策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辩论本身意蕴深远,反映了在中国大陆崛起与中美关系转型的背景下,美国战略界及学界对台湾在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中地位与作用的审视与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