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记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不是从神经学或者脑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是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他1925年出版的著作《记忆的社会框架》中指出,记忆并不是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概念,记忆虽然要以大脑作为物质载体,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由此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这一概念引入了社会心理学领域,并强调“集体记忆”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真实存在的:集体通过决定其成员的记忆的方式来获得并保有其记忆;个体只有在他所属的集体中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  相似文献   

2.
一位朋友前几天刚见了蒯大富,跟我说,受不了了,这哥们儿,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 其实,这也很正常,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巅峰的记忆呢?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除了身上披的阿玛尼,脚下踩的LV,身上喷的香奈儿,坐的奔驰600,一个人能凸显自己属于一个占据更多资源群体的标志,就是他拥有的记忆.记忆最能标明一个人属于什么圈子.  相似文献   

3.
<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记忆中的“老味道”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老味道”,仿佛曾经的记忆,怀旧而熟悉,它会是儿时的一道菜,也会是一段恋恋不舍的美食记忆。在回味“老味道”的同时,我们更时常想起自己记忆中那座城市的老文化、老乡土情。  相似文献   

4.
中央编译局殷叙彝先生2014年过世,本刊去年第2期刊发了殷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殷先生1944年至1949年从沦陷区南京赴国统区重庆后,又前往贵阳求学的一段往事。一转眼殷先生离开我们一年多了,这里再刊出殷先生撰写于2009年的另一篇回忆,以表缅怀。在这篇文章里,殷先生回忆了1955年至1960年从事五四运动研究的一段经历。文章既展示了殷先生个人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片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6,(20)
正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4月版《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马尔克斯在书中深挖他极为丰盛的记忆。《活着为了讲述》充满一种热情的怀旧,占据他所留恋的那个世界的是:爱、音乐、死亡、荣誉和家庭。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特殊记忆.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宗教集团、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这种记忆可以是分散的、零碎的、口头的,也可以是集中的、官方的、文字的,可以是对最近一个事件的回忆,也可以是对远古祖先事迹的追溯.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些有形的、制度约束下的"关系"或者以血缘或者法律所界定的关系外,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共同事件的记忆形式停留在我们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7.
正"口罩还是呼吸机,你老看着二选一""老实在家防感染,好友来了也得撵"……在疫情期间,这些土味十足接地气的宣传语让我们记忆尤新。在困境中,或许老百姓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是他们那种百折不饶的韧劲、积极向上的态度却也是防疫的一种武器。因为有了这样坚韧的民族性格和幽默智慧,我们才能最终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一些充满正能量抗击疫情的微信、标语,正是国人乐观、自信的一个缩影。"手洗勤一点,嘴捂严一点,夜少熬一  相似文献   

8.
    
时间停于子夜梦已走得很远了天空是无彩的滑板没有一种风幕可以在黑暗中透明因此难以摆脱银河的星群列队走来据说一个星星便是一位 哲人为了更接近风以及风中的故事溪水流出窗口而记忆就在这片刻永恒窗@秦彤~~  相似文献   

9.
石勇  赵义 《南风窗》2013,(4):41+40
我们已经站在春节里,看着亲人,看着家,看着周围的一切,然后,带着希望和梦想,向2013年的不远处眺望。春节是一种"文化时间"。只有在"辞旧迎新"的这个时候,2013年在文化-心理上才被我们跨入,2012年才终成记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节日,在期待之中来临,停顿,最终结束,直到又迎来一个周期,一个轮回。每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变迁,国家的转型,就在春节的轮回中变幻,一年又一年。春节,是我们从身体到精神的"回家",它比平常的回家,多了一份精神关怀,一份心理抚慰,  相似文献   

10.
有时候我问自己: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我们最不了解、最不熟悉的是哪一段?想到的答案说出来自己都不太相信:不是纷乱无序的春秋战国,不是歌舞升平的盛唐,也不是备受欺凌的满清,更不是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而是我们这代人自己亲历的“文革”十年。那么近,又那么远;近是时间的,远是记忆的——当我们对一些事物拒绝记忆、恐惧回顾的时候,那么就算一切都发生在昨天。也会像天王星一样遥远。  相似文献   

11.
正在首钢矿业公司举办的2019年度炊事员技能竞赛中,参赛选手翻锅扬铲,大显身手,煎、炒、烹、炸、蒸、煮、切……技术娴熟,令人眼花缭乱。经过5个小时的比拼,"出水芙蓉""盛世花开""傲雪春梅""庆余年"等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呈现到评委面前。这只是与首钢矿业公司食堂有关的一个小片段。正是这样一个小片段,让职工感受到了企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第一批矿山人后代子弟职工,体会更深。首钢矿业公司作为伴随首钢走过半个多世  相似文献   

12.
本期专题:雨     
一把雨伞下,是一个相依相偎的二人世界,嘀嘀嗒嗒的雨声是这小天地的和声,说不完的悄悄话在这里延伸……下雨天的这份浪漫感觉,只有在初恋的记忆中才能找寻到了。时过境迁,今天的我一到雨季就会唉声叹气,如果还要赶着出门办事约会,就更是牢骚一串。 然而,最近一次雨天经历,却另有一番新发现。  相似文献   

13.
艾略 《南风窗》2008,(16):14-16
"那是一种真正的节日气氛,就跟户外聚会一样,虽然我们知道安保很严格,但那个时候却没有让我们吃惊。"这是澳大利亚学者唐·吉尔记忆中的悉尼奥运会。然而时间和环境毕竟不同,"平安奥运"的口号已经令"绿色"、"人文"、"科技"等定语相形逊色。  相似文献   

14.
<正>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结束,时至今日已有70年。在法国,人们以节庆的形式来纪念这一天。在集体记忆中,它一直是个重要的日子。然而,5月8日这一天的重要性也曾经发生改变:我们知道,苏联于1965年将5月9日确立为正式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这也是俄罗斯人民所记住的日子。在法国,5月8日纪念日曾一度被第五共和国前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ie Giscard d’  相似文献   

15.
那场秋雨     
周全满 《工会博览》2012,(35):61-61
记忆中的那场雨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落下了.虽刚过中午,天却很快地暗下去,暗下去,直至等到了那场期待已久的秋雨. 这是典型的秋雨,是"一层秋雨一层凉"的那种.这如诗如画的雨啊,像是在为今年的春夏做出一个总结,又像是为这硕果累累的秋做一个安慰.她顾自下着,看不出一点忧郁和寒冷,她下的是一种心情.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国歌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我们的宪法所庄严载入的。可是我接触到的一些中年以上的朋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它是“代国歌”.把多年以前的记忆延续到今天;今年.据报载,有一所大学在期末考试中,要求学生默写出国歌歌词和词曲作者的名字.但1000多人完全答对的竟然不到10%。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不希望美丽的香格里拉成为外来客人的垃圾场,我们会把《无极》事件当作一次教训。2005年5月,《无极》在法国戛纳首度公开了11分钟的影片片段。据悉,投资接近3亿元人民币,预计2005年8月前后全部完成,2006年春节前上演的《无极》,是近年来中影集团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商业的造势、媒体的喝彩与影迷的企盼,这一切距离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人们都显得有些遥远,他们一直无法释怀的是导演陈凯歌率领《无极》剧组来到该县境内的碧沽天池拍摄外景以前,那里几乎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而今,剧组已经撤走一年,美丽的天池却犹如遭遇了一场毁容之灾,至今面目全非,乏人问津。  相似文献   

18.
正五月是播种的季节,是一个勤劳的季节,借着劳动节的东风,我们迎来了"五月的鲜花"歌唱比赛。2016年的5月在我回忆中是一段美好而难以忘怀的记忆,一直回荡着美妙的歌声。2016年4月底,首发集团第六届"五月的鲜花"合唱比赛开幕在即。看着同事们跟着老师弹琴哼唱的配合,我也跃跃欲试。经过层层选拔,有47名队员进入分公司合唱队,我们感到万幸,同时自己暗暗下定决心  相似文献   

19.
又是一年除夕夜,又是一朝团圆节.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和家人团聚,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必不可少的新年俗.春晚,是几代人心中的记忆,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探索都离不开春晚这个舞台的呈现,而民工形象便是在这样的主流媒体与时代大潮中被充分接纳认可,直至被赞美.就让我们跟随春晚印象,去看看春晚中民工形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温暖     
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即便一些无心之举也可能给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与优秀的老师相遇是人生之一大幸事,这样的老师永远值得记忆和感恩。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既不是班主任,也不教我们主课,在一九八三年教我们初二一学期副科《社会发展简史》。时光荏苒,一些同学对他没有什么印象。我对于他的记忆也不多,几乎全部来自于他上的第一节课,但历经三十五年,这节课的情景仿佛是在昨天发生。那天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教室安静下来,一位高大魁梧的男老师走进教室。他穿着一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