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府社会管理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或过程,以改善和保障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为依归。计划体制下的全能主义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使政府的社会管理效率低下与社会自治能力缺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转变管理理念、范围、模式和方法,构建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正确理解社会公平及我国公平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深刻认识地方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地方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结果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进一步提出地方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管理目标中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社会管理中政府与公民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是管理主体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使传统政府全能型社会管理模式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捉襟见肘。为此,面临社会领域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必须实现社会管理模式的有效转型,即由政府全能型向政府公民互动型过渡。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公民社会组织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大力完善公民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未来我国社会管理范畴的调整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必须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从这三大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谭桔华 《求知》2012,(12):21-2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同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出发点,也是根本目的。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社会组织发展的不成熟、公民参与意识不强以及法规体系的不健全等,这一切都制约着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为此。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参与和健全法制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整个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一、回应性:现代政府的重要时代特征现代意义的政府回应的理论产生于西方,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实践过程的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政府改革中提出了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的目标,政府回应逐渐成为各国政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治理的管制和一元不同的是,现代治理要求政府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防止政府规模的膨胀,要求行政组织减少层级,缩短指挥链条,给员工们更大的自主空间。与民众关系最密切的地方政府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根基,也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用现代管理模式,推进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改革,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只有地方政府加快自身的改革,做到职能上的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只有进行制度创新,让社会组织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成长土壤,让其在地方治理上有更大的平台;只有各级行政组织变控制为服务,变管制为协调,变命令为沟通,才能使中国地方的社会管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既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要前沿课题,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当前,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切实推进城乡基层自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的资源保障等五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努力目标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政党社会的分析范式:一种理论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社会是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的、以政党组织为主要利益表达渠道的那部分社会。国家制度因素、政党结构和政党意识形态、政党政府因素等会对政党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党社会由意愿聚合、利益实现和结果反馈等三个领域构成。政党社会的实证模式可以粗略整理出三类:西欧的紧密共生模式、北美的有限合作模式、东亚的政党主导模式和双重虚弱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公”甚至改革开放之后的“公”,都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公共”概念。鉴于中国现阶段政府管理问题的特殊性,不仅必须超越中国传统的“公”,也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公共”概念及其理论。总体系统观和总体系统论,提供了克服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障碍和西方理论局限性的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悦中山  李卫东  李艳 《公共管理学报》2012,9(4):111-121,128
在三部门的整体架构下分析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本文利用2009年X市农民工和市民的调查数据时三部门与农民工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包括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三个维度.论文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三个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和市场均对文化融合没有影响,仅社会对文化融合有显著影响.农民工与当地市民的社会互动和在迁入地的居住时间有利于他们习得城市社会文化.政府、市场和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均有显著影响,政府还通过市场和社会对社会融合有间接影响.论文的重要发现是社会互动和社会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论文结论对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反思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为什么始终摆不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的时候,提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思路。为了使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必须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模式。确立这一目标模式的三个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设想、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我国当前政府改革困境的有效出路。要实现这个理想的模式,必须从三个方面作出艰辛的努力:将国有企业塑造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积极培育“第三部分”以及进一步强化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本身是一个泛指和构建出来的概念,既忽略了欧陆和英美模式的差别,也漠视了欧陆国家内部存在着各自的独特发展轨迹。应该说,西方各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而若干年来,自西方引入国内影响较大的治  相似文献   

15.
推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民社会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与趋势,是社会发展成熟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搞好公民社会的建设,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二要重视制度设置,三要坚持有序推进,四要培育公民意识,特别是民主法治、权利义务与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控向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治理转变。首先,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是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首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8,(1):34-42
在新公共管理的推动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创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的发展也提出社会服务的管理问题。基于社会服务管理研究的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理论,分析研究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购买过程及其相应的服务管理过程,发现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服务管理呈现一种强管理主义与弱专业主义相混合的状态。在这种不均衡的混合状态下,社会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为了减少社会服务管理中的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之间的冲突,可以采取提高专业社工在服务管理各环节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增强服务管理人员对社工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服务对象在社会服务评估的角色、兼顾服务评估的量化指标以及人文关怀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与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服务行政作为对现代性反思的理论结果,将重新改变有关社会治理的认识。服务行政模式深刻地回应了生活政治对解放政治置换这一趋势,将公共服务作为判断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的正当性依据,是对现代性政治结构关注统治秩序的历史性超越。按照这一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旧与新,其思路是执政党选择服务行政为社会管理的制度工具,将治理—公共服务作为新的意识形态诉求,将人民正义由执政的正当性辩护调整为人民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和实现。服务行政理论是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成果,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转换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中介组织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中,在社会结构的整合中出现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是政府与市场经济主体之间调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社会中介组织产生背景进行分析,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指出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粱莹 《行政论坛》2003,(2):21-23
对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从政府统治到治理与善治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对于公权的限制 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政府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关系的动态变动过程。因此,在治理与善治的理念 下进行政府改革,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理应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理性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