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其性质大多数是激化了的人民内部矛盾;发生的根源是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防治的根本之道是学会做群众工作,努力将尊重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教育群众和掌握群众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2.
当前,摆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妥善处理因征地搬迁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征地搬迁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在征地搬迁工作中既维护公共利益.又能让个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保护,这是涉及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我国正走向群体性事件的多发阶段,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一定地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界定、特点、爆发的原因以及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的原则、方针措施等方面加以梳理,一方面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夏向东 《学理论》2011,(30):43-45
当今中国主要的社会冲突是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引发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为此,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就是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即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统筹机制和弱势群体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就要从弱势群体的主体化意识和组织化及制度化等方面努力,这是当前减少和阻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潘洪其 《民主》2009,(6):51-51
新华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刘子富的新书《新群体事件观》近日出版。该书对去年贵州省处置瓮安“6·28”事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现场第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原则”等处置群体事件六大原则,其中“现场第一原则”被列于首位,引起了读者、官员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概念由于不能内含当前社会群体性冲突的维权属性,具有内在的缺陷。以"集体行动"概念指称这类群体性冲突,把集体行动视为是公民以联合行动的方式维护自身生存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的一种法律行为,可以将群体性冲突的维权属性涵摄在内,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冲突的本质。从法律冲突、法律效力、权利的性质以及人的自我发展等方面对集体行动进行分析,说明社会转型期发生的集体行动具有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维权型群体性事件占目前中国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绝大部分,乌坎事件便是一例。政府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在国内广受关注,是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点。博弈论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能对维权型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供独特视角的指导。通过智猪博弈及其改进模型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妥善化解此类事件在于规则化的妥协让步,这不仅关乎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关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9.
从利益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群体性事件,确立起对利益多元化的正确认识,尊重利益主体的主体地位,认真对待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在法治的框架下解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仔细分析所发生的诸多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在根本上都是由于对“利益”处置不均、不公、不科学引起,因此,为了有效“维稳”,根本着眼点是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利益协调机制,根本要求是以发展为基础,以公平和正义为价值取向,应强化民主化、法治化观念,应做到统筹兼顾,应坚持适度的利益差距同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相统一.据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构建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利益约束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唐伟 《学理论》2009,(30):31-32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们采取行为的根本动因,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极端表现。本文从利益视角剖析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必须从观念、方法、载体、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创新,促使群众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症结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其体制性症结除了地方基层政府不依法行政外,主要是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无法完全发挥作用;此外,在一些特定领域,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后,找不到利益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要从体制上解决群体性事件,必须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途径,健全引导公民参与法制建设的合理机制;借鉴西方国家的司法接近正义理论,完善公民利益诉求制度。  相似文献   

14.
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是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对策和思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强化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思想认识;增进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政治信任关系;通过社会政策公正调节利益关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已成为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践证明,群体性事件之所以激化,大量的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介入往往是重要原因,阻断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对防范群体性事件作用重大.夯实制度基础、化解矛盾,减少"可燃物";推行阳光行政,加强媒体合作,消除"助燃物";加大干群教育力度,远离"燃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防止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升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农民保护自己的家园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可由于现行法律的不完善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农民缺乏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环境诉求。以浙江东阳画水镇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例,可分析我国当前农民环境诉求无法正常表达的原因、以至于扭曲表达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浙江东阳画水镇事件与厦门PX风波差异,又可看出农民与市民在环境权利与诉求方面的差别与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农业税的取消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向农村的推进,改变了土地与乡村各主体的价值关系,导致农村土地博弈激增。农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的缺陷致使激增的土地博弈呈现无序化趋势,由此所产生的矛盾无法有效地、制度化地解决,致使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由于此类群体性事件中各主体所追求的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相互缠绕,所使用的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相互混合,决定其处置难度更大。治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之策在于通过乡村综合改革使土地博弈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18.
加快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群众诉求非常迫切领域的政治建设,适应执政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透过瓮安事件这起许多因素遇合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霞指出,它折射出一些地方的权力运行严重偏离了执政为民的轨道,值得全党警惕。干部选用:首先对群众负责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规模也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缘由,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防控体系,对于抑制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平稳运行,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失地型群体性事件近几年来呈多发的趋势,预防或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失地农民的权利保障,限制地方政府权力;完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监测预警和调查处理机制;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和社会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