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赏罚与治政吴旭霞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可见,赏罚是领导者的两个基本权利.故历代统治者对赏罚都十分重视。如唐大宗李世民,对赏罚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论述。他曾对他的叔父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如果赏当其劳,无...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已经成为领导工作中日益重要的课题。古人讲“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善于用人的人要心甘情愿地处在被用者下面,这就是“不争之德”。领导干部作为用人主体,必须具备这种传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赏罚十忌     
赏与罚,作为扶正祛邪、扬善抑恶的两剂良药,有时似乎双双失灵,原因何在?大凡药品,都有其忌。若犯忌而用,不但不能除病,甚至可以除命,赏罚失灵,与此同理。所以,赏罚亦有所忌:一忌不公。或当赏不赏,当罚不罚,出于好恶,随意赏罚;或赏罚之用,亲疏迥异,对“亲”赏重而罚轻,对“疏”罚重而赏轻。如此赏罚,难服众心。二忌不重。赏如贺喜之礼,虽颁而不足以称功;罚如牛身拔毛,虽取而不足以折其过。使受赏者难免喟然嗟叹,被罚者定会窃然心喜,使周围之人不视其为学习榜样和反面教员。如此赏罚,意义几何?三忌不速。赏在等某节、某会,罚常待某文、某令。平日对优劣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临时匆忙从事。知道得迟,决定得迟,执行得迟,宣传得更迟。不是  相似文献   

4.
论用人     
杨成 《共产党人》2004,(9):50-50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重用人、善用人,联想党中央最近首次召开人才会议并提出党管人才,实施新的人才战略,不禁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5.
为政离不开用人。我国浩繁的古代典籍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生动的用人案例。本文拟以苦于历史案例来阐述我国古代为政者的用人之道和人际关系处理艺术。知人善用为政者不仅要用人,而区要善用人,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清人魏源讲:“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局长避短,就没有不能用的人。弃长用短,就无可用之人。楚汉相争,刘邦知人善任,因而夺得天下。在洛阳南宫设宴时,刘邦让各位大臣谈自己得天下及项羽失利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陛下能与天下同利,项羽则不能。’创邦说:“这…  相似文献   

6.
道德赏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依赏罚施与的主体不同,它可分为自然赏罚、自我赏罚和社会赏罚.自然赏罚就是人的行为因遵循或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引起的自然对人的赏罚;自我赏罚就是德行或品质的拥有者既是赏罚的施与者又是赏罚的承受者,即自己赏罚自己;社会赏罚就是社会(他人、群体、政府或国家等)是施与主体的道德赏罚.狭义的道德赏罚即指道德的社会赏罚.社会赏罚按其具体的施与者和施与方式又可分为家庭赏罚、公众赏罚、组织赏罚、法律赏罚和宗教赏罚.  相似文献   

7.
赏罚分明     
我国近代史上有过特殊贡献的反袁将领蔡锷说:“治军之要,尤在赏罚分明。”赏罚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赏与罚有一种强化作用: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这个行为得到巩固、保持,是“正强化”;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和消退,是“负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用通俗的话说,即赏与罚。赏罚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维护组织纪律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兵书《六韬》中说:“尊爵重赏者,所以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罢怠也。”意思是说,用尊爵重赏,是为了激励尽力效命;用严刑重罚,是为了督策懈怠。实施赏罚的关键是敢于赏罚。有的领导者也知道赏罚的重要性,但却不敢实施。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通过叙事纪言、论理,多方面地说明了赏罚是治国极其重要的政治行为,是维护和实施国家纲纪的手段.那么怎样正确地实行赏罚呢?《资治通鉴》展示了如下原则.l、严肃性原则.历史上有为的政治家都极其严肃地行赏罚.惰文帝扬坚,自己的生活过得很俭朴,史载他:“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赏罚的严肃还表现在不妄赏和不妄罚上.曹操“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丝毫不与”,这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9.
刘修春 《党课》2012,(22):74-75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识人。”但识人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人之难,连千古一帝唐太宗都感到困难。为什么识人如此之难?因为在用人的问题上,用了忠臣,百姓幸福,社稷安宁;用了奸臣,百姓遭殃,社稷哭泣。可见识人用人之难。崇祯皇帝在大明帝国灭亡时说过一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相似文献   

10.
知人善任是领导用人的核心。这里,“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一个人。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扬长避短,用人所长,这一点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短中见长,善用人短,却不那么容易。事实上,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没有绝对的长处,也没有绝对的短处,长处和短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表现为长处,彼时可能又表现为短处,因此,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多有贤哲,在经国济世、富民安邦等方面遗珠闪闪,其用人思想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至今仍光灿不逊。一、礼贤下士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善用人者为之下。”认为善用人者必谦下。鲁定公姬宋曾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侍奉君主?”孔子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向也说:“虽有贤者而无礼以待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对待贤能之人,若不能够以礼相待,他们怎么会诚心尽力地办事  相似文献   

12.
现代管理学认为,领导人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决策,二是用人。一定意义上说,用人比决策更重要,说到底领导的艺术就是用人的艺术。因为好的决策要靠人去实施,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事在人为”。没有合格合适的人,什么事都办不成。在用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有着丰富的思想和切中肯綮的见解,至今读来仍然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3.
选贤任能也是革命──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用人思想研究李安为政之要,首在用人。选人用人问题,历来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和中国共产党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其科学的用人观、用人原则和用人之道,充分体现在他的用人思想之...  相似文献   

14.
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这是古今中外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改革要成功,经济要上去,就要抓住选才用人这个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从制订计划、草拟指示和命令中,把眼光转移到人才上来,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列宁指出:“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他又说:“在我看来,主要的是把工作重心从草拟指示和命令(在这方面我们愚蠢到了  相似文献   

15.
一)领导者用人必须讲原则,这主要表现在:1掌握标准要有德才兼备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或部门经营管理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主要看用人情况。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一定要坚持德才标准,把德才兼备、具有较强开拓能力的人选拔到适当岗位上来。衡量...  相似文献   

16.
用人,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从客观上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其德其才难以用一切硬件的工具诸如度量衡、显微镜、X光机等度之、量之、衡之、映之、透之,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从主观上说,除却用人者的私心私意私欲私利不说,识人用人心理上的一些有害效应,也常常使人潜意识或下意识地犯下失察失误的错误,古寓言“人有亡斧者”一则所举者是一例,(韩非子)中“智子疑邻”一则所云也是一例。要看准人选对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21,(4)
正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一位领导者不可能掌握现代化生产的一切科学技术,不可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还可以包揽各种巨细事务,不可能事事亲自动手去干,所以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要懂得用人之道,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发展的宏图大业中来。  相似文献   

18.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流行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领导者用人时,对被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既用之,则信之,”若对其有怀疑,存有戒心,就干脆不用,以免后患。“疑人”真的不可用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何谓“疑人”?从领导学的角度而言,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对他人完成(或履行)所要承担的任务(或职务)的品德或能力表示怀疑,不可信任。这种“不被信任的人”就被称为“疑人”。显然,这里的“疑”只是领导者一种“主观判断”,实际上被疑之人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充分的实事材料证明某人“不可…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选人用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破解选人用人难题,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注重选拔那些确有才干、实绩突出的干部。”这为我们指明了新形势下的用人标准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我党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的工作,能否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而且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因此,企业党组织应十分重视选贤任能工作。企业组织人事部门最重要的职责和最关键的工作是识人、用人。识人的准确度如何,用人的当与否,是对识人者自身素质的检验。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人要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   一、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要认清德与才的关系   “德”是指一个人政治思想素质,包括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品质等。“才”包括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