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来你这么年轻” 习仲勋在1926年5月就投身革命,1934年,年仅21岁的习仲勋已经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了。他同刘志丹等同志一起创建了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的主要助手。  相似文献   

2.
正1929年,刘志丹曾多次来到陕甘一带播撒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他的足迹踏遍了陕甘两省的山山水水,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陕甘高原千条路,老刘走过每条路;陕甘高原山连山,老刘爬过每座山;陕甘高原沟套沟,老刘钻过每条沟;村村户户记心上,山山水水了如掌;行军打仗不用图,地图绘在脑里头;大家亲切称老刘,真是一张活地图!"有一次,刘志丹在周家硷地区  相似文献   

3.
秦俊 《党史博览》2008,(10):39-41
一 习仲勋生于1913年10月,13岁参加革命,15岁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出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他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张晓飞 《党建》2021,(2):65-66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这支流传在陕甘地区的民歌,歌颂的就是被毛泽东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1903年,刘志丹出生在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和领导进步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许多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始终站在历史发展潮流前列,引领历史前进的卓越人物。习仲勋就是其中之一。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左”倾错误,勇于改革创新,是贯穿其革命、建设、改革一生的主要特点:一、刘志丹的亲密战友、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第一次见到年轻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时,感到十分惊讶:“这么年轻”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朱德等发扬了勇于开拓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建立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井冈山模式;中共中央对井冈山模式高度重视并向全国推广介绍,使井冈山模式得以传送到大西北;以刘志丹为首的陕甘边领导人创造性地学习运用井冈山模式,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形成了“狡兔三窟”的陕甘边模式。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刘志丹》脱稿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描写的是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创建者之一刘志丹的革命传奇生涯。但该小说还未正式面世.就惹来了一连串纷纷扰扰的轩然大波和是是非非。令人发指的是,康生利用小说《刘志丹》,策划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骇人的文字狱。  相似文献   

8.
行走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的山区,到处是纵横沟壑、石峰千仞,斧劈刀削苍山骨,曾经硝烟远,如今醉游人。吸引人们前来的不只是奇绝的丹霞风光,更是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瑞金在南,照金居北。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上世纪 30 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红旗插在了陕西照金的深山之中,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山木无言,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穿越历史,熠熠生辉。“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山间清晨,汽车翻过一道道川沟,抵达照金芋园村,这里便是田发义的家。79 岁的田发义身穿灰棉袄,头戴蓝布帽,精神矍铄。进了屋,围着滋滋响的火炉,老人家打开了话匣子:“额大(父亲)开始在芋园闹革命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娃娃。”说起父亲田德法,老人家一脸自豪。芋园,是照金东北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西上党家山,可通薛家寨。当年,这里是照金最早闹革命的地方之一,骁勇善战的芋园游击队随后上了薛家寨,参与了根据地“大本营”的建设。习仲勋第一次见到刘志丹时,刘志丹分析形势:“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 70 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现在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朱理治,是知识分子出身并受过长期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也是精通财经工作的党内专家。在他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与陕甘宁根据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朱理治从1935年至1943年一直战斗和生活在陕甘宁根据地,期间先后担任过中共陕甘晋、陕甘边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等重要领导职务,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陕甘宁边区,为边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在担任中共陕甘晋省委书记期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执行了极“左”错误政策,以致逮捕关押了大批陕北根据地干部,包括刘志丹、高岗等人,并杀害了几…  相似文献   

10.
一 高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刘志丹等一起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王明“左”倾路线肆虐陕北,高与刘志丹等被捕入狱,正要被杀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来到陕北而获救。  相似文献   

11.
王健 《党史纵横》2012,(9):19-20
刘志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杰出革命家和军事家,是陕甘根据地和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创建陕甘根据地和红军做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乐文  高炳 《奋斗》2022,(9):67-68
<正>走进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穿行在革命老区照金镇的川梁沟峁里,浓浓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照金,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上世纪3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英勇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照金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夏明星 《世纪桥》2010,(22):25-30
一、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携手,“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阎红彦,又名侯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1909年10月26日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初,他抱着“当兵吃粮”的朴素想法,投奔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当勤务兵。在连队共产党人李象九的熏陶教育下,他的思想迅速升华。1925年4月,虚龄仅仅16岁的阎红彦在宜川县集义镇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原来你这么年轻"习仲勋在1926年5月就投身革命,1934年,年仅21岁的习仲勋已经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了。他同刘志丹等同志一起创建了陕  相似文献   

15.
刘志丹改名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他从小敬慕民族英雄文天祥。参加革命后,为了明志,取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之意,改名为“志丹”。他参加革命的事家里人并不知道,更不知道已经闻名的刘志丹就是刘景桂。直到1928年,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的渭华暴动失败后,又回到陕北领导穷人闹革命,家里人才知道他就是刘景桂。刘志丹立志为民族解放而献身,在革命的道路上从不动摇。斗争中,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当王明机会主义分子在革命队伍内进行所谓“肃反”,给刘志丹戴上“反革命”帽子时,他出于对大局  相似文献   

16.
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时任起义军委会主席的刘志丹回到陕北组织革命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1929年冬,刘志丹与妻子同桂荣的女儿降生了。刘志丹给女儿取名力真,是真诚、质朴的意思。1934年,时任陕甘  相似文献   

17.
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迅速纠正"左"倾教条主义,营救了被"左"倾教条主义者错误关押的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干部,挽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危机局面,也挽救了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领导干部的生命。从中共中央到达陕甘地区后认识周恩来,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与周恩来之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结识周恩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  相似文献   

18.
<正>习仲勋是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有两个最大的闪光点:一是早年跟随刘志丹创建陕甘边根据地;二是带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杀出一条血路"。从1978年4月始,他主政广东两年零八个月。期间,他坚持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解放思  相似文献   

19.
习兰 《党的建设》2011,(2):62-62
1930年8月,刘志丹在陕北特委第五次扩大会上,主动辞去了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的职务,集中精力组织和领导陕甘边界的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20.
谢浩 《党史博采》2020,(4):26-30
刘志丹,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中央军委认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参加过北伐战争,领导了渭(南)华(县)起义,先后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31年10月,刘志丹与谢子长等领导开辟陕甘边苏区。1936年他率部参加东征,4月14日在山西中阳三交镇战斗中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