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1997,(1)
1996年4月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一架银色客机徐徐降落在济南机场。舱门打开,一个由29人组成的旅游团,打着一面格外引人注目的团旗缓步走下舷梯。旗帜上“牡丹之乡”4个大字金光闪闪。这是旅台菏泽同乡会为参加家乡举办的国际牡丹花会组织的回乡探亲团。率团的是一位年近花甲的瘦高个男子,人显得十分质朴、精干,他就是旅台大律师、菏泽同乡会会长高秉涵。近年来,他为架设两岸亲情的桥梁,维护祖国统  相似文献   

2.
正"爹!娘!春生(高秉涵的小名)来看你们了!"清明节前夕,在外孙女陪同下回山东菏泽省亲的旅台菏泽同乡会会长、"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高秉涵在菏泽高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西一处墓地前祭拜自己的父母。高秉涵身材瘦削,双目炯炯有神,思路清晰、见地深刻,就是这样一位老人,30多年间,抱送了100多坛台  相似文献   

3.
一位从美国毕业回到台湾的硕士生,参加华视新闻部首次的“记者招考”。他在最后一刻报名,被排在最后一号。  相似文献   

4.
2002年清明节这天上午,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终于踏上了故乡———武进市漕桥镇,终于站在了芳草萋萋的亲人的坟头。他和妻子范我存恭恭敬敬地点燃了三炷香,青烟袅袅,犹如游子的乡思缕缕。抬头,远山如黛;身边,乡河似碧。“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但是这天,“一把怀古的黑伞,撑着清明寒雨霏霏”回到江南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在故乡的烟雨中,在乡亲们的亲情中消散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回乡扫墓@陈士行 @周逸敏…  相似文献   

5.
余热献祖国     
余热献祖国在两个县公路分段,经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同志,]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要出车、压路、修车、打厂卫生。这就是原西平县政协常委、从台湾回来定居的李秀峰。1981年8月,57岁的李秀峰怀着思念故乡之心,辞别J亲友,变卖了家产,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相似文献   

6.
永春大鹏山麓,山道迤逶,仿佛一条百折干绕的“乡愁”绳结。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许,被称为“乡愁诗人”的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终于走在了“原乡行”的路上,回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在车上,望着窗外被拉近了的记忆中的故乡,几回回在叔叔余承尧画境中看到的连绵的铁甲山水,他感慨万千地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归乡梦,终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7.
贾博超 《台声》2013,(7):70-70
心中满怀着对亲人的殷切思念,脑海萦绕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夏初5月,10余位老盟员携亲属随台盟北京市委举办的第三届“返乡圆梦行——北京市老盟员探亲团”,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台湾,展开为期8天的环岛探亲行程。  相似文献   

8.
愈是上了年纪的人,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2000年7月31日。年过七旬的大舅携女儿、女婿飞过台湾海峡,回到合肥——他魂牵梦萦的故乡。这已是大舅四度回乡了。与他们一起飘洋过海的。是几十盒台湾特产——凤梨酥。  相似文献   

9.
赵静 《两岸关系》2012,(11):64-65
今年重阳节,一则大陆记者在台北街头采访一位百岁台湾老兵的新闻,在两岸间刮起了一阵不小的"超级寻人潮"。老人一句"最遗憾的是没有回大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落寞?他还能回到大陆故乡吗?台湾还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它们为何会如此深  相似文献   

10.
容汉诠 《台声》2011,(3):51-51
我是一位出生于台湾,生活在大陆已近70年的老台胞。至今还记得高山族老祖母教我唱的儿歌:“台湾糖、甜津津,吃在嘴里,痛在心……”这是前辈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亦对殖民主义者侵占祖国领土台湾的悲愤。  相似文献   

11.
俞启炜 《台声》2002,(12):48-49
往事悠悠,笔者回想起退休前从事对台工作十几年的岁月里,曾经接待过不少台湾同胞,周振华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人品令人敬佩,他的事迹感人至深,这正是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缘由。难忘故乡情周振华先生1933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辖区),后赴台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台湾某医学院政治系主任,并兼南亚工商专科学校教授。周教授虽少小离家,但对故乡一往情深,自1991年以来,共返乡23次,夫人吴碧月(台南籍)和两个女儿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也先后踏上了寻根之旅。如果说开头两年周振华回乡的主要目的是探望八旬老…  相似文献   

12.
调研中我们遇到一位年轻人,叫李海华,他满脸挂着笑说:“现在的农村可有奔头啦。”“这要感谢党的农村土地政策。”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是新生代农民的肺腑之言。5年前,踌躇满志的李海华走出大学校门,留在城市打拼。然而城市生活的压力,工作的不如意,让他回到了故乡嵩溪镇。  相似文献   

13.
在川南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如今传颂着祖籍珙县的苗族台胞杨万良先生热爱故乡,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 杨万良先生 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珙县玉和苗族乡五同村。1924年秋,他从云南昭通国立西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故乡,在珙县底硐乡小学教书。当时正值抗战关键时期,杨万良以满腔爱国赤诚投笔从戎,被编入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的原始丛林里作战。 1947年,他随远征军将领孙立人到了台湾。退伍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邮政系统工作,曾任台湾南区邮政管理局高级主管。 杨万良先生虽然人在台湾,却对故乡梦绕魂牵。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15日上午11时29分,重庆市沙坪坝区台湾事务办公室。当85岁高龄的台胞李农田老先生紧紧握住侄女李家菊的双手时,激动得热泪纵横。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阔别67年后回到故乡重庆寻找亲人的“梦想”,竟在沙坪坝区台办及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两个多小时内就神奇地“美梦成真”!  相似文献   

15.
肖钰可 《台声》2022,(16):102-103
<正>《乡村的教师》是台湾作家陈映真写于1960年的一则短篇小说,首发于1960年《笔汇》二卷一期。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46年至1950年,佃农出身的年轻士兵吴锦翔从南洋战场奇迹般死里逃生回到故土“大湖乡”。满怀改革热情的他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决心把知识的种子泼撒进黝黑孩童的心灵。然而战争的乌云再度笼罩在故乡的天空,在种种现实的冲击下,他的改革理想彻底破灭,最终堕落以至绝望自杀。  相似文献   

16.
徐宏子 《台声》2011,(11):61-63
从1953年夏天,我随父母从日本大阪舞鹤乘“兴安丸”号轮船回到父亲日夜思念的祖国,到今天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时常想,如果当年我没有随父母回到祖国,今天又该是怎样一幅情境。经常有人问我和老田(我的丈夫田富达),老家在哪里,我们俩总是自豪地说老家在台湾,不论是在天津还是北京生活的这些年,我们挂念着故乡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7.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18.
肖军 《台声》2010,(3):37-39
他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县新化镇,17岁离开台湾东渡扶桑求学,毕业后直奔祖国大陆抗日第一线。52年后才第一次返回故乡,此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1979年,中国第一家医药合资企业开始谈判,因为他的一次意外腿部骨折,当时又无人敢“顶雷”接手被骂作“汉奸”的谈判,谈判被迫搁浅半年。  相似文献   

19.
台湾老兵高秉涵常年坚持将在台老兵骨灰带回大陆安放的落举,树立了一座人性丰碑。  相似文献   

20.
戴鸿发  陈建 《台声》2005,(12):62-63
2005年9月12日,上海市台联组织了经贸参访团,赴台湾进行参访考察。我们作为参访团的成员,踏上了心仪已久的祖国宝岛台湾。短短十天,从台北到台南,浮光掠影,飞鸿过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访团员的台湾情结一踏上桃园机场,扑面而来的乡音已经令团员们激动不已。因为参访团中除了市台联的二位工作人员外,其余都是台胞。几十年前他们的父辈从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台湾一直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如今,几十年的梦终于圆了,怎能不令他们激动?有位团员60年之前跟随父亲一起从台湾来到上海。当时只有2岁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再次回到他的故乡要苦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