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消费文化研究与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重视“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化和中国化,重新思考文化的功能,正确对待消费活动中的文化需求,对极端消费主义保持足够警醒,重视“文化研究”对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推动作用,倡导一种与“节约型国家”相配套的“节约型文化”,正确处理“文化研究”与传统学科、跨学科学术分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文化安全是当代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国家文化安全”只是一个描述国家文化客观存在状态的概念,远远无法包容“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只研究“国家文化安全”也远远无法解释“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无论是在国家安全研究中,还是在社会文化研究中,“文化与国家安全”都是一个比“国家文化安全”内容丰富得多、情况复杂得多的问题。“文化与国家安全”不仅表现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还更多地表现在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所具有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复杂关系上。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监狱正从“农本监狱”走向“都市监狱”、从“政治文化监狱”走向“知识文化监狱”、从“人治监狱”走向“法治监狱”。中国监狱文化的重构以“现代化文明监狱”为主题文化话语,在人的发展与监狱的进步、文化精神的突变与裂变、日常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变与悖论、技术理性的超级霸权等深层次的文化范式上进行话语分析,并选择争夺话语权、建构监狱文化霸权、关注监狱大众文化、张扬自由主义理念等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4.
伍新林 《湖湘论坛》2005,18(5):82-83
在文化“强”省战略中,文化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合力论以及经济与文化共生互动关系原理,是文化“强”省战略依托的深厚理论背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是其催生的现实背景。文化“强”省战略对贯彻“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必须做到几个结合。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所误导的“文化对立”姿态的一种超越。但“文化自觉”概念并无法消解依旧存在的“文化冲突”;且容易衍生为以“文化复旧”为表现形式的“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位于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或许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哲学史、文论史为据,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可将文化的生命结构概括为“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号化的表现,是文化其“神”的载体。形神共俱,质用一体;形以寓神,神以主形;形毁神灭,神丧形败。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论是,既要保存和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之“形”,包括规范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节庆,保护文物古迹等;又要利用和创造出现代的文化之“形”,并使传统文化之“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其“形”与其“神”的现代统一。  相似文献   

7.
知识窗     
(1)“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大众文化”则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2)“先进文化”的情感指向非常鲜明,具有鲜明的褒扬性,而“大众文化”的情感指向却相对较为平淡,甚至模糊。(3)“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往往以“质”——素质较佳见称,而“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则往往以“量”、取胜。(4)“大众文化”既制造时尚,又追随时尚,“先进文化”则往往要引导时尚而不一定去追随时尚。“大众文化”对时尚的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核心理念,由此阐发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双为”“双百”等方针,共同指向了超越“古今中西文化论争”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创造实践。从“今用”与“出新”两个维度分析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对新文化发展的作用,将有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我国文化事业推向深入,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学生文化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战后日本大学的学生文化经历了“学习型文化”和“娱乐型文化”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过程。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界,“娱乐型文化”在大学校园长驱直入,最终逼退“学习型文化”的主导地位。但是,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成萧条”带来的“学习型文化”返潮,在本质上已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学习型文化”。如今,日本大学学生文化中,注重人格完善、教养培育的“学习型文化”依然在不断衰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文化”、“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与文明”等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 ,从基本概念的使用、理论展开的层次、十四大以来的新发展等方面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探讨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进步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化边界是一个新的话语,不仅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主义形态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整体结构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政策方针的适用边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阵地意识”与“界限意识”。它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化认知上,力求实现“心中有边界”;文化实践上,力求践行“时时敬边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大文化”的视域下,将人类关于性与性别自然属性的“人化”与“人类化”作为性别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性别文化的“嵌入性”特征.认为性别文化与文化体系及各个要素之间具有播撒性嵌入的特点,即性别文化不是文化体系总体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是播撒性地嵌入到各个文化要素及其文化体系整体之中.性别文化的播撒性嵌入,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视域和分析工具,启发人们认识性别文化和文化体系以及各个文化要素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当前,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接受文化存在着十大主要矛盾:大学生培养目的的要求与其阅读取向;大学生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大学生个体文化困惑的自助与他助;大学生知“道”与体“道”;学校文化教育内容的设计与遵循文化习得规律;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高要求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大学生的文化高需求与文化供给不足以及民族文化危机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立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实施“读经典名著”计划;系统开设文化教育课程;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措施切实增强大学生接受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地区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布依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注重开发利用布依族“显在文化”资源 ,正确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突出民族文化特点与实现大众化、突出景点文化主题与综合开发利用、旅游“旺”季与“淡”季、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布依族地区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17.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市蓬勃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首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新生长点。近十年来,我市一些先进企业自觉学习国外和外省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通过深入地调查研讨、总结交流,推出了一批典型经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同仁堂文化;“以文兴商”、“情意服务”的蓝岛文化;“发扬党的传统优势,建桥筑路育人”的城建文化;“走出困境、迅速发展”的雪莲文化;“唱响主旋律、共铸企业魂”的燕山文化;“重视人才”、“与巨  相似文献   

19.
传统和谐观与西方和谐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宁 《求索》2007,(6):150-151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原则,本文阐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指出“和谐”思想的四个层次。V与西方的“和谐”思想进行比较,阐明二者的异同,以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廓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媚 《湖湘论坛》2009,22(1):66-67
追溯文化产业理论的思想资源时,有两个关键词决不能忽略,一个是“大众文化”,一个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产阶级文化时的一个特殊用语,它有着十分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文化工业”是一个比“大众文化”更具批判性的概念,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英文译名同为“Cuhure Industry”,前者带有批判取向,而后者更显中性色彩。“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则是一对纠缠不清、既不相同又难相异的概念。在当今中国语境中,“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关系密切,代表着事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