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埔》2011,(4):17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12日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宣布了大陆各有关部门惠及两岸民众的新举措,涉及旅游、航空、入出境、海西和平潭规划、采购、农民创业园、交流基地、台湾民众在大陆就业、两岸各类协议、食品安全等方面。主要如下:第一,积极实施方便两岸人员交往的措施。6月28日,两岸将正式启动大陆居民赴台个人  相似文献   

2.
李立 《台声》2008,(7):30-31
6月12日上午,历史在这一刻定格: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紧紧握手,表明中断了9年多的两会商谈正式恢复。双方经过商谈,达成了共识。6月13日上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与《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两项协议,并将在7月正式实施。两岸实现周末包机,标志着两岸向空中直航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两岸实现正常化的通航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9月2日,国务院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复同意《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这是大陆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真诚善意的又一举措,明确释放了大陆方面将持续推进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重要政策信号。  相似文献   

4.
张莉 《两岸关系》2011,(6):33-34
自2010年9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生效以来,两岸关系正式进入了"ECFA时代"。2011年1月1日,ECFA的早期收获正式实施;1月6日两岸成立了ECFA框架下的"两岸经合会";3月,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将ECFA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5.
6月12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的两会领导人10年来的首次会谈,不仅标志着中断9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而且以广泛的共识、丰硕的成果,推动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6月13日,两会就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分别签署了会谈纪要、协议,为两岸同胞办了两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相似文献   

6.
王亮 《两岸关系》2013,(2):12-14
1月30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简称"机电商会")台北办事处成立仪式在台北克缇大厦举行,两岸各界人士300多人出席。机电商会台北办事处由此成为大陆经贸社团在台湾设立的第一个办事机构。此前,2012年12月18日,台湾贸易中心上海办事处成立,开台湾贸易社团在大陆设办事机构之先例。12月27日,台湾贸易中心北京办事处成立,为密切两岸经贸联系再添薪火。  相似文献   

7.
丁宇 《两岸关系》2013,(1):56-57
1月12日,两岸民间互信与媒体互动暨人民政协报《两岸经合》周刊创刊百期恳谈会在京举行。恳谈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围绕加强两岸新闻交流、加快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等议题进行探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大陆主要涉台媒体机构负责人、两岸工商界代表200多人出席会。  相似文献   

8.
胡石清 《台声》2002,(1):22-23
2001年12月11日,祖国大陆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002年元旦,台湾也以“单独关税区”的身份正式入会。在迎接国际更大挑战的同时,两岸经贸合作也面临了大好发展契机。一两岸经济完全有可能在入世后建立更为密切、更为广泛的互利互惠关系。加入WTO,对两岸优劣势产业都将发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入WTO,有利于两岸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扩大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目前两岸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都面临着各国关税与非关税的多种壁垒,加入WTO将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如阻碍大陆纺织服装业…  相似文献   

9.
孙升亮 《台声》2008,(8):54-55
在首发团圆满返程之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从7月18日起正式全面展开。大陆民众在两岸旅游机构组织下以团队形式直接赴台旅游且搭配周末包机,是继台当局1987年底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后两岸交流的又一历史盛事,意味着两岸双向交流、深度互动的大门已经被打开,必将为两岸同胞的心灵沟通搭建一条“快速通道”。  相似文献   

10.
邰宣 《台声》2001,(6):20-20
4月 11日,第五届澳门台湾商界大陆投资经贸洽谈会暨高新技术论坛在广州隆重开幕。该活动由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澳门闽台总商会主办,全国台联、广东省台联、广州市政府等单位协办。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柏年、澳联办台湾事务部部长刘刚奇、广东省台联会长叶昶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所长杨国栋主持,澳门闽台总商会会长许自励致开幕词。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在会上致词祝贺。他认为该活动对增进两岸同胞感情,加强相互沟通,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表示,祖国大陆将…  相似文献   

11.
张五岳 《台声》2011,(3):34-34
2011年可以说是两岸和平发展重要的一年。就经贸层面而言,两岸都面临物价上涨通胀阴霾笼罩,大陆的“十二五规划”正式出炉,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k)后续协商的成效,将是今年两岸经贸互动最受关注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9月12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岸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也意味着两岸金融合作将提速。在等待政策信号的进一步明确的同时,国家已经批准台湾土地银行等三家银行可以在大陆设置分支机构,两岸金融机构开始已经在金融合作与创新上开始了诸多尝试。不仅官方金融机构开始两岸互设,业务互动,而且开始形成了两岸金融业务深层次交流和共赢新的发展格局。不难看出,政府层面和民间智慧为两岸金融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诸多思路。在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先行先试的政策利好背景下,在这片金融创新试验区,尚未争取到一家台商银行独自设置进  相似文献   

13.
杨毅周 《台声》2008,(7):20-21
2008年6月12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应邀来到北京,13日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会谈。两会就周末包机和大陆游客入岛达成了协议。这是两岸两会中断关系近10年后首次展开的会谈。尽管这次会谈就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的政治共识的基础上实现的,但这绝不是历史的一次简单重复,而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空、现实背景下实现的两岸会谈,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13)
正台湾中国统一联盟首位女主席著《一国两制在台湾》受世界瞩目创办主张两岸统一《观察》月刊1979年春天,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亦是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不久,纪欣从美国前往大陆,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的那一刻,她知道她终于回家了。那时的大陆远不如今日的繁盛,看着日思夜念的地方,纪欣心中默默许下心愿: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国家富强、两岸统一。"我的中国在何处?"台籍知名报人李纯青说过:每一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5,(2)
<正>1949年后,台海两岸隔绝,人员不能往来,书信不能传递,亲人无法相认。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真诚地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结束军事对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此后,大陆开始推动两岸的交流合作。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被迫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才被打破。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经函电往来,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至此,两岸人员和经济、文化往来迅速发展。然而,随后执掌台湾当局的李登辉、陈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23)
<正>1987年,在台湾外省老兵返乡运动的冲击下,台湾当局不得不正式开放大陆探亲。随着老兵回大陆探亲的实现,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逐渐被一点点推开,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规模日益壮大。在这3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两岸民间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台湾外省老兵回大陆探亲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大动  相似文献   

17.
正由《旺报》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青年创业论坛"2017年12月20日在台北举行。论坛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主题,邀请到中国机电商会台北办事处主任李荣民、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秘书长夏雷、智荣基金会董事长施振荣、App Works之初创投创始合伙人林之晨等嘉宾与会,还有大陆孵化器包括上海台青创客家、成都海峡青年创业孵化器、厦门青创基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5)
<正>面对台湾当局一再地"去中国化","台独"势力气嚣日甚,两岸和平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之际,主导两岸关系的大陆,神定气正,使得两岸和平"未死"。1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对台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2017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大陆将继续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上海》2009,(1):11-11
2008年12月15日这个日子被载入史册:大陆与台湾通邮、通商、通航的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开启的新时代将对两岸经济和人民之间的互动产生深远影响。当日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深圳、台北、高雄、基隆等两岸多个城市举行了庆祝仪式。  相似文献   

20.
《人大论坛》2006,(5):43-43
新华网消息: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沅江近日说。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材加工和出口大国。2005年中国石材出口21.4亿美元,仅次于意大利,名列世界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