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国际国内社会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通过公共政策实现社会公正。当代中国社会公正观可以理解为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核心,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儒家社群主义、中国现实价值取向和现代社会理念等因素的组合式公正观。在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实现组合式公正观的政策路径是通过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追求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双重目标,最终达到政策效果。以此种方式考察我国住房保障政策,可以得出我国现行住房保障政策在同时实现外部公正和内部公正的双重目标上,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创立了一种新社会主义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这种新社会主义观的萌芽。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但是列宁的天才思想没有进一步发挥。邓小平把新经济政策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实践,为新社会主义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新社会主义观从萌芽到确立的飞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功,证明这种新社会主义现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21,(3):68-75
府际社会建构是影响社会政策扩散的重要机制。按照目标群体社会建构及其利益分配差异,社会政策可以划分为一致政策和不一致政策。基于积分制政策的研究发现,一致政策更多在平行城市间扩散,不一致政策更容易实现垂直扩散。具体而言,基于理性选择,城市政府倾向于将利益分配给优势者和竞争者,在沿袭一致政策中实现政策的工具性扩散。基于对中央意图和地方利益的考量,省级政府的政策选择具有不确定性;中央政府具有配置不一致政策的责任和资源,倾向于重构目标群体和再分配政策利益,给予依赖者政策利益,实现政策价值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新世纪、新时期,需要认真重温、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在各民族学生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从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农村政策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农村政策价值观、政策制定观、政策执行观、政策稳定与调整观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生态问题是当前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生态问题的关键是核心价值观问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实践观为借鉴,对人们的自然观、技术观、消费观、政策观和实践观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纳入领导者行为要素的研究框架,通过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从工具性和表现性两个维度,探讨工具性和表现性角色意识与工具型导向和人际型导向角色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领导者的角色意识兼有工具性和表现性特征,角色行为的人际型导向较为显着;领导者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存在相关性,但不一定是正相关,工具性角色意识也可能指向人际型导向的角色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本位的政策理念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面对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无奈选择.这种政策理念导致了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之间、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出现关系紧张和恶化的局面.因而,必须以人本政策理念为目标来创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理念,通过深化对经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的认识、改变政绩考核指标的价值导向、重设政府职能结构、展开具体的以人本政策理念为指导的政策过程等多方面的努力,使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沉淀于政府的文化中,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均衡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沿 《理论导刊》2001,(6):42-43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战以来趋于成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和世界性人权运动的发展,经济法越来越突出了它的社会法观。经济法是公法,以社会经济利益为立法本位,以实现总量平衡和市场秩序为目标,而它的社会法观则强调社会公平,资助保护弱者,大众参与,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总体进步。工会法和劳动法为典型意义上的具有经济法性质的社会法。工会活动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企业工会主要依据工会法、劳动法协调本企业劳动关系,帮助职工实现具体劳动权益,包括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报酬获得、职工集体福利、…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实质是行政功能的重新选择与定位。行政系统应注重发挥其矛盾协调功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功能、社会公平维护功能等。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和谐行政。实现公共行政价值,行政主体应积极推进行政观念的转型,由事后处理型行政观转变为事前预防型行政观、由非伦理型行政观转变为伦理型行政观、由非协调型行政观转变为协调型行政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