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7,(11)
在本体论上,斯宾诺莎坚持"实体一元论",即以"实体""神""自然"三个概念来表述绝对存在,并用"实体"与"样式"的关系分析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整体与分殊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笛卡尔开创的心物二元论的二分,弥合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分裂。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思想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的二分,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启示,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体现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中,使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3.
绿色政治的产生具有显著的现实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导致环境危机的加剧,提升了环境关注,最终促成环境与政治的联姻;同时也促使绿色政治人反思和批驳了人类中心论。作为一种新政治,绿色政治理论力图打破主流政治传统,以生态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尊重个体的整体主义思维模式,吸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成分,努力塑造新异的绿色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近十多年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大讨论中,究竟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我国理论界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无论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王晓琼 《学理论》2010,(4):21-23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伦理学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角度对以往西方社会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现代生态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新的批判与重构,进而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戴维·佩珀是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这一现实问题,佩珀在批判生态中心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错误思潮的同时,提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范式,这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基础上新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从"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基础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出构建以社会正义为终极目标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是能够解决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多一些对自身的节制,多一些对自然的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类1.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矛盾当从哲学角度分析现今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时,主要有两种观念的对立:第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涉及到是否要肯定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当具体讨论到如果人和老虎对峙,人应该维护自己的生命杀死老虎还是自愿被老虎吃掉时,非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8.
论以人为本的生态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态视角来看,以人为本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中、是在对传统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人对自然的敬畏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人类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要与环境维持一种协调、平衡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折射出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人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当代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如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论述中,本文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根据论述的结果就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针对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相关性、人类中心主义、控制自然的观念、自然极限的思想诸问题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生态学挑战。人类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挑战给予积极回应,澄清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诘难,消除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和疑虑。对这些思想交锋的梳理和比较,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理解,亦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当今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指引旗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如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压迫下,理论界关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国理论界在讨论中大致形成了两大派别:其一,基本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要求“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派别;其二,肯定和维护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不但不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还要“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派别。但是,无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有的论者曾明确指出:人类中心主义侧重于从主体一极来考察客  相似文献   

12.
学界在探讨人类发展的合理方式的过程中 ,深化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 ,从而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般意指生态伦理 )这两种基本而又截然对立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执其是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在于双方不是在确切的层面和意义上谈论“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以一种笼统抽象的讨论导致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解的模糊和混乱。为此本文切入“人类中心主义”得以成立的“意识”层面 ,阐释“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本质及其与生态伦理的融通 ,从而为人类发展的合理途径提出尝试性见解 ,求教于同仁。一、人类中心主义得以成…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迫使下产生的新型的、科学的、适用的环境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矛盾调和后的良性理念。环境伦理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得到了各国和各民族的广泛支持。将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来阐述这一理念推广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有利其发展的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7)
以人与自然这一绿色关系为切入点,便会发现人类社会存在非此即彼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政治共同体便成了人类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的分离。有机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基础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坚持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有机整体主义,旨在建构一个生态的世界秩序:即一个由万物相互联系的由共同体组成的共同体,一个符合全世界人民利益的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荣共生,形成为了共同福祉的整个宇宙意义上的共同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既有符合生态文明原则的地方,也有违反生态文明原则的地方。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他在植树造林、节约资源、控制人口、水利建设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赢。而他的违反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大跃进和文革这两段特殊历史时期。因此,毛泽东生态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但总体而言毛泽东生态思想进步性是占主导的。他尊重自然的思想与实践已经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许多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契合之处,超越了新中国蹒跚起步的工业化脚步,生发出后工业化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况(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以前苏联哲学家ю.А.什科连科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 什科连科在《哲学·生态学·宇航学》(1983)一书中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是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处于中心的地位”。这种理论遭到了彻底否定。然而,我们不应当在世界观上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钱犇 《理论探讨》2015,(2):174-176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价值论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论分别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演绎到了极致。对于二者之间的分歧,马克思其实早已做出了调和,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歪曲和误解,马克思自然价值观的内涵无法真实地展现出来。本文将在对工具价值论和内在价值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自然价值观,充分展现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所起到的重要理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哲学视野下看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古老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人类数千年来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且在上个世纪环境法学兴起的时候成为其伦理基础。然而,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日益加剧,人类中心主义的正确性受到质疑,生态中心主义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修正,也开始影响着环境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重要向度。启蒙开启了近代理性文明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然而,主客二元对立架构下人类中心主义态度的滋生,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的"道法自然"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主线,但是理论前提预设的矛盾和混乱导致其并不能对环境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因而只能对人类行为进行道德层面的要求。在反对环境破坏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伦理学有着相同的理论旨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究竟以何种关系存在,进而回答了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理论上极富前瞻性地消解了两种中心主义,为环境伦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