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1956年入党,1960年当村党支部书记的。39年来,我经常想,一个人的能耐有多大呢?如果他一生中尽其所能为人民群众办一些好事,干一些实事,这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脱贫致富,要找好发展经济的路子我们村是名符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依城傍路,是全县乡村中人均耕地最少的村子,全村2000多口人,耕地410亩,人均不足0.17亩。说实话,在这仅有的一点土地上作文章,不要说富民达小康,恐怕连口也糊不住,同县城的国营、集体单位抢“饭”吃,也没有多大市场。只有兴办新的工业企业,充分利用现…  相似文献   

2.
正"劈石抠土也要造出水田。"1983年底,罗甸县大关村发生了一件大事——何元亮、李必兴、李必先3人决定在村里劈石造田!那时,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再往前的1980年,全村人均粮食持有量仅130斤,人均纯收入45元。大关人望着山连着山,仿佛只看到了苦海无边。凭着愚公劲,这群人干了啥?  相似文献   

3.
论大关精神     
贵州省罗甸县麻山腹地的大关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是一个被认为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区域。1984年以前,全村人均年口粮仅130公斤,年纯收入人均不到50元。大关人没有向困难低头,在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奋起向贫困宣战,12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劈石造田,在乱石磷峋的石旮旯中建成高标准稻田918亩,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8亩,其中80%是旱涝保收田,从而基本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很好地总结大关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上岗冲村地处海拔2800米的脑山地区,全村共有406户1903人,是一个纯回族聚居村。现有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0.79亩。2000年之前,全村大部分人都住在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还有5户人家因盖不起茅草屋住在窑洞里,20%的村民吃不饱、穿不暖。1999年,全村农业收入不足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997元。  相似文献   

5.
凯里市大风洞乡石板村,是一个偏僻的村寨,距市区50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87户1273人.苗、汉、仫佬、水、革家等多民族杂居,人均耕地面积1.05亩。过去,全村80%以上的农户均靠救济粮生活,每年发放全村的救济粮达1.5万多公斤,另外,还要借村里的储备粮200O多公斤,才能维持全村群众的生活。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支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重点,支部用名党员,团结一致,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招商引资,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子,全村告别了贫困。1996年人均粮食达70O公斤,增长4…  相似文献   

6.
《江淮》2004,(12)
党员、干部示范,做给群众看 80年代末以来,我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一稻一油”种植模式,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连年干旱,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引导群众从传统的种植模式里跳出来,支部一班人到省农科院拜师学艺,引进了优质甘蓝菜、大白菜种植技术,率先在自家的承包土地上种植。由于品种优良、技术先进,再加上精心管理、辛勤栽培,蔬菜长势喜人,当年亩产甘蓝菜10000余斤,亩收入2000多元,是原亩收入的2倍多,人均收入一下子比其他农户高出了500多元。事实就是无声的号召,效益就是最好的引导。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1500亩, 种植户数也发展到了近300户,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2940元,是1995年的近4倍。其中河东村民组50多户人家,户户种植,户均种植面积都在5亩以上,去年人均  相似文献   

7.
乔良 《实践》2011,(1):28-29
在开鲁县麦新镇林发村的果园里,一排排果树一眼望不到边,宽阔的行距中间,大葱、红干椒等作物长势喜人。村里人说,果蔬套种,平均亩产大葱3500多斤,最高卣产达7000多斤,仅这片300亩大葱一项就为全村增收30多万元。  相似文献   

8.
尖扎县坎布拉镇仁才村属浅垴山地区,是全县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86户,总人口402人,耕地面积475.7亩,人均耕地1.18亩,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面积920.7亩。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局.引领群众依托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创了一条富民之路.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激活了群众的“脑瓜子”。  相似文献   

9.
乐安县招携镇港田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附近,全村5个村小组,206户,共有823人,耕地面积719亩,有效灌溉面积300亩,人均占地0.87亩.然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村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笔者在该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位于偏僻山区的汪清县罗子沟镇上碱村,3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集体收入不超过1万元。全村376户农民,守着人均2.7亩的土地,年复一年地耕种着,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然而,现在这个村变富了,人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比1990年增加了3倍多,集体收入已达到10万多元,比1990年增加9倍多。这里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些农民,缘何在短短的3年间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全省学习杨晓明这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事迹的活动中,他那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首先,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改革创新、知难而进的意识。杨晓明自18岁起就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并且一干就是28年。28年来,他带领村社班子和农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顶风冒雨、苦干实干,终于建成了静宁县第一个梯田化村,办起了八百多亩的村级林场,发展优质果园七百多亩,修建乡村公路二十多公里,推广了地膜玉米、坑种洋芋、集雨节灌等农业实用技术,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和粮食单产由1991年的498元和…  相似文献   

12.
古羊日麻村是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的一个低贫困村。全村有108户.481人.耕地面积473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舍饲养殖业,带领群众开拓出一条条有效的致富道路,使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得到了实惠。  相似文献   

13.
方巾牛村隶属于沈阳新民市大民屯镇,距沈阳市40公里。全村9302亩耕地中,棚菜生产面积达到7600亩,人均2.8亩大棚,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2800元。棚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全村的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村实现总收入4500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棚菜生产专业村。富裕的村民由衷地说:“方巾牛村能有今天,全是因为有祝江权这样的好带头人!”今年42岁的祝江权自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就一直在苦苦地思索、探寻如何从传统种植业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寻求一条适合方巾牛村发展的产业之路。1998年,他通过一些信息渠道了解…  相似文献   

14.
贫困山区党组织如何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梅河口市水道镇新立村党支部闯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子。 新立村位于梅河口市西南部,荒山1.2万多亩,仅有6000多亩耕地绝大多数分布在半山坡上,加之土地贫脊,尽管投入很大,但经济效益一直很差,是全市比较贫困的村之一。经过艰苦奋斗,1993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334万公斤,社会总产值1364万元,村集体纯收入21万元,人均纯收入2160元。现有468户已达到小康户标准,  相似文献   

15.
正建州60年来,黔南大地党旗飘扬,党徽闪耀;在奔向"幸福黔南"的路上,一批批党员前仆后继,壮怀如歌。在罗甸县大关村,村支书何元亮带领村支"两委"和全村男女老少锤敲锄挖,用13年时间决战喀斯特贫困,在石旮旯里开发出1000多亩保灌农田。在罗甸县麻怀村,邓迎香带领村民点蜡烛、抡铁锤,用12年时间凿通一条216米的人工隧道,让世代被大山阻隔的村子通路通电。在长顺县敦操乡,一批乡干部每周身背背篼义务出行,  相似文献   

16.
麻窝村地处织金县官寨乡北面,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约3公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绝壁合围,地若天坑的小村.全村辖6个村民组,共227户1007人,辖区内居住着汉、苗、穿青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38.5%,实有耕地面积1640亩.早在10年前,这里不过是一个人多地少,靠传统耕作方式艰难度日的落后的小山村,全村没有一块水田,村民们靠着人均几分薄地种几垄红薯几把包谷为生,"一年辛苦半年粮,半干半稀度饥荒".90年代初,全村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  相似文献   

17.
四年前,当我挑起郭顾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担子的时候,全村三业总产值仅有351万元,人均纯收入870元,集体积累几乎为零。上任后,我们支部一班人拧成一股绳,走出了一条引导群众造船致富发展经济的路子。目前,全村拥有造船企业101家,年生产船舶2000多条、20多万吨位,被誉为“中国造船第一村”。全村三业总产值达4247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集体积累48万元,户  相似文献   

18.
走进康县甘石坝村,提起县人大代表、村支书李进才,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甘石坝村共有87户,410人,全村耕地面积550亩,且多是土薄地陡石头多的山坡地.1995年以前,全村仅有的财产是2000多元难以收回的欠账和存折上的几毛钱,全村人均有粮不足300斤,人均纯收入仅260元,群众生活贫困,村上的工作很难开展,领导班子处于瘫痪状态,是有名的后进村、难缝村.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李进才勇敢的挑起重担,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9.
早就听说平安县平安镇南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搞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七一前夕。我和一行人前往平安镇南村采访。 平安镇南村属海东地区平安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城南部,全村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35名党员。人口1196人,另有进城经商的320余人落户于南村;现有耕地138.3亩,其中水浇地138.3亩,人均0.11亩,早地100亩,林地70亩。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位于青沙山脚下的拉一村,是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一个贫困村。全村人口17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亩,村民世代靠天吃饭。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个村子后,这里的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今,拉一村不仅户户通了自来水。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而且村民锅里的油多了、菜多了。肉也多了,拉一村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