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祖贵 《和平与发展》2012,(6):19-25,76-80
始于2010年年底的中东大变局堪称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动,其结果是埃及等4个国家政权以3种模式被更替,以变革求稳定成为地区主要政治潮流,伊斯兰主义力量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迅速崛起,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地区主导地位明显上升。这场变局对于相关国家来说是探求符合伊斯兰文明和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一次努力,然而,要综合解决宗教力量与世俗力量、伊斯兰与现代民主、伊斯兰与非伊斯兰、民选政府与军方等多重关系,势必要经过较长时期曲折的震荡甚至冲突。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埃及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终于爆发。多个城市民众大规模集会,仅仅在18天以后,统治埃及达30年的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埃及持续至今的政局动荡由此开始。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作为过渡执政者的最高军事委员会饱受世俗派诟病,围绕军方应将权力尽快交还给民选世俗政府的问题,埃及自由派、保守派以及威权派之间展开了政治博弈,政权内部权力争斗,街头政治持续上演。  相似文献   

3.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4.
7月23日,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连环爆炸,造成9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受害者除埃及人外,还有一些在当地度假的欧洲和海湾国家游客。这是埃及近20年来最严重的恐怖事件。埃及被疑为诸多伊斯兰极端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原教旨主义分子”一词首先出现于萨达特执政时期的埃及,用以称谓渐成气候的伊斯兰武装团体。①埃境内极端组织众多,成立时间较长,有相当牢固的国内、国际根基,且均以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埃及世俗政府、建立伊斯兰政权为目标。埃及恐怖组织与政府长期尖锐对立,曾制造多起重大恐怖事件。如埃及最大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组…  相似文献   

5.
安东·萨阿德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对待伊斯兰教的彻底的世俗民族主义立场在阿拉伯世界是罕见的.他对伊斯兰教采取的是排斥宗教干预政治的世俗主义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坚持民族认同,反对宗教认同;坚持政教分离,反对教士干预政治;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教派争端.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埃及军人政变推翻民选总统.3日,埃及军方宣布民选总统穆尔西下台,最高宪法法院院长阿兹利-曼苏尔暂行总统职权.埃及军方此举引起了埃及社会更加剧烈的动荡.24日,国防部长塞西发表讲话,号召军方的支持者走上街头声援军方.以穆兄会和萨拉菲派光明党为主的伊斯兰宗教势力谴责军方在挑起内战.埃及局势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和忧虑.美国智库世纪基金会负责人汉纳称,塞西的讲话将为武力驱逐穆兄会支持者大开方便之门,这让外界担心,埃及会重新成为一个警察国家.英国广播公司认为,塞西将军的呼吁显示真正掌控埃及的不是由军方挑选的临时总统曼苏尔,而是军方自己.美国彭博社称,极端保守的萨拉菲派光明党是目前埃及狂热的各派政治势力中唯一始终保持冷静的组织;太少埃及人认识到诉诸街头对抗的政治斗争过于疯狂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唯一认识到这一点的居然是带有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政党.  相似文献   

7.
宗教性、整体性、地方性构成了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点,并对近代以来的阿拉伯政治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性在伊斯兰改革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都得到了体现.在伊斯兰改革主义中体现为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混合;在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体现为以宗教认同否定民族认同,但两者的政治主张又有所不同.整体性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基础.强调民族认同高于宗教认同,对伊斯兰教既排斥限制,又加以整合与利用,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待伊斯兰教的典型特征.地方性特征构成了地方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基础,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以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民族认同,排斥和贬低泛宗教认同,并奉行反对政教合一的世俗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8.
正义与发展党有浓厚的伊斯兰主义背景,且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就该党性质而论不属于伊斯兰主义政党.正发党执政以来奉行温和、务实的政策,以"民主保守党"自居,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在宗教与世俗间寻求平衡,在不改变国家政权世俗性质的前提下,竭力维护伊斯兰文化传统和习俗,强调伊斯兰价值观的重要性.正发党主导下的民主模式对土耳其政治发展道路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宗教与世俗间的较量复杂多变又决定了这种民主模式内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世界动荡中,各种力量激烈博弈,局势异常纷繁复杂。在这种扑朔迷离的进程中,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伊斯兰温和力量脱颖而出。他们审时度势,参加了世俗宪政体制下的议会和总统选举,并取得不菲的成绩。伊斯兰温和力量在军事强人政权垮台后能够脱颖而出,是其放弃建立神权统治的目标、接受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和选择和平手段的结果。尽管仍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但只要坚持走与世俗力量和解的道路,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伊斯兰温和力量将会创造新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海湾地区大国沙特一直秉持低调稳健的外交风格,但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底中东剧变以来,沙特不仅高调支持以塞西为首的埃及军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代表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尔西为首的政府,还出兵镇压巴林什叶派抗议运动,并积极介入叙利亚危机,支持叙反对派推翻巴沙尔政权.逊尼派主政的沙特和什叶派的叙利亚是中东地区两个重要的阿拉伯国家,沙特力挺叙反对派推翻巴沙尔现政权的背后,交织着不断恶化的伊斯兰教派关系,以及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利益诉求.沙特干预主权国家事务的做法有违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使沙叙关系空前恶化,加剧了叙局势的动荡,而且对中东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沙特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中亚伊斯兰复兴、世俗化和全球化、中亚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变迁三个角度考察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导致中亚伊斯兰文化发展缓慢、接受外部伊斯兰世界影响滞后。中亚伊斯兰复兴对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中亚伊斯兰教发生量变与质变,令伊斯兰激进思想向极端思想演变、原教旨主义组织向极端组织演变。世俗化、全球化对中亚传统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引发出的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冲突,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亚国家独立后,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进入解体和重构时期,无论在价值观方面,还是伊斯兰信仰方面都出现了思想裂痕,让宗教极端主义有机可乘,得以内外结合、滋生。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极端组织是利用激进原教旨主义派别的政治理念和信仰体系,并做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解释,煽动宗教狂热,欺骗和麻痹追随者,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政治组织。从本质上讲伊斯兰极端组织不具有宗教属性,但却是从宗教中蜕变出来的“怪胎”,它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联系紧密,但又不等同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目前,世界上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从事实质性暴力活动,但坚持自己对伊斯兰教义的极端解释,蛊惑信徒推翻现行世俗政权;第二种是以反对民族压迫和某些西方国家侵略、干涉为己任,从事实质性暴力活动;第三种是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在“圣战”口号的掩护下使用暴力恐怖手段,它们与宗教的关联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冠以宗教的名义,藉以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因此也有人将之称为“带有宗教色彩的恐怖组织”①。本刊自2 0 0 5年第五期起,将整编国内外官方媒体提及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基本情况分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地区陆续刊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极端组织是利用激进原教旨主义派别的政治理念和信仰体系,并做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解释,煽动宗教狂热,欺骗和麻痹追随者,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政治组织。从本质上讲伊斯兰极端组织不具有宗教属性,但却是从宗教中蜕变出来的“怪胎”,它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联系紧密,但又不等同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目前,世界上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从事实质性暴力活动,但坚持自己对伊斯兰教义的极端解释,蛊惑信徒推翻现行世俗政权;第二种是以反对民族压迫和某些西方国家侵略、干涉为己任,从事实质性暴力活动;第三种是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在“圣战”口号的掩护下使用暴力恐怖手段,它们与宗教的关联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冠以宗教的名义,藉以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因此也有人将之称为“带有宗教色彩的恐怖组织”。本刊自2005年第五期起,将整编国内外官方媒体提及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基本情况分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地区陆续刊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宗教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以伊斯兰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参与政治的倾向和特征更为明显。伊斯兰教参与政治的方式凸显为宗教社会作用的国家化倾向,其一是以宗教政党的方式,借助于政治宗教纲领夺取国家政权;其二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以夺取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作为奋斗目标。就伊斯兰教参与政治的发展及其效应来看,一方面,伊斯兰教具有强大的政治社会动员力量,在有关各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伊斯兰教政治化倾向也对伊斯兰世界乃至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阿拉伯世界动荡所反映出来的态势是:世俗力量的救国和改造社会的道路难以为继,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渐趋式微。阿拉伯世界面临第三条道路的选择:或是选择移植西方式民主政体;或是寻找一条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既适应现代社会和国际潮流,又尊重本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包容宗教和世俗民主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的产生通常被认为是宗教与社会革命结合的产物,它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规范作用相当突出.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宗教本质的核心所在和宗教定义的关键因素.伊斯兰教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参与和社会协调.从它们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重大中可以看出政治要素的"系统状态".因为民众是支持和支撑各国政权的基础,民众稳定是政权稳定的基本前提.笔者所探讨的是伊斯兰教对早期伊斯兰社会制度的构建与整合,对教法的整合,以及对生活秩序的整合,它真实地反映出穆斯林的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中东地区的宗教地域特征和伊斯兰教固有的强烈涉世性决定了中东国家现代化之路有别于其他国家,并围绕伊斯兰教而显露分野.中东伊斯兰国家现代化进程显现出下列基本特点:(1)中东地区是发展中国家最先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其类型属于外源后发型;(2)中东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色,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和"超政府力量"对各国现代化进程起主导作用;(3)在现代化进程中,中东各国的政治发展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并未促成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质的飞跃;(4)中东是多种矛盾的集合点和冲突的进发区,各国都缺乏现代化必需的稳定的内外环境,现代化进程不断受阻;(5)中东国家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如何更深入地协调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伊斯兰运动的复兴,促使原苏联地区特别是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的伊斯兰势力迅猛发展,并同时催生伊斯兰极端势力。苏联解体后,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一些觊觎国家政权和图谋实现民族独立的宗教极端势力,以"圣战"的名义向世俗政权发难并进行民族分裂活动,致使中亚各国的安全和俄联邦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中亚和北高加索均属原苏联管辖的领土,这两个地区宗教极端势力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19.
凯末尔时代的"土耳其模式"是世俗权威政治的产物,其基本内涵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激进世俗主义、民族主义和西方化。土耳其历史的发展重塑并改变着土耳其模式的内涵,并形成了埃尔多安时代的新版"土耳其模式",即奉行消极世俗主义、民主化、市场经济和对外自主性,强调尊重宗教传统价值观。新版"土耳其模式"是土耳其教俗力量较量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属性,显示出土耳其伊斯兰主义温和化以及伊斯兰与民主可以相容的特点。新版"土耳其模式"为政治转型中的阿拉伯诸国提供了借鉴,并产生了示范效应。但是,"土耳其模式"乃独特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难以被复制的,它本身尚未定型,有其局限性和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土耳其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民族与宗教矛盾自立国以来一直存在。虽然土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世俗的、政教分离原则以及不可分裂的国家统一原则,但是以库尔德民族分离势力为主的民族矛盾、企图在土恢复政教合一政权的伊斯兰主义分子与世俗势力之争一直是土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难题。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库尔德工人党(PKK)为主的民族分离势力和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土十分活跃,给土政治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以至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