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就法理而言,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电子数据作为一类独立的证据,既是我国证据分类方法的逻辑结果,也为认识其属性和实践中如何运作提供了便捷。在将来的电子数据完善立法中,有关电子数据取证程序宜借鉴英美法系的可采性规则和大陆法系的证据资格理论,确立电子数据的传闻规则例外和最佳证据例外。在取证的合法性问题上,不仅应使其符合法定的证据形式,也应遵守强制侦查所当恪守的原则,使其符合法定的证据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界定了电子数据的内涵 ,同时分析了电子数据作为证据所具有的特点 ,其次将电子证据和两种传统证据作了一番比较 ,最后指出电子证据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的现实需要性和在立法上具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发展驶向快车道的同时,网络犯罪也伴随网络社会而产生且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网络贩毒作为传统贩毒犯罪网络化的新方式,具有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的双重属性,已经成为高发犯罪类型。由于网络犯罪的特殊性,案件侦查越来越开始依靠电子证据定案。但是电子证据具有易删除、易篡改、易丢失等特性,这就给网络贩毒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带来困难,应通过完善取证手段、开展警务合作、设立专业机构、完善立法等方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电子数据作为独立的证据类型曾经遭受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质疑,因为电子数据可能属于传闻证据、非最佳证据或非法证据而被依法排除.为了破解以上困惑,还原电子数据的独立证据的地位,本文将对电子数据证据与传闻证据、最佳证据、非法证据的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境外电子数据的取得与运用是有效打击跨境网络犯罪的关键环节。第67号检察指导性案例展现了境外电子数据与境内电子数据在证据取得、移送、保管、审查运用上的差异,明确了检察机关在境外电子数据运用上的基本立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也是最高检察机关首次以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对境外电子数据取得与运用问题作出回应,体现出刑事证据法从一元到二元(国内证据、境外证据)的分化发展,以及境外传统类型证据与境外电子数据在运用规则上的再次分化。  相似文献   

6.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电子数据列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首次在法律层面肯定了其地位,但未对何为电子数据进行界定。电子证据是电子数据的表现形式,在证明机理上与传统证据一致。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存在较多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不同,因此两者并列作为刑事诉讼法第八种法定证据。  相似文献   

7.
电子证据鉴定作为信息时代特殊的司法鉴定类型,为我们解决与电子证据相关的诸多疑难问题提供了帮助,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挑战。及时有效地针对电子证据鉴定进行法律规制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电子证据鉴定法律规制的内容可能涉及方方面面。从对相关术语的界定到对基本原则、基础程序的规范,再到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标准,乃至鉴定设备与软件引进的论证和本土设备与软件的研发等等,都是我们在电子证据鉴定法律规制中需要积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受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发展影响,刑事电子数据证据概念先后出现视听资料、计算机证据、数字证据、电子数据证据等诸多学说。该类证据概念至少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证据的本质属性,即数字化;二是证据目前或将来的存在形态,即电子化。至于其载体可能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且对电子数据证据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故将其命名为电子数据证据更为合适。据此,刑事电子数据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经过法定程序审查判断能够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化数据信息。深刻把握刑事电子数据证据的内涵,准确界定刑事电子数据的外延是完善刑事电子数据立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根据依存信息技术、依存系统封闭与否等标准,电子数据有多种分类方式,不同类型电子数据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同类型电子数据的提取、收集、认定方式方法截然不同。亟需对电子数据进行精细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数据取证与认定规则层次化构建。应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将不同种类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与审查判断方法具体化。针对在封闭计算机系统与开放型计算机系统的条件下的取证规则分类进行设置;针对人工输入型与非人工输入型证据的认证规则分类进行设置;根据电子数据内容的隐私性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0.
新《民事诉讼法》规定,有“新证据”是二审开庭审理的法定事由之一,但新法对二审新证据的规定阙如,导致二审法院对新证据如何界定与适用存在疑惑,现有司法解释也未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民事二审的特殊功能决定了新证据仅应被有限引入,且其适用须遵循实体与程序的双重限制,以平衡实体公正、程序正义与程序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即时性交流方式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民事纠纷涉及到网络即时性交流方式中的电子聊天记录证据问题。电子聊天记录作为电子证据的一种,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电子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存在时所特有的无形性、多样性、易破坏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电子聊天记录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将电子聊天记录中的不同内容在现有的证据体系下进行具体的分类,有利于更好地认定电子聊天记录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为电子聊天记录证据的运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数据在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到2022年的169份刑事裁判文书样本显示,扣押提取、向第三方机构调取和社交信息截图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电子数据取证方式,多数公诉机关将电子数据归入其他法定证据种类,少数公诉机关仅客观描述其物理属性而未予以归类。公诉机关针对电子数据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等“三性”的质证,则显现出以合法性为重心、以真实性与关联性为补充的现实样态。法院对电子数据审查判断标准也存在差异,呈现出证据归类主观性强、判定标准不统一、控辩双方权利失衡的运行偏差。对此,必须相应地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作为一种记录侦查询问过程、固定言词证据、保证程序合法的材料和方式,日益凸显着它的证据价值.然而,其证据属性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并未明确.但是,新《刑事诉讼法》认定证据的标准已经更具开放性.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证据价值不仅具有司法实践的基础,更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基本属性,其证据地位有待通过司法解释或进一步立法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4.
网络犯罪的演进与发展使得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不断完善和发展,电子数据从其外形特点到收集提取与审查判断方法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特征。对电子数据进行分类研究,根据不同的类型来对其设定取证与认证规则有很大意义。应当紧紧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制定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与审查判断方法,并对在封闭计算机系统与开放型计算机系统条件下的取证规则、人工输入型与非人工输入型证据的认证规则进行分类设置。  相似文献   

15.
新刑诉法中将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予以确立.“电子数据”要成为定案的依据必须具备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分析其合法性和真实性确定证据能力,考察关联性确定证明力。在审查判断的方法选择方面,应当以传统的证据审查方法为主,兼顾电子证据特殊性的方式,运用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方法予以审查。  相似文献   

16.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已经感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与此同时,网络侵权、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纠纷案件也大量涌现出来,而目前我国电子证据方面的立法还相对滞后,司法实践中运用电子证据的规则不一.因此,加快电子证据立法、正确界定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证据制度类型的研究日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点,众多学说的背后既隐藏了对权力滥用的担忧,也显现出证据制度类型界定的“漂移”现象:概念批量生产造成理论混乱、理论界定与司法实践严重脱节。诸多学说并未真正突破法定证据与自由心证的二元类型框架,中国实质上应被纳入自由心证的制度范畴。但“谁的心证”和“如何自由”则需结合中国司法场域的运行实践,进一步认真追问。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诈骗是一种新型犯罪方式,其隐蔽性、渗透性、危害性都强于普通诈骗,是利用新兴计算机电子技术的高科技犯罪。电子证据,简言之,即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数据,一般存在于计算机系统内、网络内及其他存储介质中。由于网络诈骗案件中,被告人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电子信息制造虚假事实,故此类型犯罪中的电子证据是揭发犯罪最有力的证据种类,其取得往往成为案件突破的关键。当然,由于电子证据的收集、存储等都需要借助于高科技设备,其对载体的依赖性,使其又存在较大的易破坏性,因此,对电子证据的鉴真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电子证据属于一种独立的实物证据,往往包含着大量的证据信息,甚至有时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对于证实网络诈骗犯罪的证明力而言,其作用要大于传统上的书证、言词证据等,本案中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冲突时,法院采纳了电子证据。  相似文献   

19.
电子信息及其物质载体分属于不同的物证,具有各自独立的证据地位;"电子物证"及"电子物证检验"一词也是不太科学的称谓,其内涵需要严格界定;电子证据的检验与鉴定有其独特的方法与对象,电子证据检验应独立于传统物证检验领域之外而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使电子数据证据成为当前数量庞大的民事纠纷案件中被频繁提及和使用的证据形式.为了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因规定不甚明晰而屡发争议的电子数据证据问题,尽可能弥补法律法规固有的滞后性缺陷,推动案件事实的精准认定和纠纷解决的高效有序,新《民事证据规定》对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及具体运用规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正完善,对其进行积极思考与正确把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言而喻,具有相当程度上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