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农二师三十六团林园连职工宋建新来,几乎人人皆知,个个夸他能干,他依靠种植米兰特色红枣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他多年形成的“以草养牧、以牧促果、果牧并举”的种养模式成为果园发展的典范。宋建新与妻子1994年来到三十六团打工。1997年,该团对果农实行租赁承包,经人介绍他来到该团林园连承包了别人不愿承包的29亩红枣园。1998年,在单位技术员的指导下,他懂得要想使枣园增加产量,必须加大肥力投入和科学管理。他狠下决心,四处筹借资金,购买了几千元钱的有机肥与化肥,按技术要求加强树体管理和肥水灌溉。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枣园大量挂果,当年盈利了近万元。  相似文献   

2.
<正>去年,农八师一二一团一连承包户王振东种植的55亩山药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全部售出。王振东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种植的山药亩产达3吨,总产达150吨,亩利润高达1.5万元,这55亩山药为他带来70万元的纯利润。王振东去年已经是第三年种植山药了。2007年他听说种植山药利润高,  相似文献   

3.
正黄德强是九师团结农场一连的一名普通职工,1991年参加工作,多年来,他坚持学科技、用科技,带头推广应用新技术,成为团场职工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黄德强承包土地近90亩,种植甜菜、番茄、制种玉米等,他大胆尝试新品种,大胆运用新技术,产量年年提高。2011年他承包了70亩甜菜地,当团场推广甜菜种植新技术"双  相似文献   

4.
曾经,他默默无闻,如今,他远近闻名.2011年,他种植的400亩棉花单产达到了420公斤,种植的150亩青贮,单产达到6500余公斤,种地纯收入达40多万余元.  相似文献   

5.
正上世纪60年代初,他出生在肖尔布拉克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了四师七十二团的一员,父亲稍加思索,说道:"这孩子就叫建新吧!就让他为建设新中国尽点力吧!"就这样,他有了自己的名字:李建新。1982年,李建新高中毕业,组织安排他到连队工作。在连队,李建新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后来,团场选派职工去参加专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8月8日,左宏兴带着他的拉运队在冷库门口忙着卸运葡萄,卸车、拉运、上库、出库、装冷藏车,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早上八点钟,左宏兴和他的拉运队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左宏兴是五师八十一团园艺一连职工,种植了15亩葡萄地,2012年,团场种植的1.6万亩葡萄陆续挂果,在葡萄仓储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脑子活泛的左宏兴和妻子一合计,找来了连队的10几名种植棉花的职工,组成了一支葡萄拉运队,专门装卸葡萄。  相似文献   

7.
颜炳文,是农五师八十四团五连的职工。45岁的他,在致富路上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他1976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1978年走上了干部岗位,一干就是20年。1998年,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他,突然辞去指导员的职务,回家包地去了。 当年,老颜两费自理种植了100亩棉花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满怀豪情的他被自然灾害狠狠地泼了一盆凉水。可他不灰心,1999年又种植100亩棉花。整个农忙季节,他都泡在地里,但是,天不随人愿,自然灾害、市场疲软又使他白辛苦一年。多年的积蓄被折腾光,两年亏损5万余元。  相似文献   

8.
富源县老厂乡党委书记冯建新在短短几年里,以勇于开拓的精神,带领全乡9171户41688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迹,在县内外广为流传。2003年9月,冯建新来到老厂乡任职时,他并没有搞一拥而上的项目和引人注目的政绩工程,而是经常想到:如何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夯实农村发展后劲。他采取的种好烤烟卖一点、魔芋种植多一点、搞好养殖增一点、特色产业补一点、"非农"方法挣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今年近60岁的张泽山,称大名没几个人知道,可一呼张大炮,便名声大震。 自1988年,老张开始学种大棚菜。他推掉了连队的一个烂猪圈,整出1亩多地。他边干边学,七八年下来,像滚雪球一样,周围坑坑洼洼的七、八亩猪圈,被老张投资整了出来。如今,他年年种植5亩大棚,也是该团面积最大的庭院种植户,年收入在3—4万元。 老张的种植结构逐年更新,产品适销对路,供不应求。他搞的立体种植模式,即瓜地套种土豆、玉米也大获成功。2亩多的大棚瓜,老张说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 为方便蔬菜上市,老张花3万多元,  相似文献   

10.
他曾是个从商人员,1997年,他筹资近7万元租赁承包了一六五团农一连的550亩土地,他要在这块黑土地上干一番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就是来自安徽亳州市,已在农九师一六五团落户的杨献庭。 1996年,杨献庭来新疆收购药材。他来到一六五团后,觉得这儿的气候和环境特别适合于种植中草药。他在别人的小菜园种了2亩白芍做了一次试验,经过试验调查、分析,精明  相似文献   

11.
<正>徐生才是农五师八十三团园艺二连的葡萄种植专业户。他30岁时,因工作事故下腿截肢造成终生残疾,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2007年,八十三团加大产业调整,在原有的4500多亩红提基础上扩大种植3500亩。这对早就想种红提的徐生才  相似文献   

12.
李海江 《实践》2014,(10):39-39
<正>今年春,纳林套海农场的孟永平美滋滋的,他种植的18亩"有机"小麦已订出14亩,亩均订价21 50元,按每亩产500斤小麦计算,每斤小麦卖出4.3元。据孟永平介绍,他从各种杂志了解到,绿色、有机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就萌发了种植有机小麦的想法。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从200多亩耕地中选出18亩好地种植了  相似文献   

13.
于辉是1992年许多上岗青年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换来了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的殊荣。 1996年,于辉被农十师一八八团领导相中,调入该团十连任连长。当时十连28名职工种植了700多亩小麦和300多亩油葵,团给十连补亏9万元。他带领职工种植水稻,开荒洗碱,当年就实现了减亏的目标。为了尽快摆脱困境,他于1999年  相似文献   

14.
媒体称龙江县清秀水稻产业技术协会会长孙清秀为"水稻大王",显然不是根据他区区30亩的种植面积,而是由于他在当地推广旱育稀植、超稀植、无公害水稻所产生的巨大示范效应:全县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后亩产翻两番,超稀植推广技术后每亩增产150多公斤;他率先种植的无公害水稻已超过1万亩,每公斤米高于普通大米0.30元仍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全乡稻农年增收近百万元.  相似文献   

15.
农九师团结农场职工郑远伟,自1992年租赁承包连队15亩土地以来,每年用50%土地种植瓜菜,50%土地种植甜菜,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2002年他又承包30亩地,加上原来15亩,共承包45亩土地,再次夺得甜菜、瓜菜双丰收,年获净利2万多元。连续多年被师、场分别评为先进生产者、种植能手,还被师工会推选为民主管理会成员。 今年3月16日,笔者同农四连连长魏新,登门看望和采访这个连续10年盈利的共产党员。采访中,郑远伟介绍说:  相似文献   

16.
15万元,对于富豪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一名农工靠种养结合年获纯利15万元来说,却是沉甸甸的回报。拥有这份回报的就是农八师石总场一分场九连农工刘占岑。他有10余间住房,住房的左侧有两个足有2500平方米的圈舍,里面养了100多只鸡和70多头肥猪,圈后有300亩土地全是他的承包田。原先这里是一分场小林场,2000年企业改制,他以10万元的价格获得了这里的经营权,这里只有300亩耕地、十几间破旧的房屋和一座支离破碎的畜圈。2001年他便贷款10万元重新修缮了畜圈,又新建一个畜圈,购买了50只羊、3头奶牛。2002年他又购买了10头母猪,经过他的辛勤劳作。2003年庭院收入加上大田收入达20万元,一举还清了贷款和欠款。2004年他出栏肥猪100头、鸡200只、羊150只,加上种植业收入年创产值30万元,成为连队收入最高的人。 2005年开春,他种植了100亩棉花、10亩葡萄、120亩玉米、70亩黄豆,加上养殖业的收入,全年创产值40万元,除去成本,获纯利15万元。  相似文献   

17.
他,一年承包种植小麦、玉米1500亩,相当于一个农业连队的种植面积; 他,今年光是交售夏粮就达54万多公斤。是1800人一年的口粮; 他,当年种粮面积,售粮数量,创西北五省纪录,被人们誉为粮王; 他就是农八师一四二团一连职工、团场连续三年的“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黄继勇。 人到中年的黄继勇,是农场老军垦的后代,已经在一四二团这片土地上当农工奋斗了26个春秋。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技常识。自1990年这里实行了土地包产到  相似文献   

18.
曾经,他一贫如洗,如今,他拥有资产近百万。2006年,他种植的400亩棉花单产达到了400公斤,纯收入达26万元。  相似文献   

19.
农九师一六一团三连职工姜成斌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迎来了第3个丰收年。 回首这3年走过的路,他颇有感慨地说:“不能再一味地按照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经营了,而应该调整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 今年35岁的姜成斌和连队其他职工一样,也是在传统种植模式上徘徊了十几年,才下定决心调整种植结构的。 1999年,他种植了300亩油菜,由于虫害、天旱,当年没什  相似文献   

20.
八十七团五连承包户朱恒金,瞄准市场,种植5亩高粱,利用冬闲时间扎起了扫把,仅此项收入3000元。 去年,颇有经济头脑的朱恒金在承包120亩土地里,下功夫、动脑筋,种植5亩辣椒、110亩油葵、5亩高粱,仅前二项收入创全连之最。但他不满足,他想,附近场社学校机关每年因缺少扫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