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勇刚 《中国公证》2009,(12):63-63
张东是九龙坡人,他在江北区北滨路花430万元购买了一套别墅。接房时,他发现别墅的造型与沙盘样式有较大出入,便向开发商讨说法。为做到有凭有据,他找到公证员申请办理保全证据公证。昨日,记者从市公证处获悉,张东已取得公证书,目前正在与开发商协商。  相似文献   

2.
苏莉鹏 《中国公证》2009,(12):62-63
张东是九龙坡人,他在江北区北滨路花430万元购买了一套别墅。接房时,他发现别墅的造型与沙盘样式有较大出入,便向开发商讨说法。为做到有凭有据,他找到公证员申请办理保全证据公证。昨日,记者从市公证处获悉,张东已取得公证书,目前正在与开发商协商。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企业资源计划人才产生了新需求。ERP沙盘教学作为培养企业资源计划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值得推广。ERP沙盘教学优点主要体现在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加强知识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ERP沙盘教学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开展ERP沙盘模拟评价体系研究等方面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4.
肖晗 《行政与法》2000,(4):71-72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一般认为,举证责任是由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两部分构成的。前者即为提供证据的责任;后者在于要求举证责任承担者应提供足够、可靠的证据证明其主张,如果举证责任承担者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就可能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一、举证责任主体具有单一性 我国《行政复议法》虽然没有明文使用“举证责任”一词,但是其第23条规定:“……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  相似文献   

5.
言词证据是司法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证据形式,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言词证据在民族地区诉讼活动中不仅应用广泛,而且还有其独具的证明效力。但长期以来,由于有的司法人员在办案中不注意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询问(讯问)、翻译、记录”同时进行的取证习惯,给后来的起诉、审判带来隐患。———忽视用民族语言文字调查取证,不利于证据的稳定性。“询问、翻译、记录”同时进行的取证方式,直接造成了证据不稳定,成为证人翻证的借口。由于能够反映证人当初以本民族语言陈述事实的文字本来就未形成,庭上所举的只是…  相似文献   

6.
从概率论的视角看,证据与待证命题是否相关,取决于证据能否改变法官对命题为真的概率评价,证明力的大小则取决于这种改变的程度。似然率模型是一种评价证据证明力的量化方法,它可以统一描述证据“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待证命题为真的概率评价。似然率模型有助于法官心证形成过程的明示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对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许多国家普遍应用似然率模型以评价DNA证据的证明力,但有更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刑事证据推理模式属于日常思维模式,存在着自发性、粗放性和跳跃性等弊端。威格莫尔分析法和图尔敏模型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两种分析工具,有助于推动刑事证据推理实现从日常思维模式到精密论证模式的转型。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威格莫尔分析法和图尔敏模型的合理之处,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本土化改造。具体思路是:将刑事证据推理分为目标事实版本的确立、证据推理模型的建构以及证据总体分量的评估等三个步骤,依次递进、环环相扣地展开。  相似文献   

8.
陀螺一样旋转的半月工作节奏往往让我来不及回味前一期采编的文章,便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下期文章的采写中。然而,上期采写的《我的父亲死于病房病菌》一文当事人的一番话语,却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我当初没想到要上法庭,和对方交涉时都没有录音,也没有留下任何其他的证据,现在到了法庭上,我虽然觉得自己有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取证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楚  张樊 《证据科学》2007,15(5):54-60
为了保证网络证据的可采性,网络取证在遵循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国内外学者建立了诸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但是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取证模型不必强调统一、通用性,应该针对特定的环境分别制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0.
张楚  张樊 《证据科学》2007,15(1):54-60
为了保证网络证据的可采性,网络取证在遵循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国内外学者建立了诸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但是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取证模型不必强调统一、通用性,应该针对特定的环境分别制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网络证据的可采性,网络取证在遵循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国内外学者建立了诸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但是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取证模型不必强调统一、通用性,应该针对特定的环境分别制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2.
张楚  张樊 《证据科学》2007,(6):54-60
为了保证网络证据的可采性,网络取证在遵循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国内外学者建立了诸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但是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取证模型不必强调统一、通用性,应该针对特定的环境分别制定网络取证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3.
印证证明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可以归纳为:首先对具有证据能力的单个证据进行审查,区分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后,对单个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审查,区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再审查有罪证据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接着审查无罪证据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最后综合全案证据,审查最终结论是否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14.
周俊彦 《华中电力》2023,(2):162-176
示意图、实物模型、计算机模拟品等“辅助说明材料”常见于近年的法庭审判之中,这些特殊的诉讼材料对案件事实不具证明力,仅有解释、说明功能。我国学者受美国证据理论影响将此类材料通称为“示意证据”:或是将其与“示意证据”直接等同;或是将其视为“示意证据”的特定种类。但辅助说明功能不等于示意功能,不能将辅助说明材料等于示意材料;此类材料也非证据,冠以“示意证据”之名不符合现行法。应当在我国的证据法体系中赋予辅助说明材料以独立地位,并根据我国法律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法庭运用规则。  相似文献   

15.
论证据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家弘 《法学杂志》2007,28(1):28-33
证据的基本范畴是一个亟需研究和梳理的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了证据功能与证据价值、证据属性与证据特征、证据能力与证据效力、证据形式与证据内容等范畴的含义和关系.  相似文献   

16.
阎建明 《中国公证》2010,(10):18-19
公证证据的分类,是指根据各公证证据种类的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运用标准。在理论上将其划分为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主证据与补强证据等若干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上,人们习惯地将证据分为四类,即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与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以上证据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证据的特点及证明的规律,但是,其中的一些证据分类缺少周延性、缺少全面性,更没有揭示证据发挥证明作用的条件.依据唯物主义运动与静止的理论,根据证据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以及是否对案件具有直接的证明作用为标准,应该将证据分为静态证据与动态证据,找出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提高司法人员办案能力.  相似文献   

18.
笔录证据的正确适用对于防范冤假错案及实现庭审实质化都极为重要.笔录证据具有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双重身份,在证据属性方面属于言词证据与传闻证据,可划分为展示型笔录证据、确认型笔录证据与行为型笔录证据三种类型.美国通过传闻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先决问题规则规制笔录证据的可采性,德国通过直接审理原则、证据禁止规则与自由证...  相似文献   

19.
丁铁珍 《证据科学》2023,(4):417-431
刑事证据辩护属于刑事辩护的独立基础性类型,目前我国证据辩护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证据资格辩护属于证据辩护的基础形态,证明力与证明标准辩护则属于高阶证据辩护形态。不同种类证据相关的普遍知识是证据证明力辩护的信息条件。在厘清证据辩护概念与证据有效辩护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以辩护人证据知识库构建以及对证据与待证要件事实的推理能力为支撑,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证据的特点,构建以证据资格辩护为基础,以证明力辩护与证明标准辩护为核心的充分有效的刑事证据辩护体系。实现准确事实认定与人权保障的双重诉讼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刘凌红 《法制与社会》2010,(23):265-265
证据材料与证据尽管经常易于混淆且常被不加区分地使用,以致于在证据这一概念下包含了证据与证据材料两种情形,使得"证据"一词,有时是指证据,有时又是指的证据材料。而正确地看待证据材料与证据关系的问题,无疑应是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论述了证据材料与证据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证明能力的概念,简要地介绍了当今世界上证明材料的证明能力的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