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晚,吃过饭,躺在沙发上看报,忽然被一则新闻吸引住了——美国国务卿赖斯出国访问时经常把一位小伙子带在身边,只因为他的演讲稿写得实在太好了。这位小伙子就是26岁的布罗斯,现任美国国务卿赖斯身边的“大红人”、首席演讲稿撰写人、赖斯在政策等方面最信任的顾问。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布罗斯其人在一年前还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2.
她很早就学会,必须提防白皮肤的人赖斯,身为黑人女孩,她很早就学会,必须提防白皮肤的人。15岁的时候赖斯就被丹佛大学录取了,在前捷克外交家约瑟夫·科贝尔(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门下学习。l9岁那年她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接着她先后在印第安纳州的圣玛丽大学和丹佛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深造。l981年赖斯取得大学授课资格。同年,她首次参加斯坦福大学一个以武器控制和裁减军备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并在那里获得了助教职位,1987年起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1982年她加入共和党。l985年到1986年期间,她是胡佛研究院的成员。她的专业领域是中东欧政治…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8月11日说,美国与土耳其正商讨加速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措施,包括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  相似文献   

4.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70年代的风云人物,在尼克松、福特两届政府中先后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主持美国外交达8年之久。他从总结美国和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入手,在承认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的前提下,提出的挽救美国霸权的政策和措施,既继承美国历来奉行的“强权政治”的衣钵,又融会欧洲历史上传统  相似文献   

5.
阳刚英俊、装束考究,是男人魅力的固化之美,美在视觉冲击;睿智机敏、语言幽默,是男人魅力的灵动之美,美在沁人心脾。外在的固化之美来源于上苍的恩赐,内在的灵动之美依靠后天的修养。一个男人只有秀外,没有慧中,算不上魅力男人。男人塑造魅力,关键要塑造内在之美。而言为心声,语言恰恰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灵动之美,反映其魅力所在的。  相似文献   

6.
沈逸 《外交评论》2010,27(2):38-47
自布什政府第二任期以来,以“黑客袭击”与“信息自由流动”为标签的网络安全政策,逐渐成为美国战略框架中的新问题。在奥巴马政府任期内,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调整,所谓应对来自“中国黑客威胁”日益影响中美战略互信。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调整、“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以及国务卿希拉里推进“互联网自由”的讲话,都表明网络安全关系正在成为影响中美战略关系框架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7.
<正> 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突出贡献.1947年5月,美国政府成立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在制订对共产主义的遏制政策时,凯南就提出,在军事遏制的同时,还应当用和平的方法促进某种趋势,“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1953年1月就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对和平演变战略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发表书面谈话,又一次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在道义上的攻势”和“军事上的守势”的两手策略.1957年4月23日,杜勒斯在纽约发表演说,提出和平演变的六项政策.其中提到要“推崇和赞誉那些为自由而流血的烈士”,“鼓励走向自由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网络殖民文化其实质,就在于应用网络这一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殖民的方式,达到控制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而统治其他国家的目的。第一,文化帝国主义思潮泛滥。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曾出现一度的萎缩局面,“美国衰退论”曾一度占据了上风。对此,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也指出:“美国衰退景象”是与当时的现实相符的。因此,前国务卿基辛格称当年美国战胜伊拉克是“落日的余晖”。而随着克林顿政府的上台执政,力图克服这种不利的局面,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并注意到美国可以在信息领…  相似文献   

9.
没有男人闯进生活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经是全国石油化工系统正局级干部中惟一的女性。“从男人堆里干出来”的吴仪却始终没有遇到一个让她托付终身的男人,吴仪一直独身。她说:“我不是独身主义者,只是生活没有赋予我这个机会。我没有谈过恋爱,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闯进我的生活。”吴仪常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场浩大的新闻改革运动.依赖外来资金支持,以地方中小型媒介为主、新闻作业方式多样和高成本是美国公共新闻实践的三项特征.围绕公共新闻的论争焦点包括公共新闻是否违反了客观性原则、媒介是否要倾听民声、媒介间合作是否会导致新闻同质化及"社区导向"与"自由主义"的冲突等四方面.分析显示,在服务社区与社会这一点上论争各方是一致的,区别只是手段和程度之分.美国公共新闻实质是一场媒介为重获公众支持而进行的角色转换试验.  相似文献   

11.
吴越 《人事天地》2008,(5):48-49
2007年九、十月份,一则“华人武师涉嫌杀妻弃女”的新闻轰动一时。新西兰华人武师薛乃印涉嫌因为认为同为华人的妻子有外遇,杀死妻子并藏尸车尾箱,然后带3岁的女儿飞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当地火车站丢弃女儿后,独自飞往美国洛杉矶。最后,依靠6位当地华人的见义勇为,美国警方才将薛拿住。这6名华人是李新宝、吴桂森、陈伟、  相似文献   

12.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认为,大多数美国电影是由男人和男人拍摄的,而女人则变成了一种景观。从叙事的角度讲,美国影片多将男性表现为主动者,而把女性打发到配角位置上。《爱情呼叫转移》是一部由男性编剧的中国电影,在男性这层意义上来讲,可谓是以上理论的忠实反映。中国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存在着误读和偏见?是否在男性话语权下遭受到了歪曲和夸大?能否在屏幕上表现真实,自尊,客观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新闻稿件资源的占有量已成为提升新闻传播价值、增强媒体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走转改”,可以破解稿件新闻资源信息量不足的难题,努力实现新闻价值传播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在《向苍天呼吁》中,鲍德温从民族、文化和性别等维度建构了黑人的主体性。他以内省的方式看待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问题,呼吁黑人应该从精神创伤中恢复过来以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智,强调重建牢固的黑人家庭纽带和以爱为导向的宗教信仰对建构黑人主体性的重要性,并通过男人与女人、女人之间和男人之间等三种人际关系揭示了黑人个体与世界、同族和自我形成和谐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鲍德温在《向苍天呼吁》中对黑人主体性的民族、文化和性别建构表明了他跨越国家、跨越民族和跨越文化的黑人主体性观。  相似文献   

15.
西方媒体自我标榜的“新闻自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新闻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受到更严格的法律、文化和社会的限制;西方媒体并没有所谓真正的独立性,它只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部分人的利益,只会成为所谓“主流社会”的工具;新闻的真实性或客观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新闻本质属性的全部。西方敌对势力宣传西方新闻观,鼓吹抽象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反对党对媒体的领导,打开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突破口,搞乱人们思想,颠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着手,从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准确性的两个基本方面,以当时“浮夸新闻”报道的大量事例中分析了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闻导语写作的“接近性”角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导语的角度是新闻写作的突破口。在西方新闻写作技巧中,好的导语角度,大都有一个特点———“与读者尽可能接近”。其具体表现在:接近读者切身利益,接近读者地理位置,接近读者感情,接近读者求变心理,接近读者认知水平。导语的“接近性”角度,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玻璃动物园>里的母亲阿曼达是在美国没落的南方种植园文化下长大的典型南方妇女.她的思想、性格及价值观在已崩溃的南方文化中铸成:贪图享乐、一味追求浪漫情调、对男人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下,她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设计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频道是专门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的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美国和西欧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作为中国第一新闻媒介的CCTV目前尚无新闻频道,创办新闻频道已迫在眉睫,社会为创办新闻频道提供了契机,中国新闻工作者要在思维方式、新闻价值观和新闻运作原则诸方面有所改变,为形成科学的新闻理念和新闻频道操作方式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新闻具有贴近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媒体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也不断增多,然而,各种媒体中对社会新闻报道的视角、侧重点也令不少专家、学者担忧,因为一些不良社会新闻给青少年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媒体对犯罪案件、娱乐新闻的报道和对社会丑闻的揭露三方面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