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执政党的两种服务--领导与执政的异同及服务方式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领导与执政都是服务。厘清两种服务的八个方面不同和四个方面的一致性,对于增强执政理念和变革服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党情、民情、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党的服务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和完善服务方式的重点,是正确处理党权与民权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民主化;正确处理党权与政权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政治化;正确处理党权与法权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法治化;正确处理人与制度的关系,努力实现执政党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与"还权于民"是针对现今国内政治形势和社会矛盾状况而提出的,体现了执政党的新权力观。"还权于民"旨在保障被严重侵犯的私权利;解禁公民的公权利;放还被国家垄断的某种公权力,使之形成社会权力;实行新闻改革,保障舆论监督权。  相似文献   

3.
执政党是执政国家政权的政党。执政党执政,就是按照党的意愿控制国家权力的产生和对权力进行科学配置。执政党执政的实质,就是执政党如何控制国家权力的产生和权力的配置以及权力的监督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实现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执政特色,在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上有重大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高放 《理论探讨》2004,34(6):9-11
施九青的<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它开创性地提出了构建"纵横四位一体"("纵",即中央、省地市县乡、基层单位、个人;"横",即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团体、经济文化组织)的政治运行机制体系的设想.在当代中国,完善、优化政治运行机制,核心问题是理顺民权、政权、党权的关系,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既坚持又完善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与人民政协的作用,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的伦理责任体现在其所执掌的国家政权与公共事务的责任行为与责任意识之中,公共政治生活的普遍性伦理要求是执政党责任的伦理依据。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执政党对公共利益、社会公正、保障人民权利负有重大责任。在民主社会中,加强执政党伦理责任建设应从党员道德的形成与培育、优化党的制度建设、形成积极的政治文化、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外控制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执政党应当“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指出了方向。执政党要实现“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关键在于溶入人民代表大会,利用这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平台,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李庄 《理论视野》2007,(1):45-47
党政关系的实质就是执政党如何领导并掌握国家政权,实现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领导和治理。要有效解决党政关系问题,必须把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做到党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人大对党实行宪法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不断处置、调适和更新执政党系统、国家公共权力系统、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合理的定位,使三者之间维持顺畅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以保持执政党持续的合法性。与此同时,要注重执政能力结构中各要素的整体性及相互作用,并不断创新执政党系统包含着思想系统、组织系统、制度系统等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在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革面前,如何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核心领导作用,这是关系新生政权盛衰成败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对此,列宁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在十月革命后六年多时间里,他从俄国实际出发,就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地位作用及自身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一)布尔什维克党掌握国家政权初期面临的是国内外敌人合力围攻的严峻形势,列宁把精力主要放在巩固政权,使之免于巴黎公社式…  相似文献   

10.
"执政"这一概念在21世纪的今天具有了全新的内涵。就执政主体,具体到谁在执政这一问题而言,至今仍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当然也还没有形成的答案。显然,执政党作为组织不可能自动执政,也不是以全体党员为基础的"全体执政"或者"整体执政",而是"代表执政制"。故此,我们将执政党的涵义重新解释为有资格选派代表依法进入政权的政治组织。代表执政制主要是指执政党的代表依法进入国家机关直接或者间接执掌国家权力的专门制度。执政者就是代表执政制中的"代表",执政者主要是通过进入国家政权内部直接或者间接地执掌权力的重要的政党成员。"执政者"作为独立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了历史的多次转折,其自身模式也处于转变之中。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或"转变为建设党"),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从文本的角度考察,革命导师和中共党的领导人关于党的角色转换作了一系列论述,但没有"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样的提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说法,是指的从一种性质转变为一种地位,不符合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概念逻辑关系;从现实的角度考察,"转变为执政党"的逻辑起点不是"革命党"而是"非执政党"。因此,本文认为,"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提法有些不妥,"从非执政党转变为执政党"、"从领导革命的党转变为领导建设的党"的提法更为准确和科学。  相似文献   

12.
执政方式是指党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机制的总称,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化。核心是怎样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即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把其政治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3.
胡志宏 《理论探讨》2004,1(5):113-115
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对党权、执政、党政关系的思考,实际上点出了中国步入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的制度性课题———党政关系。我国的党政关系,实质上是党的领导权和党的执政权如何科学界定与有效行使的问题。根据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基本功能,科学合理地界定和配置党权,使之相得益彰,而不是两权相害,是破解党政关系难题的有益途径,是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效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强调民主、协商、调和、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合作基础。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社会与自然间和谐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处理好党、民众、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和自身内部的关系。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涵包括:加强和巩固党的自身民主建设,实现党内关系的和谐化;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化;处理好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实现党政关系的和谐化。  相似文献   

15.
中央—地方吏制主要有三种范式:"地方分权式"、"中央集权式"和"还权于民式",其各有优点与缺点。若实行法治,要求"中央集权式"取代"地方分权式";如果要推行民主,则要求"还权于民式"取代"中央集权式"。或许最佳的中央—地方吏制是普选基础上的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混合。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国家政权体系和社会领域的问题与矛盾的大量呈现.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影响着执政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战略方向,而且成为执政党实现其政治使命的巨大挑战.审视前进发展中的困境与矛盾,以执政党为政治主导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不可以囿于某些表层的变革和某一局部的治理,而是要把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宪政民主和文化构建作为“四维一体”的整体推进模式,共同建构起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的发展蓝图,以进一步激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性活力.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曾提出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的目标,如何达到科学执政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正确评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政治利益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摆正经济成本与政治成本的位置,尤其对政治成本问题的研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一种非常态形式,是执政党结构严密和功能扩张的结果。它是在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和社会能力虚弱的条件下,执政党权力扩张以至控制国家和社会从而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研究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研究为反思“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与革命社会是连续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潮、革命经历和现代化危机共同推进了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国际上一些势力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等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地消解高校青年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亦发生很大变化,高校青年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通过对执政党认同教育传统模式的反思,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主体间性"范式,构建高校青年学生(主体)—执政党(主体)自主、平等的交往关系,确立高校青年学生和执政党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合理交往范式,可使高校青年学生成为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防止党和政权的蜕化变质,这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课题,又是一个异常严肃的现实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见解。"廉价政府"属于无产阶级,建立法、制、权三者统一的人民监督制度,走民主之路来防止权力腐败以及以法制来保障民主等都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