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纯 《今日广西》2014,(7):55-55
老实说,从当下的书籍里,诗鬼李贺的诗歌可觅的不在少数。人们都知道,在盛唐时期,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李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诗一度遭遇“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卷二七二——二七四《戴叔伦集》中收录有《冬日有怀李贺长吉》诗。清王琦《李贺歌诗集注》首卷亦收录此诗。长期来,对此无有疑之者。我们认为此诗是误收的。此诗的作者不可能是戴叔伦,其所怀的人也不是李贺。试申言之,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一五言律诗《冬日有怀李贺长吉》全文如下: 岁晚斋居寂,情人动我思: 每因一尊酒,重和百篇诗。 月冷猿啼惨,天高雁去迟。 夜郎流落久,何日是归期? 这诗有几点值得注意:(1)作者所怀  相似文献   

3.
中国足诗的国度,诗歌优秀传统源运流长。诗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诗歌标准和诗歌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诗歌的基本态势和面貌,从而,产生了诗歌与时代、与大众的关系,诗歌的社会影响,以至对诗与非诗、好诗与非好诗问的小同评判。我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反映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中唐的诗歌殿堂里,李贺和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李贺诗歌因其语言"奇峭"、"瑰诡",而被人称为"鬼才"。李贺诗歌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擅长用奇伟的想象营造浪漫的诗歌情境,且追求"务去陈言",注意语言的创新,因此,从立意到遣词造句都羞于雷同,笔者主要从其诗歌的拟人、夸张、婉转这种修辞手段入手,从语言角度来谈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歌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独特的结构方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总体章法上跌宕跳跃,起伏不定;二、句法连接上起结无定,不蹈常轨;三、表现技巧上虚实错综,变化多姿;四、审美追求上意脉内藏,连接无迹.李贺诗歌的这种结构方式使之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风雅精神的主流性,而“鬼才”李贺的诗歌却表现出与主流诗歌精神不同的边缘性。“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边缘性、诗歌手法的边缘性和诗歌思想的边缘。  相似文献   

7.
李贺,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促、匆忙27年的生命之旅中,以才华横溢的诗笔在众星璀灿的诗国,构筑了一个从属于自己的瑰奇诡异、多姿多采的艺术世界。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的角度,通过对其诗歌审美意象的类型、构成方式的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究、领会“长吉体”瑰诡奇峭诗风的神髓。  相似文献   

8.
准确地理解儒家诗教观,首先须区分普遍意义上的诗与文本意义上的诗。儒家认为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是对志、情的抒发。从生命存在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经验性显现,诗歌是对生命意志的表达。志、情是合一的,是对人类生命意志的整体描述。志与情的区别是在人类情感内部显现的,分指情感的理性层面与感性层面。儒家认为道德教化须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其关键在于恰当地抒发情感,而诗歌则被认为是其实现途径。诗教作为上古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便开始衰落,原因有三:礼乐制度的崩溃,诗歌的经典化与审美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最爱李贺、王维,娶走北大才女,哈佛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学界颇有人气,甚至有人专门开题来研究他。古籍堆里消磨了数十个寒暑,一般人只知道唐诗三百首,但是他~个向往生活在南宋的美国人,读过的唐诗却超过上万首。最近,他的后唐诗研究专著带着墨香上了书架,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研究的终篇,与三联书店已出版的《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构成完整的“唐诗四部曲”。  相似文献   

10.
周茜 《思想战线》2007,33(5):61-66
中唐诗人李贺,晚宋词人吴文英,皆以其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卓然自立。虽然他们的时代各异、文体有别,但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一,在语言的铸造上都追求炼字炼句,必新必奇。其二,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好以浓墨重彩之笔抒写人生和悲情。其三,在作品的意境美感方面都呈现出奇谲诞幻、哀艳冷隽的特色。对二者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贺诗歌的深远影响、吴文英创作的艺术渊源,以及诗与词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
刘曲 《前沿》2013,(14):134-135
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死亡诗,其中《我死的时候——听见苍蝇嗡嗡叫——》堪称为其死亡诗中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韵律和节奏以及意象两个方面深入剖析这首诗歌,探析其蕴涵的死亡美学,并希望能对狄金森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傣族神话叙事长诗《兰嘎西贺》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以下《兰嘎西贺》简称《兰》诗,《罗摩衍那》简称《罗》诗)的关系,早已议论纷坛。有的认为《兰》诗是从《罗》诗蜕变来的;有的认为《兰》诗是《罗》诗的傣文译本;有的认为《兰》诗是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兰》诗已经出版,我们因参与整理这部著名的傣族长诗,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想以此文谈谈我们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3.
晚唐五代的诗僧非常推崇诗歌,首先他们认为诗 歌是“经天纬地物”,是一门大业、伟业,并首创“诗业”一 词;其次,诗歌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日日沉溺于读诗学 诗、写诗吟诗、评诗论诗,热衷于相互寄赠、索阅诗作,热衷 于请人题序或为人作序,热衷于组织诗社;另外,诗歌是他 们的第二生命,是他们死后的安慰和寄托。  相似文献   

14.
李艳  鄂霞 《前沿》2007,(6):209-211
李贺以其笔补造化之功,在唐代诗苑卓尔不群。本文着重从李贺诗歌审美倾向的悲凄性和虚幻性两个方面来展示诗人特异的心理特征、诗作的独特魅力和带给读者的新鲜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语言方式不是叙述和解说,而是呈现。生命和语言的一体化,使诗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的特性。诗歌语言是合乎生命自然的、化合态的、旋律化的、富有新鲜时代感的语言,是以规则的体式来规范生命的诗性体悟。语言的选择和生命的律动是诗歌由生命向语言转化或同构呈现的两个方面。新诗从情绪表现到语感呈现,既有许多成功的尝试,也存在“非诗化”倾向。只有通过对诗歌文本中语言的体悟与研判,才能达到诗与非诗的最终界定。  相似文献   

16.
诗歌心理时空的几种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心理时空的几种主要形式吴晟黑格尔认为,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是第三种艺术。绘画提供明确的外在形象,但在表现内心生活方面还有欠缺,于是才有音乐;音乐在表现内心生活的特殊具体方面欠明确,于是才有了诗。在他看来,诗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  相似文献   

17.
诗意的生活     
诗几乎可以表述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汶川地震时,人们最深刻的情感是用诗歌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哼唱的流行歌曲也都是诗。诗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  相似文献   

18.
《求索》2014,(12):163-166
“野鹤之诗”即“一野鹤之人、之史也”,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诗史”特点。正是基于丁耀亢诗歌的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对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牡丹诗的解读,就可以了解其在不同年龄、不同际遇下的人生感悟及其一生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包得义 《求索》2013,(1):130-133
诗僧康宝月,知名于萧齐永明年间,颇得当时帝王、名臣之赏识;其通解音律,擅长作诗,梁钟嵘《诗品》中称其诗"有清句"。文章探讨了康宝月的生平及其在永明年间的行事,分析了其传世诗歌具有的模仿乐府旧题、表现艳情内容的两大特色,认为其诗风格清新流畅,与文人同类诗作相比也不遑多让。最后论述了其诗歌余韵波及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0.
雄奇·诡奇·奇丽·浪漫主义──论毛泽东诗词与唐“三李”诗的渊源关系江建高“唐代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可谓摸到了诗的色味。”①毛泽东饱读诗书,含英咀华,深受中国古典诗词薰陶,尤爱唐三李诗,这是尽人皆知的。从公开刊行的67首毛诗中,可以看出他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