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进行全面批判,从而发展出他自己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承认由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相对有效性,但又指出其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发展了阶级关系和价值关系借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再生产中表现的中介,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人道的经济现象的批判,深刻剖析了国民经济学的反人道性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道德伦理的忽视.他通过对人的真正本质的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批判,指明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应是实现经济和道德的双重进步.  相似文献   

3.
试析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及其伦理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达淮 《探索》2002,42(6):95-98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历史观的批判为起点。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的主体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揭示的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本质是在社会公有名义下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一再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其伦理关系的实质就是,“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降段的分配形式,其特征也就影响了社会主义阶段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解读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解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常用术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从哲学维度阐发了以社会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考察,从经济维度诠释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历史维度得出了市民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的科学结论。今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恢复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倡导社会自治,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特质,这源于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命运的探讨经历了不同时期,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示现实社会生产关系,并从伦理学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域。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困境,并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认为"合理化"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他从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危机和自由困境;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维度,服从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旨归.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构成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经济学批判又将哲学批判引入对现实社会的基础的批判,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正是基于这两种批判维度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才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总体批判.本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马克思双重批判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武器性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木马——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9.
季书琴  陈鹏 《唯实》2010,(8):79-8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识在方法逻辑上经历了一个从伦理批判到社会内在批判的转换过程。青年马克思由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限制,无法揭示社会生活内在的对抗性本质,所以只能到社会现实之外去寻找支撑批判社会的抽象的理论支点。随着科学世界观的创立,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历史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从而使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内在批判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融合,从历史、主体、空间三个维度开展了对社会结构历史演变的考察。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历史生成;从主体维度看,马克思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以及经济关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从空间维度看,马克思综合考察了时间与空间的三对关系,揭示了资本利用空间巩固自身统治的内在机制。从历史、主体、空间三个维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有利于丰富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罗嗣亮 《求实》2012,(10):17-20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审美维度包含两个路径:一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审美贫困,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美的缺失。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状况。马克思的审美批判启示我们:和谐社会的审美化构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应培育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应注重城乡、地区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相似文献   

12.
宋德孝 《唯实》2009,(6):21-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经济伦理的人性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经济伦理的主体,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从根本上冲破了经济人崇拜的迷雾;马克思的实践观彰显着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双重理论品格,从根本上弃绝了一切从抽象原则上寻找经济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唯心主义路径,同时突出了经济伦理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功能,指明了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经济伦理内涵,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3,(Z2):7-9
<正>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建构历史理论,展望理想社会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市民社会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的扬弃与超越,也完成了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展现出批判与建构两种价值向度。本文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为切入点,分析随着马克思市民批判理论的深入,所展现出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凸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一探索同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这一新路径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并得出了以下新景象:资本主义之前的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是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相互敌对的社会;而资本主义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两者关系实现统一的社会。这一问题在历史的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的维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以自己的理论著述对人类的正义事业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地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正义原则的抽象性和形式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不合理性和不正义性,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卓越的社会正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揭示了经济正义在社会正义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生产正义对于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的前提作用,揭示了人类对正义追求由个人美德向制度德性转化的发展趋势,使人类对正义的认识由形式正义进到实质正义。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耀德 《求实》2004,4(12):14-16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 ,技术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必然的社会过程 ,技术本身是有生态价值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批判是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统一在一起的。因此 ,技术一生态问题解决或人与自然的协调 ,不是纯技术问题 ,不能单纯地对技术进行批判甚至贬抑。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的第一次尝试,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批判思想。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生产活动这一人类社会基本活动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进行了深层次的考察,认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异化的哲学前提是抽象个人,基本构成要素是工资、利润和地租,具体表现在生产异化、分配异化、交换异化和消费异化,还指明了消除经济异化的现实途径,从而开启了由道德批判向经济结构批判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20.
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其干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负起怎样的责任,而社会的发展又对党的干部素质提出怎样的要求呢?一、社会全面发展应当成为党员干部的共识和致力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根本性痼疾,由于其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走出片面、畸形的怪圈。马克思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片面、畸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