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无线Wi-Fi环境内“中间人”攻击线索难以获取,攻击者主机IP地址提取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殊构造ARP请求报文探测“混杂”模式主机IP地址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扫描无线Wi-Fi网络环境内全部网络设备地址信息,对每台网络设备发送特殊构造的ARP请求报文,该报文目的MAC地址为当前无线Wi-Fi环境内不存在的地址信息。只有极少数处于“混杂”模式的攻击者主机会响应此类报文,进而获取到“中间人”攻击者主机IP地址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获取“中间人”攻击者IP地址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犯罪案件和事件的调查中,关键的环节是对IP地址的追查和确认。本文作者在大量的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IP地址的追查和确认的三个重要问题,即IP地址的获取,IP地址的真实性判断以及根据IP地址定位联网机器。提出了互联网中IP地址追查和确认的思路和一些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骏 《时事报告》2011,(3):61-62
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OANN)发布的新闻公报说,在2月5日美国迈阿密的一个会议上,最后所剩的5组IP地址(基于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被分配给了全球5大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第一代互联网地址的“池子”已经全空了。IP地址要“断炊”了,很多人慌了神。这会是又一只“千年虫”吗?春风得意的互联网产业没米下锅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局域网内IP地址冲突和盗用事件干扰了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 ,侵犯了用户合法权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IP地址盗用的防范措施 ,先分析其盗用方法 ,再针对其盗用手段采取相应技术进行防范 ,并从制度上加强管理 ,这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第34号《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第1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3月20日起施行。部长王旭东二○○五年二月八日第一条为加强对互联网IP地址资源使用的管理,保障互联网络的安全,维护广大互联网用户的根本利益,促进互联网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直接从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等具有IP地址管理权的国际机构获得IP地址的单位和具有分配IP地址供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单位,适用本办法。第三条直接从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等具有…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网络新闻媒体功能定位与运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高校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从建立介绍性的主页拓展到建立即时更新的新闻门户网站。清华、北大、人大、浙大等高校都已经建立了新闻网。这些新闻网在传播对象上多以对外传播为主,在传播内容上主要是学校动态,较少涉及到学生日常活动和校园内部事务。清华大学除了以对外传播为主的“清华新闻”外,还建立了由学生自我管理的、面向校内学生的“学生清华”门户网站,新闻频道是“学生清华”的重要部分之一。网站的新闻频道把“目标顾客”明确定位在清华大学在校学生,因此在传播内容上,以学生关注的学生生活、校内信息为主。“学生清华”网站实行IP地址访问控制,只有使用校内IP地址的用户才可访问,而“清华新闻”对于校内外用户都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7.
IP 与互联网近日,有57名院士联名上书迫切向中央建议立即研究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此份建议的源头在于:大约在2004年8月底,公众得知,IPv6地址争夺中国再度落后。这让有志之上非常担忧。我们现在所用的互联网按照专业的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做 IP 网络。而 IP 则是英文单词 Internet Protocol 的缩写。这两个英文单词确切的解释即:互联网协议。电就是说,由于 IP 地址和协议及相关软硬件的制约,互联网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事实上,IP 互联网曾经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在2001年之前。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通信的每台计算机应有各自的IP地址,才能进行数据传输;本文对内 部网络的IP分配、DNS域名系统管理、域名设计提出了实现方法,制定了各层级域名的命 名,以保证计算机网、IP地址和名字的唯一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9,(1):101-101
据新华社2008年12月初报道,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重大突破: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以及北京和上海两个国际交换中心的网络.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IPv6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用来替代现行IPv4协议的一种新IP协议。互联网上的每台主机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类似人们住宅前的门牌号。据统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上网就像读书、看报、看电视一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越来越多的电脑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获得网络提供的各种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受到种种网络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威胁,如网络违法、犯罪、黑客攻击、有害信息传播等等。为了防范网络陷阱,广大网民都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素质。一、IP地址与网络身份证在互联网上,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由授权机构分配的号码,也就是一个统一规定格式的地址,我们称它为IP地址。这个IP地…  相似文献   

11.
国内我国下一代互联网骨干网开通2004年12月25日,使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标准——Ipv6协议、连接我国20个主要城市的下一代互联网骨干网正式开通。IPv6地址协议使目前的互联网IP地址从2的32次方增加到2的128次方,有人形容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有一个IP地址。《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发表2004年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该白皮书。这是我国自1995年以来第五次发表国防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称霸,并指出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2.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残联收到了寄给“市残联助残基金”的一张奇特的汇款单,地址栏中只是个大概地址:“博山区居民小区3号”;汇款人没有署名,只是在地址后面注明是一名“68岁的老头”;附言栏中有诗日:“杯水车薪表心意,修德乃是国家荣;这是一月退休费,请  相似文献   

13.
最近,广州市纪委公开曝光了通过网络监控抓取市属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看视频、玩游戏、看股市等"庸懒散奢"行为,最严重的一个IP地址,平均每个工作日在线玩4个半小时。全国各个地方、各个层级,"不务正业"的公务人员绝非少数。细究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小康》2016,(27)
正专家点评IP火热的背后浙江传媒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包晓峰仿佛一夜之间,IP成了影视圈人人皆知的"热词"。虽然,我很怀疑有多少人知道IP的真正含义,但这似乎也不妨碍它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IP原本有两种毫无关系的意义: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指的是网络运营商给互联网用户分配的网络连接,也就是所谓的IP地址;另一个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是指  相似文献   

15.
孙晓青 《小康》2008,(11):80-82
在2008IP地址资源研讨会上披露的一个数字让所有人震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网络均采用的IPv4地址已经用掉80%,分配速度只剩830多天。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有效措施,那么两年后前仆后继的新网民将无法正常上网。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网安部门对互联网违法犯罪的不断深入整治与打击,网络黑产、电信诈骗、黑客攻击和网络非法言论等违法犯罪行为在网上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隐蔽化,嫌疑人通过代理、VPN方式联网,采取随意切换IP地址、使用境外IP地址登录等方式躲避公安机关追踪溯源,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犯罪,肆意发表言论,严重威胁到我国网络安全环境。在我国私自提供VPN服务属违法行为,对VPN服务器开展电子数据取证将为案件侦办提供关键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地址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描述空间位置的方式之一,也是公安行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数据资源,在“打”、“防”、“控”、“指挥”等公安业务中起到巨大作用。契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应用技术研究与规模应用示范”的良好时机,分析标准地址数据模型,并与PGIS平台相结合建设标准地址数据库。基于标准地址数据库和公安辖区划分研发网格化巡逻防控系统,以达到维护公共治安、辅助公安实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水军……在这些严重危害网络安全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背后,有一批人悄然为其打下“地基”,提供“秒拨IP”服务。云南近期对一起“秒拨IP”黑产案作出宣判,该案犯罪团伙利用掌握的大量宽带,短时间内制造百万量级IP(网络地址)形成“1P池”,绕开正常IP限制,令警方难以追查。目前,此类现象依然面临着取证难、法律惩处力度不足等难题。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互联网IP地址资源使用的管理,保障互联网络的安全,维护广大互联网用户的根本利益,促进互联网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20.
网络犯罪给传统属地管辖带来严峻挑战,犯罪地的认定与网络遍在性之间存在激烈冲突,如难以确定物理连接点、物理连接点的遍在性和对域外数据的长臂管辖权等等。官方对“犯罪地”的解释在与罪刑法定原则背离之余还缺少规律性和体系化,学界基于各种理由对犯罪地作出了解释方向各异的结论。网络自治论、管辖权相对论、IP地址管辖论、网址管辖论、有限管辖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地原则,都与网络犯罪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普遍管辖说、实害联系说、结果及与行为关联度说,均有可待商榷之处。设定网络犯罪管辖权应以“坚持主权”和“国际协作”为原则,恪守涉外与涉内网络犯罪管辖的一体化构建,同时平衡好“地”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