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访惠聚"工作让大批机关干部下基层,直接驻村了解民情,帮助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和治理能力,凝聚民心,是新疆基层治理中的一条成功经验。同时,在"访惠聚"驻村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进一步做好驻村工作,应从打通语言障碍、切实落实各项制度走程序、建立一支长期面对基层的专业驻村队伍、提高工作队待遇、对口援疆工作向乡村倾斜、完善机关干部选入渠道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
开展"访惠聚"活动是自治区党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新疆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新疆社会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南疆四地州的民族问题、民生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社会稳定问题相互交织,基层治理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构建南疆社会基层治理长效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着力加强南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农村事务规范化管理,探索适合南疆地方实际的基层治理理念、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访惠聚"活动开展三年多来,继承与发扬了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在基层组织建设、群众工作、"去极端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一活动的深厚理论基础在于遵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群众路线理论、派驻(住)工作队(组)参与基层治理理论,是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胆尝试。从党派驻(住)基层工作队(组)的历史脉络来看,"访惠聚"活动与党员干部下基层参与、帮助基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的思想一脉相承。研究"访惠聚"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旨在总结归纳有新疆特点的基层治理的新经验,前瞻适合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新趋势与新路向。  相似文献   

4.
"访惠聚"活动是契合新疆区情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基层治理思路和治理理念。它的哲学起点源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这一哲学起点出发,"访惠聚"的哲学意蕴体现在认识论上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在方法论上是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和处理民族地区基层基础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在价值观上是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旨归。"访惠聚"思想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使党的群众路线和基层治理有了边疆版本,也使国家基层治理体系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疆自2014年以来实施的"访惠聚"活动至今已接近三年,其所发挥的作用,出现的问题都已经有了全方位的呈现,如何正确认识"访惠聚"活动?"访惠聚"活动是由具有长期进行下去的必要性?"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产生的现实影响及其深远价值又是什么?本人试图在分析这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对如何构建"访惠聚"长效机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住村工作组一年来按照自治区党委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基础教育活动,取得了好的效果,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好的基础。各"访惠聚"工作组通过不同的方式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基本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新疆的稳定。通过一年的住村,总结"访惠聚"工作组如何开展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访惠聚"活动自开展以来,在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基层工作作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以"访惠聚"活动为平台,走访入户为精准识别贫困户提供契机,可以丰富扶贫责任主体、拓宽筹资渠道等。"访惠聚"活动对伊犁州直扶贫脱贫工作产生积极的助推和第三方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访惠聚”活动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推进"访惠聚"驻村工作作为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大举措和有力抓手,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发挥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中的特殊作用,是我们必须要予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疆开展的干部下基层"访惠聚"活动,进行至今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通过调研的方式对"访惠聚"工作组驻村情况的实地考察,对当地基层组织、村民以及工作组的相关考察,以期获得"访惠聚"活动展开的具体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从而为今后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莅华 《实事求是》2017,(4):100-105
为期五年的第二轮"访惠聚"驻村工作已经开始,在总结前三年驻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这项工作成果长效化是自治区党委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基层群众的殷切期待,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对推进新疆基层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保持和巩固"访惠聚"成果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来自工作队方面的问题,也有来自基层组织方面的问题,还有来自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科学造成的问题。因而必须从推进"访惠聚"驻村工作新常态的高度出发,把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协同各方面督导检查力量,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探索"访惠聚"工作常态化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访惠聚"成果长效化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今年3月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用3年时间从全区各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此次活动将实现基层全覆盖、干部全覆盖、任务全覆盖,三个全覆盖力度规模空前。"访惠聚"工作为基层办事,为群众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是汗水和真情付出的过程,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过程。从"访惠聚"工作的背景原由、呼图壁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析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路径、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从自治区党委到地州市、县下派的工作组干部提高了政治自觉性,全面从严治党得到贯彻落实,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继承和发扬,基层党组织得到巩固,党的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干部得到历练和充实,具有了新疆特色好干部的基本特征。这些党的建设成就具有了新疆特点,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是全疆各级机关一项全新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伽师总场为样本,研究"访惠聚"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下阶段更好开展工作提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群众基础在基层,党的发展活力在基层,党的执政成败还在基层。"访惠聚"活动不仅是了解基层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主要手段,还是叩开党同基层、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心门"的一把金钥匙,更是党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阿格其布拉克社区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分析,"访惠聚"活动加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实现了"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22,(2)
第一书记制度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推进治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基于“国家一村级党组织一乡村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结构一过程”的分析策略可以发现,鲁西北D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既嵌入在政社关联链条断裂的前置背景中,又呈现为一个从外来书记进场到村级党建强化再到乡村社会整合的延展过程。一方面,通过释放驻村干部的自主能动性,第一书记制度成为基层治理体制的重要补充,不仅将国家权力人格化地导入一线治理场景之中,也构造了双轨治理结构的协同并行;另一方面,通过发掘乡村社会的内生动能,第一书记制度还形塑出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不仅使简约治理以新的样态复归落位,也构建出双轨的一体融通与相辅相成,从根本上呼应了国家与村社二元合一的本土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16.
基层信息公开作为公众了解政府和社会动态的主要渠道,既能有效减少公共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又能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落实,在基层"微腐败"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政务和村务公开的制度日益健全、范围不断延伸、形式日趋丰富,同时存在着联动机制不畅等问题,导致"微腐"治理面临着权力运作异化和监督力度弱化等局限。为此,应建立"双务"公开的联动运行机制、健全联动清单机制、强化联动服务机制、完善联动监督机制,从而实现乡村"微权力"的有效规制和"微腐败"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论“乡贤引领”推进乡村现代治理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子君 《湘潮》2015,(2):65-66
当城市虹吸效应使大量农村精英流失时,中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势必缺乏内驱力。重建乡贤群体,弘扬乡贤文化,催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有为、造福桑梓"的强大乡贤力量,是引导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强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要求,“三治融合”既是党带领人民在基层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方案。新疆以“三治融合”为抓手,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面临着自治能力不足,法治基础薄弱,德治有心无力等问题,为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提出以“自治”强基础,推动治理更有力;以“法治”作保障,推动治理更有序;以“德治”扬正气,推动治理更有质的建议,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脱贫是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核心任务,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治理的顶层设计存在缺陷,治理的责任主体不到位,治理"管控模式"不完善,村规民约陷入自身困境。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法治路径是: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制,推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民族地区乡村法治建设,赋予民族地区乡村的村规民约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党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三访”工作机制,即以“领导干部联系走访、党员干部上门家访、党员骨干实地巡访”为主要形式,创新一系列破解发展难题的工作制度,通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采用层层推进的工作方法,从各角度拓展工作领域,有效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本文拟通过总结其实践经验,思考“三访”制度的完善方法,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