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概念及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概念及本质特征吴春雷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所谓法的概念就是指人们对法这一社会现象属性的认识和概括。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法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的法概念主...  相似文献   

2.
法律亚权利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在法律体系上,对待权利问题我们常常思维格式化,总是忘却习惯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存在,常常只承认国家制定法即认为国家制定法是全部的法律,不仅排斥了大量的习惯法而且还否定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与国家法律的相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法律亚权利与主导的法律权利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互相转换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法律为阶级统治工具。这一法基本特征的认识随历史流演逐渐积淀成一种固定的观念并存在于历代传统社会统治阶级治国思想中。传统法律观念制约了近代中国民主法治社会进程 ,并在现代和当代生活中仍旧发挥着较大负面影响。对该观念有必要正确看待 ,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和现实上看,任何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运用都是以实现一定的法律目的为归依,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亦如此。这种法律目的被称为法律价值。认识刑事诉讼的价值,是理解刑事诉讼法律制度设计(即立法),全面理解刑事诉讼法律体系,并自觉贯彻执行(即执法与守法)的基础。由于刑事诉讼的价值具有多元性,各国因受本国的法律传统、文化背景、社会现实、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刑事诉讼的目的追求、价值取向上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各国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以及司法资源的配置上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法律人类学"法律多元"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的法制,通过辨析法律的"镜子理论"和"剪刀理论"来认识国家法的特性,达到对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并超越关于移植法与本土资源的争论。任何过度疏离于社会的国家法律,无论它来源于对外国法律的移植还是本土的创造性立法,对民众和社会来讲都可能是"外来法"。国家法律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对社会需求缺乏有效回应,导致国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过度的"外来法",这是当代中国法制的一个重大危机。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律发展方案应致力于提高国家法律的内生性、提高法律对社会的有效回应能力,而法学研究更应回归到法律深嵌其中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走上了建设法治文明之路,将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法治文明的内涵。法治,即法律主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它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在全社会得到有效的实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贯彻。法治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是凭靠法律这种…  相似文献   

7.
立法权是指国家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纵览中国的封建历史可以发现 ,其立法权的特色非常鲜明 ,那就是 :法自君出。法律君属 ,法律受权力的支配 ,君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反观西方封建社会的历史 ,可以看到 ,尽管统治阶级也多以君主制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 ,然而 ,许多国家的封建君主制经历了贵族君主政体、等级君主政体和专制君主政体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因此 ,形成了与中国迥然相异的立法权。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权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权 ,就必须以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前提。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 ,建立…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与西欧法的起源,不只是简单的"刑起于兵"与利益调整,还更深地体现了中西方法律价值观的差异,这也是古代中国与西欧法起源的原因所在。以这种差异为研究点,用人性视角来解读这种差异,从客观环境的差异、民族性格的差异和人的社会定位差异等社会文化性视角来分析这种差异,从而达到对古代中国与西欧法起源的法律价值观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法本质问题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问题。相对于传统的法律性质公、私二分的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基于部门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位阶的不同,对部门法进行多层次的本质分类是一个可行的分析路径。部门法首先依其在社会中的基本价值取向的不同分为社会政治秩序法、社会经济秩序法和社会保障法三大类型,环境法属于经济秩序法。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法律制度应对,环境法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维护生态安全,是为维护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秩序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揭示了美国伯克利学派法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宗旨,即力求能够说明法是怎样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说明了法学的三种类型理论,即压制性法、自治性法和回应性法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了上述理论对中国当代法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经济法的价值取向透析经济法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价值是更本质更深层的东西。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法的价值范畴中不同层次的概念,法的价值取向不同,其基本价值目标也不相同。经济法的社会整体效益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经济法不同于民法、行政法的价值目标的追求,进而使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区别开,这就决定了经济法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中通奸行为的“非罪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的刑法史上,通奸通常被规定为犯罪,并且课以严厉的刑罚。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刑法在加强打击法定犯的同时,逐渐退出公民个人的私生活空间,让位于其他法律和道德规范。刑法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正是现代法治的要求,由此就不难理解现代社会中通奸行为的“非罪化”。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生活中的法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多,以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法的特征。实现法律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法律促成并维护社会的转型,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归选择。民法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形式因素和事实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自然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分析实证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社会学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明了法律现实以及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宽容、综合、整体性应是我国民法现代化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经历千余年发展进步的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精邃的理念深深地征服着后世各国民法学者,被称作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为法律行为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必要条件和客观条件,探究罗马法在法律制度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法律行为制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国家法与非国家法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传统,国家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弥补民间法调 整方法的不足而出现的规则。非国家法属于人类学家所讲的"小传统",属于大众文化;而国家法则属于相对应 的"大传统",属于精英文化。国家法是民间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一点上看,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融合的。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还是要以国家制定法为价值主导,但绝不是将其强行推进到民间社会,而是 强调二者的互动,即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既以非国家法补充国家法,又用国家法整合非国家法, 二者共同起作用,致力于现代化法制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6.
法律类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教学中“项目”的确定非常重要,该项目来源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律工作任务,即经济法律项目,但又不同于经济法律项目,其本质是以经济法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任务,即以学生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为依据,以能否最大限度承载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衡量项目好坏的标准;主要在法律类高职经济法课程所涉及的市场主体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领域确定。  相似文献   

17.
密尔是十九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本文以其主要著作为解读材料,全面分析了密尔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律理念与自由观念。密尔通过对功利主义的改造,以追求自我完善的人作为其立论的基点;在法律观上,强调了法律的惩恶功能与正当范围,并就私有财产和司法问题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在自由观方面,涉及了自由的概念、环境及范围问题,尤其是反对"社会暴虐"及"个性自由"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真对待民事习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生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对于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影响十分重大。从民法的精神、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先例以及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困境来看,民事立法对民事习惯的高度重视是十分必要的。漠视民事习惯的民事立法将会严重脱离现实,使国家制定法难以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甚至使国家制定法被人们故意地规避。我国的民事立法应该借鉴国外重视对民事习惯的宝贵经验,确立民事习惯在民法中的补充渊源地位,广泛开展调查,化解制定法与习惯的冲突,软化立法以增强法律的社会适应性,强化司法以增强法律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感。  相似文献   

19.
法的价值是关于法的目标、理想或主要功能作用的抽象,是法律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实质公平与正义在经济法领域的特殊表现,是经济法基本精神的具体化。而经济法以追求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平衡基础之上的社会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是经济法宗旨、原则赖以存在的前提。追求实质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研究     
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权益方面的保护,隐私权成为权利主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理论上对隐私权的认识还不统一,法律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定论。民法作为"人"法是隐私权得以保护的基础,"从身份到契约"的历程也是隐私权独立的历程;在隐私权的保护中要协调公权力与私权利;从比较法的视点来完善我国的隐私权立法,通过不同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的比较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