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因此,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搞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谓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理念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整个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站在和谐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生态思想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乃和 《学理论》2008,(9):18-19
和谐,是指事物内部因素配合匀称、适当、协调’、平衡的状态。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自然现,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制度支撑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发展循环经济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立法和制度支撑体系,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与文化的概念辨析关于“社会和谐”内涵的界定:其一,从内涵看,和谐是关系范畴,社会和谐作为关系体系包含着多种关系,最基本的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  相似文献   

9.
陈澜 《学理论》2013,(30):43-45,52
人类诞生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依存到矛盾对立的演变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把环境问题上升到社会高度,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岳云强 《学理论》2014,(26):1-2,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利益关系协调、民主法制、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路的创新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官民崇德、万众尚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民与政府之间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镇方 《理论探讨》2006,3(3):86-88
和谐社会应该是以经济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实现经济和谐,既要在“外环境系统”方面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即经济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和谐,也要在内部构成上实现经济的总体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组合上的和谐和生产关系形成与运行上的和谐。为实现经济和谐,国家应采用向农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社会再分配政策、向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的发展政策,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文化是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理性结晶.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存在着科技文化的重要作用.人类一定时期认识的有限性、科技文化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近代偏颇的科技社会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在当代、科技文化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夯实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基础,是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文化驾驭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破坏范围和影响比较大。如许多河流污染严重,水质遭到破坏;大部分湖泊出现富养化;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不足;矿产资源乱挖滥采;耕地有效面积不断减少等等,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和正在影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该看到,人在自然环境中居于首要的支配地位,正…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构建,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积极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蓝图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立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特殊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锋 《理论导刊》2006,(10):32-3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全面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自然对人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8.
蔡艳山 《学理论》2012,(18):102-1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美育可以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与社会,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重要的精神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重维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平川 《理论导刊》2006,3(10):48-51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快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文明基础;必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即时化解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努力推动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构建和谐文化,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指出了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科学实践是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