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和理论失误期.在每一个阶段上,毛泽东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后来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也是发展中的失误,对于后来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邹韩 《党史文苑》2009,(4):50-5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分别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完善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分别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完善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关于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界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有的强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有的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本身进行具体分析,回答才能比较全面。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过程发生作用的因素更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经济的和政治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因素,经济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活动就是首要的活动,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笫368页)。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方式是生  相似文献   

5.
<正>"从群众口碑中看领导班子运行现状,班子综合研判,差异化评价干部……"今年以来,剑阁县把识别考察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通过基层民意采集,电脑"机读"绘制,探索开展多维度差异化分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群众描绘班子日常运行民意线"没想到可以当一次‘评委’,对环境保护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民意评价!"11月27日上午,大地石英砂有限公司经理袁晖被随机抽中,代表服务对象参加了县委对环境保护局领导班子运行的民意评价。填写完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历史考察晏冠亮正确认识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石。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只有找出和抓住主要矛...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是衡量一个政党、社会组织以及政府等制定和实施决策的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在反“围剿”的残酷战争环境下巩固和发展苏维埃进行有益探索,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组织机构、动员模式等,充分发挥其在战争动员和苏维埃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历史考察晏冠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观,在在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来完善和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9.
朱从兵 《世纪桥》2000,(1):31-3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中西文化观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对他的历史观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门的探讨。笔者以为,梁漱溟的历史观中最鲜明的内容是他的中国史观、中国近代史观、西洋史观和社会发展史观。本文拟从研究他的社会发展史观着手,揭示其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属性,为全面研究其历史观奠定初步基础。一、梁漱溟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梁漱溟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的基本观点还是接受的。他说:“历史唯物主义者。(如斯大林)在说明上层建筑从属于其社会经济基础时,指出虽则社会生产力发展(其中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逐步强化的。从根源上说,是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基数巨大且增长迅速的人口因素,制约了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中国之所以长期有效地把农民堵在城门外,捆在土地上,则是因为实行了户籍制度、城市福利保障制度、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这种二元治理模式从多方面支撑了高积累、高投资、高速度推进工业化的计划,却付出了昂贵的历史代价,遗留下了许多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哲学界目前有六种观点,即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1、生产斗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4、社会各种矛盾运动的合力;5、人的物质利益需要;6、人民群众(参看黎克明、李辛生、李治华编:《哲学原理集辩》第392——39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一、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内容而不是动力。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发生了从"以宗主为本"、"以君主为本"到"以资为本"再到"以人为本"的历史演进。围绕社会核心价值观本质的演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考察这种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构建思路,希冀对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近80年的光辉历程始终贯穿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坚定  相似文献   

14.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对发展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基本规律、根本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在发展的战略定位上,都主张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都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的基本规律上,都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发展的根本方法上,都主张坚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为醒目的特征与标志,而且已经成为各国舆论、传媒和学术理论界使用最为频繁的前卫术语之一。无论人们视其为福音还是灾难,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效应,都在以不可抗拒之势,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然而,经济全球化并非始于20世纪最后20年,要想真正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走势,就很有必要对其数百年的发展进程,展开全面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6.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对发展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基本规律、根本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先后制定了18部党章(含一大制定的纲领),对于党员发展工作进行了不同的表述。梳理分析党员发展表述的变化脉络可以发现:党员发展工作基本上先后经历了探索期(1921—1945年)、发展期(1945—1956年)、曲折期(1956—1982年)和成熟期(1982—现在)等四个阶段;党员发展程序经历了"三个环节"到"六个步骤"的变化;对入党申请人的要求经历了从"唯成份论"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转变。党员发展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党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相似文献   

18.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对发展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基本规律、根本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先后制定了18部党章(含一大制定的纲领),对于党员发展工作进行了不同的表述。梳理分析党员发展表述的变化脉络可以发现:党员发展工作基本上先后经历了探索期(1921—1945年)﹑发展期(1945—1956年)﹑曲折期(1956—1982年)和成熟期(1982—现在)等四个阶段;党员发展程序经历了“三个环节”到“六个步骤”的变化;对入党申请人的要求经历了从“唯成份论”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转变。党员发展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党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认为,法律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宪法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运行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先后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一系列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以及在法治建设新时期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五次修宪,使宪法更加符合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关系和时代发展的新需要。这一伟大历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宪法道路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宪法发展的深层危机与误区,有力地解答了为何立宪、由谁立宪、怎样立宪的这一历史难题。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宪法发展也必然会不断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