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德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确定下来;1997年9月18日,中共十五大通过决议,进一步明确,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党建文汇》2014,(10):4-5
今年10月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把“依法治国”作为全会的主题,这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还是第一次,这也意味着,“依法治国”是当下最为重要、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钟知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把依法治国提到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用“法治”替代“法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有一...  相似文献   

5.
理论文萃     
《新长征》1999,(5)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中国社科院法学家李步云1999年3月8日在《中国经济时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意义重大,需要我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依法治国属“法治”论,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既治民也治官,但根本目的、基本价值和主...  相似文献   

6.
「赠与」还是「借贷」?最近,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借贷合同纠纷案,对于人们正确区分“赠与”与“借贷”的差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原告张庆,男,38岁,个体户;被告张祝,男,30岁,工人。1997年10月,被告张祝结婚时,为购买家具,向中学时的同...  相似文献   

7.
一、“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走人治之路还是走法治之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法治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一条基本方针,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5,(6):48-49
王涛在5,99日的《法制早报》上撰文指出:下级不敢说“不”是官场流行的游戏规则。4月27日通过的《公务员法》将原来规定“公务员不得对抗上级决定和命令”的内容,增加为“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但公务员会把“说不”当成一种风险。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可我越来越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法制的力量是如此单薄,而“领导批示”的威力是越来越不得了啦,就如“文革”中的“最高指示”。  相似文献   

10.
还是需要“用特殊材料制成”刘兆成“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句话,浓缩了共产党人的全部优秀品质,是千百万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崇高荣誉。在党的历史上,不论是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还是在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的艰苦创业...  相似文献   

11.
如今有少数领导干部喜欢别人称其为“老大”或“老板”。这样实在让人感到忧虑。据一名记者对某市50多位党政机关公务员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其中半数以上承认称呼自己单位的领导为“老大”或“老板”。据说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干部听到这样的称号既顺耳又顺心(见《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3月26日)。一些领导干部喜爱“老大”或“老板”的称呼,这使我们看到少数干部随着地位发生了变化,思想也发生了“霉变”。这种“老大思想”说白了,也就是一种“忘本思想”,领导干部特别是做为一些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如果沦为“老大”或者…  相似文献   

12.
“法制”与“法治”相同吗?编辑同志: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理论界,特别是经济学和法学界提出了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经济”的命题,并进一步强调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法制”与“法治”读音没区别,又都与法相联,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那么,把“依法治国”的方略写进宪法有什么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应该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呢?就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著名法学家刘海年教授。记者:刘教授,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建国以来,法制一度也曾不受重视。由不重视法制到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跃。请您谈谈有关的历史背景,好吗?刘海…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4,(1):42-43
陆沪生在2003年11月6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最近,年轻创业者陆煜章向上海市工商局申请注册“上海资本家竞争力回顾有限公司”被驳回后,转而向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法院一审判决维护上海市工商局的决定。工商局的决定和法院的一审判决,依据的是《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资本家是“占有资本,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的人”的释义。  相似文献   

15.
殷辂 《理论文萃》2004,(6):52-55
周易《革》之上六日:“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此爻意义深远,最能代表目前改革的状况。改而不止,革而不变,改革之大忌也;革而不从道,变而不应时,改革之大患也。纵观二十年改革,改革初期,人心被极左思想弄得极其疲惫,世风虚伪,人心思变,改制是顺天应人之举。  相似文献   

16.
赵蕾 《廉政瞭望》2010,(17):42-43
“我现在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悔恨万分……”原许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保山在狱中感叹,“过去的人和事情,我不愿再去提及,宁愿选择遗忘”。当看到报纸上有贪官落马的消息后,他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些也许让他不自觉地想起当年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石易 《党建文汇》2001,(6):24-24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由于“以德治国”是新提法,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深剖理解“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及深远意义,我们侧重组织有关文章供党组织上党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7):33-33
“与民争利”还是“为民争利”,这一问题决定着民心向背。时时处处维护“小圈子”“小团体”“本部门”的利益,甚至不惜“与民争利”,就会走向民众的对立面,引发民众的怀疑、质疑和反对;时时刻刻想着群众的冷暖安危,想着“为民争利”,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信仰和追随。  相似文献   

19.
博览之窗     
从“法制”到“法治” 在法学界的思想解放进程中,引发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之争。表面上看来这是个概念之争,实际上这里面有着观念上的重大差别。有些人认为讲“法制”可以,因为法律制度并不妨碍人的作用。但他们不同意讲“法治”,因为“法治”就是要依法治国,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现实。 1996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主讲人原来写的讲题就是“法治国家”而非“法制国家”,只是政法部门领导人将其改为了“法制国家”。而讲课的几位学者随后将讲稿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仍坚持“法治国家”的提法。其他学者在发表文章时,也都坚持“法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朱基谈“减员增效”据《吉林日报》4月1日报道,在3月25———26日召开的四省(区)党政负责人座谈会上,朱基总理说,“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一个人干,一个人看,一个人在捣蛋,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够搞好?”他还精辟地指出,造成部分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无外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