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现象。礼渗透于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礼从最初的祭祀宗教活动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礼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既是具有控制国家机器的有效力量,又是人们评判行为规范、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与刑法的等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原始社会末期始,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日益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领域的主导观念。礼的核心即在于树等级、别亲疏,礼治观念统治下的社会实际上是等级性凸显的社会。在这种观念和制度下,刑法亦无法摆脱等级的桎梏。受中国古代社会等级观念的支配,中国古代社会的刑法具有强烈的等级属性,这种等级性在罪名、刑事责任的大小和有无、刑事责任的承担上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可以说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人物。荀子所处战国末年,天下走向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天下定于一"已成为有志之士和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对于"定于一"之后的社会建构问题,荀子基于"欲"与"礼"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政治模式——等级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看来,礼的制定就是为保证社会稳定,它象征着一种有条不紊、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作为儒学的核心,仁学实质上是礼学,德治实质上是礼治。就现实意义来讲,儒家思想的礼对个体、家庭、国家关系、自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夏商时期至1840年前夕的中国古代社会,妇女不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从妇女接受教育的途径看,家庭教育是主要方式;从教材内容看,伦理和家政成为核心;从教育的内容看,相夫教子成为主要目标。而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们对妇女教育也存在诸多性别歧视现象,致使女性基本被排斥于社会生活之外。如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建构和谐的现代妇女教育体系,尚需我们强化性别观念,加大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丧葬方面,玉器具有体现身份地位与等级差异、保持尸身不腐、明器陪葬等作用;在祭祀方面,具有沟通天地人三方、表达对于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之心的作用;在政治礼仪方面,具有明确不同等级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确定统治权、突出权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左传》之礼和孔子之礼在精神上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左传》之札更多延续了周礼的精神,孔子之礼则在继承周礼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较《左传》之札和孔子之札可明晰二者的差别,同时也有助于重新认识有关《左传》与孔子之间的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秩序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二者具有统一性。基于二者的统一性,宪法秩序作为秩序的一种,对于实现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构宪法秩序,实现社会和谐,须建设其外部环境,加强宪法自身建设,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规范社会主体的宪法行为。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对于政治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一种政治权威,其要想拥有长久的政治生命,就必须解决政治合法性问题,我国古代的历代封建帝王也深知此种奥妙。为了强化人们对其政治统治的认同,他们借助学校、家庭、地方官吏宣传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完善机制,提升官僚的道德品质,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核心的观念就是“仁” ,但他依据孔子的以“仁”释“礼”的思路 ,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 ,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 ,而且他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 ,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 ,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乡土社会信任关系仍然具有血缘、地缘色彩,这不仅使市场经济秩 序在全国的均衡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难题,而且也对中国乡土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产生了某种 "瓶颈"制约,因而要重建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信任关系,推进中国乡土社会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古代社会在数千年的治安管理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基本方面:第一,中国古代的治国者在谋求王朝的长久统治中,注重犯罪原因的理论分析与社会控制理论的总结与深化,从而完善了治安对策理论,并将其置于“图治之大本,救时之急务”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地保障其实施。第二,通过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具有政治远见的王朝统治者确立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之根。与灿烂的文化相共生,中华民族同样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发展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下面重点阐述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当前,乡村社会的秩序建构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分析了多元秩序的冲突及原因后,进而提出主张:要夯实基层民主的根基,要实现法理秩序与礼治秩序的良性互动,还要确立乡民的规则意识,夯实建构乡村法治秩序的基础,整合乡村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历史记述对于统治者汲取兴亡盛衰、治乱成败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政治家注意总结和吸收历史教训 ,积极推动史书的编纂 ,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史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政治的清明起到一定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个体道德层次为主体的"软"秩序观在经历了氏族社会的萌芽、夏商时期的发展和西周的巩固而得以最终确立,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统治秩序的规则,也成为后世制定统治秩序的标本.探讨中国早期国家行为体的形成轨迹及其在当时准国际社会互动中所形成的原始秩序观,对我们理解认识国家行为体这一概念无疑有着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礼与法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说,二者之间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费孝通先生把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但由于他是在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使用“礼”这一概念,因此他的“礼治社会”也就相应地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无法的社会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社会。我们在把握费老的“礼治社会”时,应该把它正确理解为是主要依靠传统来应对生活需要的社会,而不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借助法律来维持公共秩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法的历史发展入手,归纳出它们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而从城市建筑工程质量、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住宅、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城市供排水、城市防火七个方面探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相应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最后揭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法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不仅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而且是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人本主义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案、要案征求多人意见、逐级审理的审慎的审判制度;皇权控制下的检察监督制度;皇帝或上级长官直接详审罪囚、平反冤狱的录囚制度;带有明显人本主义色彩的法官回避和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