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华松 《理论月刊》2005,(6):169-170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与实践的理论升华,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要用科学精神充实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使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教育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发挥着引导、规范、凝聚和检验作用。推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应当促进目标总体指向一致性和具体内涵创新性相统一,观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等核心点位,以"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为"四有新人"内涵创新方向,构建全覆盖、有重点、分阶段的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并根据认知—认同—内化—外化"新四有"模式来展开目标体系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黄静婧 《传承》2014,(6):116-117
当前,高校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漂浮化、精神生活空虚化等困境,针对引发困境的原因,高校应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批判摒弃异质文化和辩证"扬弃"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构成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使人向"自己的人"即社会的存在复归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旨趣。"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的治理转向"的重要命题,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融入一切工作中去之后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向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从人民生存场域的延展、人民交往形式的拓展、人民精神需要的发展中揭示意识形态领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空间控制路径、实践引领机制和话语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坚强保障。新时代下,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战略围堵、社会转型期的挑战和网络媒体的信息侵扰形成夹击之势,直接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诱发意识形态风险。当前应从"固本、转型、定责"三个维度着力,探索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降,尤其是苏东剧变以来,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形势尤为严峻,作为"阵地、殿堂、智库、前沿阵地"的高校首当其冲。高校学生大都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一旦受到境外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影响,容易丢弃大理想大情怀,对自己的未来、对国家民族的发展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宗教渗透对高校文化安全的危害,提出应对策略,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雪原 《前进》2010,(7):41-43
<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据此,教育部在2009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项任务项目中专设了"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的"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化思维体系,包括了多维度的理论内涵。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构成要素,其互联网思维的最终意义指向,旨在顺应当前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国内形势,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互联网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向推动作用,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而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强基固本、价值引领的灵魂课程,思政课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课程目标,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稳定的新要求,积极主动地回应高校网络舆情。一是要坚持斗争精神,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二是要坚持思想引领,善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三是要坚持使命意识,巧用抗疫精神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三重维度探析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强化党政协同,建立领导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人才体系;抓好阵地建设,构建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建构起自身的革命意识形态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能否找到革命主体并认识到中国革命主体的独特性是革命意识形态能否建构成功的前提,因此,表达革命主体的词语也就成为革命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焦点.在革命实践的探索中,中共最终选择了"人民"一词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表达,并通过对"人民"概念的建构,赋予了"人民"解释世界的视角和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革命主体思想."人民"概念与其同质概念、下位概念共同构成了支撑意识形态的框架体系.而经过建构的"人民"概念塑造着中共的革命意识形态,产生了经"人民"阐述而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成为中共解读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随着"为人民"思想成为民众观察、评价中共的指示器,和中共有关的思想、行动均会进入民众的头脑中,这也就意味着中共革命意识形态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大学教育过多地从纯技术或"人力"的维度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重有形的创新产品,忽视了创造性发展的人文蕴涵,尤其是创造性的人性价值和精神过程,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创造性培养失去了"教育性"。为了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使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成为其完美人性发展的有机构成,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人文蕴涵。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人文蕴涵具体体现为:要实现个体对物质世界的创新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的协调统一;必须在"求真"的同时实现真、善、美完整"人性"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新颖能力和新型人格的同步构建。  相似文献   

14.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意识形态安全日益重要的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庞大的观念体系和复杂的精神现象,我们必须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就层次而言,从不同主体看,可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从高低水平看,可分为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和日常观念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自身具有的层次性,为军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以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6)
当前高校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诸多困境,如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信息多元化、思政课吸引力不足、评价体系利益化、高校宣传未形成"合力"等。破解这一困境须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模式转型,抓好网络阵地建设,整合高校资源做好体系化宣传。  相似文献   

16.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谐世界作为一种理念和人类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建设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为此就需要一种能够指导世界各国人民行为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就是合作主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然而,西方"利己性"的经济模式、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国内外思潮的碰撞等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我们应从引导大学生利益需求、构建意识形态教育机制等方面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尚不完善,这为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对此,我国应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高校网络安全监察体系,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避免其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误导。  相似文献   

19.
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崛起后的战略表达,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将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全球治理观进行了意识形态解构,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将国际秩序中国化。基于以上两方面,西方学者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分化,或反对,或支持,或主张容纳。西方学者的诠释和态度对于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话语"发展成为世界话语,使之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面临着挑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高校人文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引入精神动力学说,精神动力的内涵是指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本质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探讨人文教育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探索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与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