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早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第一条信息:我属于点赞党……还配了两张图片,一张上写“过去的一年,你送出了8946个赞”,另一张上是“你收获了2852个赞”. 我的朋友圈里就有这么一个人,她是我的前前同事.在每个共同好友的消息里,都能看到她的“赞”.无论那些朋友的消息是一大早发的,还是凌晨发的,都能在评论栏里,看到她的头像.看多了我就有点儿纳闷:“她们没那么熟啊……”  相似文献   

2.
2006年8月6日上午,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的一村民家里,一名中年妇女以惊愕的眼神看着一年轻男子,颤巍巍地问:“你叫啥?”男子操浓重的四川口音哽咽着答:“陈海。”妇女的眼角顿时流淌出眼泪:“你父亲叫啥?”青年吐出三个字:“陈惊涛。”妇女畦的一声哭出来:“孩子,妈妈对不住你!”青年也嚎啕大哭:“妈妈,我不怪你,都找你20年了,我太想您了!”两人跪地抱头痛哭……在场的民警和群众也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3.
牵绊     
《南风窗》1995,(5)
人活在世上总是有许多牵绊的。许多善良的牵绊维系着你我他。今年新春来临之际,一如往常,贺卡雪片般飞来。一天,一张朴素但精致的贺卡引起我的注意,信封上没有落款,贺卡上写着“红莲”二字,分明是个女孩子,但一下子,我想不起“红莲”是谁。偶尔看一下同事的桌面,咦,也有这熟悉的笔迹。却原来,同事们在这一天几乎都收到“红莲”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不得不防     
市民各方面的怨言,现在都有了可供申诉并可望解决的地方,这就是“市长专线”等各种“监督电话”。可惜,一般人真要拨电话时却常常忘记了号码。古城西安的有心人显然已注意到上述问题。你看:差不多每一家商店的店堂里都张贴着“市长专线”及  相似文献   

5.
1993年3月,乍暖还寒的广州街头,一个话题,一个联系着千家万户的话题,街谈巷议.热火朝天。从普通工人到专家学者,从家庭主妇到市委书记,几乎人人都卷进了这一场讨论。一个月后,在广州市副市长石安海的办公室里,他和我们谈起了“交通整治”这一话题。“我每天都在绕路走”记者:厂州前段时间突然爆发了一场“交通辩论大赛”,对此您怎么看。石安海;我认为是好事,一来反映了广州市民对广州市政建设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二来也反映了广州市政府的开明和民主。广州市历来有这个传统,还记得你  相似文献   

6.
祖母迪斯科     
一日,广州市一名离休干部任中环,心血来潮,聚众200余人,于越秀山下宣告成立“五羊老年健身团”。于是,羊城风情画又添一处胜景。因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妇女。因此,又是“祖母健身团”。健身团的主要活动便是跳迪斯科舞。——当你目睹祖母们自得其乐地随着迪斯科的节奏踢腿挥手时,是否想到曾几何时,迪斯科被视为洪水猛兽,被视为年轻一代与老年人之“代沟”的标志之一。——当你感觉到“代沟”两岸阵营里的人们如今踏着相同的节奏时,历史正在悄悄过去。历史让人们欣赏它的杰作,却从来都不解释究竟是谁说服了谁。  相似文献   

7.
看了看凤凰卫视播出的《世纪宋美龄》,意外发现,原来美丽的蒋夫人竟也抽烟的。节目里用了一张历史照片,特意对着宋美龄夹着香烟的纤纤玉手来了个特写。那是宋美龄抗战期间在重庆接待美国《时代》周刊女记者时的留影,二人坐在一家酒楼餐厅的沙发上,笑嘻嘻地在交谈。那个时代,抽烟是时尚。你看这些年突然流行的上海月份牌,那些粉面桃腮的月份牌美女,不少都夹着一根香烟摆“甫士”。主持人陈晓楠对这位  相似文献   

8.
谁比谁好?     
这天晚上,我正为老师布置的那篇作文而头痛,窗外突然飘进一阵嚎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过得比我好……”天! 楼下的陈大叔是个体户,买了卡拉OK之后,每晚总不忘开两小时的“演唱会”,我们这些左邻右舍也唯有照听不误。你听,今晚又准时开演了。虽然楼下面“吵(涛)声依旧”,但作文还是要完成的,我只得耐着性子继续爬格子了。不过在陈大叔那强大的声浪刺激下也不免有点精神恍惚。写着写着,一不小心便走了神,仔细一看,只见作文纸上赫然写着:“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无奈,我只好掷笔长叹:“唉,陈大叔,到底是谁过得比谁好呀?”[  相似文献   

9.
“潲水佬”的出现,实属现代都市变奏曲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你看他,骑一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车尾绑两个敞开盖子从而散发出奇异气味的桶,摇摇晃晃,左冲右突。难怪我们的骑车者一旦看到这些收购“潲水”的人,一边躲避,一边要在心里暗暗骂几声。究其实,正是好吃的广州人,造就了“潲水佬”这一致富行当的日趋活跃。你看今日广州的酒楼食肆,午饭晚饭,早茶晚茶下午茶,几乎全都人满为患,“潲水”哪有不多起来的道理?所谓“潲水”,也就是人吃剩下来弃之不要的东西,它却可以“废物利用”——用来喂猪喂鱼喂狼狗。如今广州的海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我看你的择业,是讲究对口分配的,你一个记者怎么会是这种专业的?是你自己选择的么?杨继绳(以下简称杨):说起来是40多年以前了,我中学时代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那时记者在我心中是个神圣、崇高的字眼,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我尊敬的一些历史人物都是办过报纸,写过稿子的人。做记者不仅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重要的是能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上初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在班上读了我的一篇作文后说,“杨继绳将来能做记者”,下课时有个调皮的同学弓着腰,撅着屁股,在我面前一边蹦着一边喊“记者,咔嚓!记者,咔嚓!…  相似文献   

11.
时下逛街,见得最多的两个字是:减价。几乎所有商店都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招纸,高档些的写着“酬宾大减价”、“所有商品二~六折”,低档些的写满:“劲减!”“狂减!”“大出血!”“走佬价!”“跳楼价!”都是惊叹号,语不惊人誓不休。还怕你不信,于是开列出种种理由,如  相似文献   

12.
天冷心热.只要一想起马上能见着自己的老婆孩子了,在这城市里遇到的一切不快就都算不得什么了.此刻,呆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的于现金,正啃着刚从售货亭买的一个面包,默默地想心事. 他三下五除二吃完了面包,用手背抹了一把嘴.抬头四下一望,突然发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青年妇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看了下那青年妇女的周围,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情况,他忙提起自己的一个小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向那青年妇女所在的地方移去.他在人丛中穿行的过程中,眼睛一直没有离开那站起来的妇女的身影,那妇女先是把自己的包从地上提起来,放在了座位上,弯下腰收拾了一下包后,像等待他过来似的,他走到一半时,在人缝里看见那妇女举起双手,伸了个长长的懒腰.  相似文献   

13.
乡政府大楼是一幢石砌三层楼房。我们来到时,大门还锁着。楼前冷冷清清。过了一阵,有两个农民来了,站在门口说话。“你来干什么?”“写证明买牛。你呢?”“我要去外县,想开张住宿介绍信。”“哎,现在的乡干部都没有什么事做嘅,几时来都没准的。走啦,一会儿再来过。”  相似文献   

14.
高科技时代的“电脑算命” 浙江杭州市的刘先生.发现自己上初二的女儿迷上了算命。她每天晚上不看书.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把班里同学的名字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写上星座、生肖、血型等信息.看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比较配”。  相似文献   

15.
奇异的广告     
《南风窗》1985,(10)
宣传和大炮相反,声音越低,传得越远。法国香水制造公司推销新产品的广告:“我们的最新产品最能吸引异性,因此随瓶奉送‘咱卫教材’一份。”大吹大擂的广告见得多了。有一家作风老实的营造公司以独特的广告宣布:“工程不嫌小,太大吃不消。”某小吃店在路旁的广告是:“请到这里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了。”打字机公司门前的招牌写着:“不打不相识!”一家百货公司的广告是:“本店店员待人温和,有如为父欲嫁其女。某印刷店门外的广告写着:“除了你  相似文献   

16.
1990年8月9日凌晨,广州市珠光农贸市场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一只垃圾桶被炸飞,木门的震裂声,玻璃的破碎声和从梦中惊醒后人们的惊叫声,响成一片。爆炸发生在仓前路仓前三巷一号门前,被惊呆了的屋主杨汉光兄弟俩开门一看,只见门前尘土飞扬,碎玻璃和垃圾到处都是,震裂的木门下放着一张纸条,上写:“杨先生赚了不少钱,我们兄弟近来手头较紧,你拿5万元出来给我们使,千万不要报警,如果报警,小心你儿子的生命,没收到这张纸条之前,你会听到一声巨响,等住听我们的电话。”杨氏兄弟愣在当场。爆炸,勒索,以前他们只在香港警匪片中见过,而如今,大难临头,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还未开,我就向筹办的同志泼冷水:“这个刊名不‘正经’,畏‘南风’如畏虎的日子虽然过去了,但上头还可能有对这个词看不顺眼的人,你那办刊的宗旨又太正经,什么‘促进广州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吸引得几个读者?近来办小报甚至杂志,时兴的是‘出邪制胜’,你能在艳尸、奇侠横行的当儿站得住脚么?”我的冷水泼不熄办刊人的热劲,他们终于“顽固”地把“窗”开出来了。创刊号送到我手,翻了一遍、不禁叫好,编排新、手法新、栏目新。“运筹篇”、“广角镜”、“无所不在的竞争”、“生意经”……几乎每篇都文笔清新、引人  相似文献   

18.
老鬼 《法制博览》2009,(8):30-30
可以说,中国女人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女人相比,都是“裤腰带勒的最紧的”。古时候有行不露足,笑不露齿之说,“男女授受不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着走”。这虽然说是封建,是压在“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但应该承认,这其中也有我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过去中国妇女除了一张脸外,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男人们随便看的,就是看脸也要有分寸,至于像西方妇女那样接吻、拥抱、拉予等.  相似文献   

19.
出售情书     
爬格多年,一直家贫如洗。妻常埋怨:“整夜看你爬呀,写呀,就是没见你写出多大效益来。”妻的话虽然不中听,但也是事实。如今,单位效益不好,有能耐的人都搞起了第二职业,可我一介书生,又能做什么呢?做大生意没本钱也不是那块料,摆地摊又拉不下那面子。一天,一商界朋友光临寒舍。妻又将情绪抖落了出来。朋友听后笑了笑说:“老兄,就凭你那杆情感丰富的笔,还怕赚不来活钱?这样吧,你到我的夜总会来,设个柜台,代写情书,你别小瞧这玩意,可有市场呢,不信,先试试。”  相似文献   

20.
邓笛 《法制博览》2008,(20):32-33
一群孩子看一张家庭合照。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的肤色和其他家庭成员不一样。于是,看照片的孩子中有人说,这个男孩一定是这家人收养的。“什么是收养?”另一个孩子问。“我知道,”一个女孩抢着说,“我就是收养的。收养就是,你不是被妈姆际在肚子里,而是怀在妈妈的心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