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初台湾文坛涌现一波以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为主力军的新乡土小说创作的潮流。此一方兴未艾的文学现象引起海峡两岸的研究者注目。既有研究视野尚存局限,文章拟以海峡两岸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当下的新乡土小说的发展动向作为相互参照系,以两岸时空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为两岸新乡土文学在20世纪以来中国乡土文学源流中的发展地位建立坐标,并进一步明确两岸新乡土文学之间相互比较、借鉴和反思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运动和浮夸风等的影响,内地对港澳供应面临严重困难.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克服了货源不足的问题,迅速恢复了对港澳市场的稳定供应;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完善配额管理制度.随着相关政策趋于成熟,对港澳市场供应逐步成为一项国家行动和系统工程.“文革”期间,正是因为有了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对港澳供应工作才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坚持、完善乃至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几近30年海峡两岸的分离,台湾岛与祖国大陆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第二次工业化进程初步完成,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工商社会。因此,台湾在祖国大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即要利用台湾岛内的积极力量——台商,为促进祖国大陆经济建设和海峡两岸最终走向统一之路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福利国家危机,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危机,因而,国家主义发展模式由于国家权力过分扩张而遭到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以市场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5.
管理咨询是帮助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解决管理和经营的问题,鉴别和抓住新机会,强化学习和实施变革以实现组织目的和目标的一种独立的、专业性咨询服务。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咨询业的发展取决于不同经济发展阶级上企业的需求。一、管理咨询发展历史的启示管理咨询起源于工业革命,成长于现代化大规模工厂的建立,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企业重组及90年代的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早期的美国县区以及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英国管理思想家和商人建立管理咨询行业,为满足科学管理的需要。70年代的企业缩水和重视财务绩效和80年代的企业流…  相似文献   

6.
吴跃农 《党史纵览》2022,(11):14-17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阻遏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实施严密的海上封锁和禁运。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为战备的需要,我国新建工业大多布局在川渝及大西北地区,形成了经济建设重点在东北和内地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港口建设和海运事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7.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毛泽东为实现祖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尽管目前国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谋略和决策,对新形势下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解放台湾的军事部署渡江战役胜利后,蒋介石被迫逃往台湾孤岛。在上海战役接近尾声之时,毛泽东开始思考解放台湾问题。1949年7月中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刘少奇向斯大林详细地说明了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台湾的设想,请求苏联方面提供200架左右的飞机和代训飞…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个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把握海峡两岸复杂局势、推动国家整合的指导思想和推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主导因素.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思想,通过完善对台政策,以丰富的实践、积极的成效为两岸统一大业在21世纪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但这种格局渐渐无法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同时,国内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发展对外贸易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广交会就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也是中国对外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宣传窗口。  相似文献   

10.
蒋经国对台湾问题的思考与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经国调整"大陆政策"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又是在十分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形成的.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准备一举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公开介入台湾问题,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使得海峡两岸陷入分离状态,并且使台湾问题复杂化.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良好形势.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长期对我持敌视和遏制的态度,而与苟安台湾一隅的“中华民国”残余政权保持所谓的“外交”关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争取一个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运用他超人的智慧,匠心独运,高招频出,使中美关系的坚冰豁然瓦解。在打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的产业结构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这标志着台湾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时期。20年来,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台湾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渐成熟,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和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和分析台湾后工业社会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成果、问题、经验和教训,对于正在迈向后工业社会的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看民进党的成立和国民党开放党禁,台湾逐渐进入7竞争性政党政治时代,当代中国境内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形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演变,台湾政党政治在经历了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和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两大政党集团对峙的"二元化多党制"之后,"两党制"格局已渐次清晰.针对台湾政党政治轮流坐庄的特点,大陆方面既要致力于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效机制,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促进国家最终统一,还要充分估计到台湾竞争性政党政治对大陆造成的影响,为两岸的政治性谈判早作预案,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4.
刘华清 《世纪桥》2009,(12):15-18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过三次引进高潮:第一次在50年代,以苏联援建的“一五六项工程”为标志;第二次在70年代初,以“四三方案”为标志;第三次在70年代末,以1978年签订的22个大型项目为标志。陈云与这三次引进有着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斯克里文最早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20世纪70年代,布卢姆首次将形成性评价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20世纪80年代,布卢姆将形成性评价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传入我国,当时国内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终结性评价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形成性评价逐渐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我国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虽然兼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  相似文献   

16.
杨永生 《新视野》2007,(2):92-94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动态平衡”政策。20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趋向缓和时,美国提升美台关系,干扰两岸关系发展;台湾“三党”访问大陆后,美国动态平衡政策有了新变化。这一政策是以美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矛盾、灵活、多样,但是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和扩大与美国的双边关系来打破美国动态平衡政策,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基欧汉认为,在冷战期间,美国的一些小盟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使得美国所实施的对外政策有利于这些盟友却未必有利于美国自身,并将台湾视为具有大影响的小盟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看,基欧汉对台湾的分析并不令人信服,虽然台湾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对美国外交决策施加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一直是相当有限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政策思路,不会因为这一小盟友的影响而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位外籍华人曾为力促两岸关系解冻进行了一次不为人知的神秘之旅。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带着大陆送给时任台湾"总统"蒋经国的一盘录像带,秘密来到台湾,并当面将录像带交给蒋经国。在会面中,两位神秘的信使亲  相似文献   

19.
林毅夫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一个传奇性人物,在献身经济学之前,他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20世纪70年代末,他设法回到祖国大陆,在北京大学攻读完经济学硕士之后,赴美留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80年代末,他携妻将雏再次回到祖国大陆,开始了漫长的中国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带着中国经济案例走上了世界讲坛。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按照其演进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每个时期政治发展理论所受的理论影响和时代背景不同,因此,每个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也不同.而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正是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的变换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