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共外交存在"合作"与"竞争"两条战线,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公共外交为竞争性公共外交,对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属合作性公共外交。从中国公共外交现状看,竞争性公共外交战线处于被动局面,合作性公共外交战线则成效显著。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实施策略必须针对竞争性公共外交对象进行设计:提升公共外交的战略地位,对其增加投入;淡化政府身份,多以非政府形式操作;不纠缠话语信息的是非曲直,以行动服人;与对手建立民间利益共生体。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东盟的持续繁荣需要深刻理解周边外交策略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实现党中央"睦邻、安邻、富邻"外交策略的重要举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从未有过的如此盛会,广西举全体人民之力,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以期服务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并且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3.
李兴 《国际观察》2024,(1):48-66
本文从“睦邻”概念出发,分析了中国睦邻外交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创新。睦邻外交是中国周边外交的特色和亮点。与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相比,睦邻外交加重了“以邻为亲”的分量,新增了“与邻为友”“心心相印”等情感和内涵,感情上更互信,地位上更平等,态度上更亲和,关系上更紧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从“周边”向“睦邻”的转型和深化。睦邻外交秉持周边共同体和“大家庭”精神,是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周边区域合乎逻辑的自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睦邻外交的提出与践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睦邻外交急需理论建构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4.
南亚是中国睦邻外交重点、和平崛起的西部依托带及边陲稳定与发展的联动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南亚格局进入大变革和大调整阶段,印度崛起、反恐战争、大国博弈等都对中国的南亚战略构成新的挑战。中国未来的南亚外交应多管齐下,稳中求进,以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大局,并带动南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公共外交。公共外交需要对接内外话语体系,提高话语权。适应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对外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汉英词汇翻译中要遵循"听得懂、易理解"原则,做到准确理解语言现象,理解逻辑关系,理解原文涉及到事物的内涵。通过音译、直意译、注解等方式进行有效语言沟通,更好地传播中国内外政策、塑造国家形象,推进公共外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国都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作为战略考量。中国要为国家振兴营造更宽松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就须更加重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华认知问题,公共外交因此负有重要历史使命。开展公共外交要以我为主、立足国情、兼收并蓄,借鉴吸收外国成功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公共外交模式,政府和公众双管齐下,精心培育骨干力量,重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形式,公共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建立国家间互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介绍公共外交理论开始,探讨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并就中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的最初阶段,泰国(1939年以前及1946-1949年间称为暹罗)就有了早期殖民者的足迹。在长达几百年的东南亚殖民时代,东南亚各国相继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而泰国则是东南亚唯一未沦为殖民地而保持主权独立的国家。本文试图考察殖民时代泰国政府对列强的外交策略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而检视外交政策对于泰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与作用。一、对西方列强的外交策略及其转向从16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整个殖民时代,泰国政府对西方列强的外交态度与策略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来阐述。第一时期:阿瑜陀耶王朝后期(16…  相似文献   

9.
外交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而言,官方外交往往起主导作用。不同于官方外交,民间外交手段更为灵活,可以通过不拘形式的平等协商和交流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能有效与官方外交配合并弥补其不足。民间外交主体既有人民性特征,也有有限性特征。民间外交主体在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中已经在演绎着多重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民间外交也继往开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框架,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中国通过民间外交主动汲取民间智慧、发动民间力量、调动民众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国家外交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
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略回顾 2 0世纪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三次变迁 ,尤其是冷战后十年世界地缘政治变化的基础上 ,尝试系统分析“9·11”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特点及中国面临的战略挑战。文章认为 ,阿富汗战争及其后果和美国的地缘战略调整 ,直接牵动世界及欧亚地缘战略形势的激烈变动 ,大亚太成为世界地缘政治重心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化 ,所承受的地缘战略压力增大。文章主张中国 2 1世纪初的地缘战略应立足亚太 ,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亚太事务 ,进一步推进睦邻外交 ,尤其要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并增大对东南亚的战略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关乎我国崛起过程中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南海主权、确保良好中美关系以及拓展对外贸易等核心及重要国家利益,是推行睦邻周边外交、构建稳固战略依托的命脉和支点。台湾问题、南中国海问题、能源问题、自贸区建设问题及提高软实力问题是双方关系中的关键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中国核心及重要国家利益面临重大机遇和一定挑战。正确认识这些机遇与挑战将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家利益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全民关注外交,不同形式地参与外交。外交已不仅是政府之间的事,公共外交应运而生,内容广泛,其间,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成为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对中国整体形象的传播,发挥着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基础设施正在成为美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2016年至今,美国先后面向东南亚提出十余项可持续基建合作倡议,经历了前期试探、逐步推进和系统集成等3个阶段。美国聚焦东南亚的可持续基建,既基于东南亚各国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需求,又服务于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国际引领力的战略考量,特别是试图在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美国的可持续基建政策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发展战略对接和调动次国家层面合作,在倡议执行中注重提高项目透明度和价值观嵌入,又通过议题联结、话语塑造、盟友动员、规范操纵,构建其在东南亚的可持续基建体系。美国的可持续基建计划在融资方面对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双方的可持续基建合作也会受到资金落实、基建能力、东盟国家态度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一方面可以从美国的倡议和行动中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也应加强规范标准协商对接,促进可持续基础设施跨国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4.
对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都生存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是一个国家对国家利益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一定时期特定的外部环境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既无力改变也不能选择。国家惟一能选择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对国家利益进行准确判断,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冷战后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重新评估各自国家在对方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签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但中国外交话语的"短板"问题也日益突出。外交话语是体现国家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重大利益、战略方向和政策举措等官方基本立场的表述,而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独立自主外交时,更需在大国外交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厚植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基础,加强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以有效应对相关挑战,实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历史性提升,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如何影响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能否改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形象认知?基于2005—2021年“全球事件、语言与语调数据库”(GDELT)数据,采用多重、多期差分法(DID)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对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形象认知显著正相关;“一带一路”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赫希曼效应和贸易、投资的中介效应均会显著提升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和认同;“一带一路”与制度距离、文化差异、相互间的认知差异、外交立场距离的交互效应也会显著弱化这些距离变量对中国在东南亚形象的负面影响;“一带一路”对中美权力变化、中美战略关系和对中国威胁认知的优化、调节效应也会有效缓解、改善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的选择困境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1993,(3)
加强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与东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框架和规模,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如果我国参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将是我国与东南亚、特别是与中南半岛五国(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经济关系史上的大事;如果合作能全面展开并基本上顺利进行,将揭开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它对于我国立足亚太,加强睦邻外交,稳定周边,推动亚太次区域的经济合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任务,中国政府确定了新时期的和平发展战略。睦邻外交政策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在周边外交中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周边地区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与实践,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于阳 《亚非纵横》2004,(1):9-12
回望冷战后十几年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递进,这三者是同步展开的。也就是说,邻里双方缔造了一个长期的共赢局面。导致这种良性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睦邻外交的发展。从温家宝总理2003年10月出席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时发表的演讲可以看出,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在"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即"睦邻"、"富邻"和"安邻"。睦邻政策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良好政治关系的催化剂,富邻政策是指中国愿意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动机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安邻政策是指中国通过实施新安全观以起到地区安全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3年,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外交、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情况如何?本刊编辑部邀请东南亚研究知名专家、学者对2013~2014年东南亚地区形势作简要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