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2.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问题,由于档案资料匮乏等原因,多年来党史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权威性的中共党史著作也只是提到: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告共产国际,得到共产国际的复电同意①。但是,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央苏区的军事形势是怎样判断的,是否同意中央红军立即进行转移,还有什么具体意见,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实施有什么影响,在目前的中共党史研究著述中还都没有清楚的论述。本文依据俄罗斯陆续公布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档案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  相似文献   

3.
简述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几次变动孙少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1934年10月,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撤出江...  相似文献   

4.
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计划的确定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出桂北山区抵达湘黔边境地区后,曾有以黔北为中心发展川黔边新根据地的计划。一般材料认为,该项计划系由黎平会议所为,但实际这个方针的提出也有一个酝酿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央红军胜利通过宁属地区原因探析陈蓉60年前,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红军长征留下了史诗般辉煌的一章。在这辉煌的篇章中,有一页惊心动魄———那就是1935年5月3日至5月29日,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宁属(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的26天。这期间,中...  相似文献   

6.
战略转移     
杨成武 《共产党人》2006,(17):50-51
走了两天,虽还是在苏区行军,但为避开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我们一般都还是夜行晓宿。  相似文献   

7.
正第五次反"围剿"广昌战役失败之后,中共中央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兴国、宁都地区向集结地开进,由于都河出发,由此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10月21日起,中央红军各军团开始突围,25日从江西信丰县的王母渡、新田渡过桃江,11月8日从湖南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之间继续西进,15日从湖南的良田至宜章之间进入湘南,先后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于11月25日打响长  相似文献   

8.
2015年11月17日至11月24日,我社采访报道组一行,分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和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进行采访。于都、长汀是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也是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的“富矿”。走进一处处红色纪念馆、革命领袖旧居、红色遗址,我们听到了党史专家、红军后代讲述的一个个“前所未闻的故...  相似文献   

9.
<正>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5年10月19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精心运筹下,中央红军在清除内部错误路线的同时,成功粉碎外部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把中国革命重新引向胜利的道路。在总结长征历程时,毛泽东曾自豪地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相似文献   

10.
1933年3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进一步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决定把红一方面军一分为二,分成东方军和中央军,从福建和江西两个不同方向出击敌人。7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三军团和红十九师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随后,彭德怀、滕代远等两度率领东方军主力攻占、解放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央红军开展东方战局的战略要地。尤其是1934年1月的沙县县城攻坚战,全体红军指战员英勇作战,歼灭了大量敌人,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扩大了政治影响,为扩展红色区域、巩固中央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央红军的长征@林木  相似文献   

12.
13.
仁怀县鲁班场,在蒋介石围追中央红军第一道防线的中间地域,像嵌在红军西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道路上的一颗楔子,控制鲁班场南北数十里的道路,特别是盐津河、三元洞两条红军西进的必经道路.若红军西进,必遭截击.这时,吴奇伟纵队也逼近鸭溪一线,国民政府军各部也向遵义以西合围而来,红军面临着新的围攻.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决定攻打鲁班场消灭周浑元.鲁班场战斗时中央红军在黔北进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九军团全部都投入了战斗,但是国内的党史学者至今还没有对鲁班场战斗的全貌进行过系统研究,只有鲁班场战斗的一些片段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10月17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原因,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突围,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11月中旬至翌年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0月下旬至12月初中央红军  相似文献   

15.
<正>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突破乌江,向黔北重镇遵义前进。1月4日至7日,中央红军突破乌江攻克遵义。进入遵义后,中央红军在这里活动长达44天,足迹遍及今遵义境内160多个乡镇,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遵义,中国共产党不仅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而且领导和帮助当地人民建立起工农武装割据的  相似文献   

16.
1933年7月4日,一支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部队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经江西石城,到达宁化。这支部队由红三军团和红十九师组成,它就是著名的红一方面军东方军。从这一天起,东方军入闽作战,横扫闽西、闽北,恢复和开拓了纵横数百  相似文献   

17.
刘良 《党的文献》2005,(2):80-84
一、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的第五号命令,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显著标志;二、中央第一、二纵队和各军团的转移集结和出发行动,都是按照中革军委第五号命令和中革军委<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行事的;三、从中革军委第五号命令的发布到红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这段时间,应视为长征的开始或为前期路程.因此,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标准,应以中革军委发布第五号命令的时间和中央领导机关和各军团转移出发的地点为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一、宁化与中央苏区的发展闽西和赣南,这是毛泽东、朱德开辟井冈山道路之后,辗转来此创建中央苏区时所打造的最初两块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多次穿插于闽西赣南之间转战。第二次入闽作战达8个月,在闽西南片各县建立了红色政权,扩大和初步巩固了闽西苏区;同时,经过古田会议,解决了党内的纷争,统一了思想认识,明  相似文献   

19.
孙国林 《湘潮》2010,(7):12-15
<正>耿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担任前卫团团长和师参谋长,机智勇敢地为红军长征开辟通道,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带病踏上长征路  相似文献   

20.
一、宁化与中央苏区的发展   闽西和赣南,这是毛泽东、朱德开辟井冈山道路之后,辗转来此创建中央苏区时所打造的最初两块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多次穿插于闽西赣南之间转战.第二次入闽作战达8个月,在闽西南片各县建立了红色政权,扩大和初步巩固了闽西苏区;同时,经过古田会议,解决了党内的纷争,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和发展了建党建军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