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属政经法一体化改革范畴,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举措,关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监管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其中枢要和关键: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繁荣的政府简政放权是其核心动力,统一法治的市场经济活力和多元化的企业创新力是其重要动力,公众和社会智力的民主参与是其关键动力。简化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增强政府合作开放治理能力以及激发社会的人才与知识供给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政府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党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以改革精神推进为民务实清廉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其途径在于:创新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端正"三个观念";创新工作落实体制机制,纠正"三种主义";创新示范激励体制机制,培育"三大精神";创新监督问责体制机制,健全"三类监督";创新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接受"三门考评"。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改革动力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动力机制创新,对于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变革动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和评价;第二部分立足实践,通过对发达国家当代行政改革动力的考察,佐证理论研究的主要发现;第三部分描述总结我国30年来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及其特征;最后在分析深化改革面临的动力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动力机制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要发挥企业在经济国际化中的作用 ,把企业推向创新的国际前沿。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 ,诱发和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 ,建构企业的创新动力理论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发挥企业的创新动力优势 ,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企业创新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增加社会整体福利,但由于交易成本、信息及企业行为博弈等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创新合作往往不尽人意,实践证明,由企业的地域相近性形成的"创新域"是一条可行的改善途径。本文将创新、空间因素与企业行为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对"创新域"内企业创新合作行为的分析,试图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创新的空间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6.
《求知》2016,(7)
正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定要牢牢把创新抓在手里,把创新搞上去。为此,天津市东丽区结合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工作实际,围绕"走科技路、吃创新饭"的转型路径,借鉴中关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成功经验,努力构建具有东丽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新模式作为我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发  相似文献   

7.
把长株潭城市群设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作出的重大举措,具有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成功示范经验的重大意义."两型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动力,要走的是一条"内生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从这个逻辑出发,以长沙市岳麓区为例进行研究,对"两型社会"的机制创新有较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以创新发展,激发改革的强大动力;以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供需高水平均衡;以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开放发展,拓展改革空间;以共享发展,实现农民分享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9.
王涛 《学理论》2010,(13):19-20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把科学进步和创新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即"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发展。本文通过透析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的趋势,浅议科学进步和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刘玉国 《学理论》2013,(16):168-169
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党校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党校事业"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德的教育和党性锻炼贯穿于学员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创新作为推动学员管理工作发展的动力,在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解决工学矛盾、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出成果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员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赢得了参训学员和全市机关干部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7,(5):53-60
权力中心主义改革模式阐释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一些共性特征,即以政府权力意志为主导,以地方支持性政策为平台,以行政授权为推进手段,以试错之名"良性违法"等。权力中心主义改革模式的生成逻辑是"于理有据",即德之理、情之理、权之理和法之理的总和。"于理有据"也内蕴了权力中心主义改革模式无法克服的限度,即"于法无据"。作为新的替代方向,法律中心主义改革模式已经在部分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中出现,并开始向制度构建层面迈进,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地方政府治理创新遵循法律规范、民意需求和权力平衡等基本原理。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模式从权力中心主义转向法律中心主义,也意味着其改革动力从权力本位转向了法律本位。这种基于法律本位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模式将推动各级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在法治保障框架下呈现百花齐放却于法有据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文化创新重要论述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蕴。邓小平倡导文化工作者树立解放思想、人民至上和社会效益优先的文化创新价值观,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遵循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邓小平强调生产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从意识反作用原理出发,邓小平充分重视意识能动性在推动文化创新中的动力作用。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角度,邓小平把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外国进步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始终重视推进文化创新中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倡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没有创新,就没有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史前的愚昧时代,迈入文明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更是开创未来、赢得未来的"核心技术",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当今时代,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经  相似文献   

14.
政策转化是衔接实践探索与制度建设的桥梁与纽带。地方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转化对创新行动的牵引、固化和扩展功能。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只有把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总结好,通过政策产出的形式转化好,才能在区域和全国层面形成良好的积聚和带动效应,最终为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当前,与实践层面上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大量涌现相比,社会治理领域的政策跟进和转化能力不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改革的社会成效,也制约了制度供给的效能。基于对当前地方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之主体结构、关系网络、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的考察,要提升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转化能力,必须充分吸纳政策转化的主体力量,持续优化政策创新的行动结构,不断激发政策创新的深层动力,积极完善政策创新的配套保障,努力构建科学的政策学习机制,注重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地区横向整合,进而科学地把握政策转化时机,不断提升政策产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是政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保持党的先进性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客观审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组织形态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开拓党的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需要创新精神的激发、引领与推动。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生,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创新精神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目标、改革方向、改革环境和改革力量的统一:弘扬创新精神能够充分激发改革动力、释放改革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永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则能够增强弘扬创新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促使全体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7.
智斌  安玲 《各界》2010,19(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求教师要创新性地教,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学,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教与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企业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南阳供电公司创新思路,广辟途径,以"阳光行动"为载体,使先进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行动上,把国网文化根植于员工内心,融合于公司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深化"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了持久动力和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9.
程波辉  陈玲 《理论探讨》2020,(4):152-157
伴随"放管服"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进,必然对社会治理创新产生影响,社会治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理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借助于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放管服"改革视域下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框架。分析2016年至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发现,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治理方式、管理服务下沉、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乡村治理等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特征与范畴。将这些特征与"放管服"改革的理论蕴含进行关联性思考,可见社会治理创新与"放管服"改革具有明显的理论契合性,从简政放权、健全制度、优化服务等三个核心维度能够建构一种社会治理创新的可适性模型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与经验分析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和重要的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和社会工程,其创新面临着无数的障碍,只有认识和把握了社会管理存在的真正问题,才能使创新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真正构建起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压力型和条块分割的权力体制、"官本位"和"对立思维"的权力观念以及利益格局失衡和固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三个基本障碍。要真正克服这些障碍,需要通过赋权予基层(县、乡)政府,完善基层民主,让自治权力与基层权力的良性互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