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豪 《政府法制》2012,(29):24-24
帝王之家,金枝玉叶,男为王爷,女为公主,在家天下的时代,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再鼎盛的王朝,也有没落的时候,如果恰恰生于末代帝王之家,那么他们所饱尝的腥风血雨,甚至比黎民百姓还要残酷,以至于有人竟然发出这样的慨叹:“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实在是让人不胜唏嘘。  相似文献   

2.
艾米 《法人》2010,(8):92-92
真正可痛饮的香槟,还得是其他法国香槟,大产量的商业化品牌也有可爱之处,无论在何处都能买着、喝着  相似文献   

3.
刘秉光 《政府法制》2011,(33):40-41
历代中国帝王中,除名字之外还有外号、诨名、绰号的不乏其人,如一心向佛、四度出家的梁武帝萧衍被人称做“皇帝菩萨”;如不辨是非、爱和稀泥的唐中宗李显被人称做“和事天子”;再如晚上纵酒、白天大睡的辽穆宗耶律璩被人称做“睡王”;至于人们所讲的“赤脚大仙”宋仁宗、“促织天子”明宣宗、“蛤蟆天子”弘光帝等等,  相似文献   

4.
王静者 《政府法制》2013,(15):30-31
明正德帝,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皇帝——他觉得当帝王太无聊,便封自己当太师、做将军;嫌紫禁城里无聊,便花巨资修建“豹房”,就连惩治贪官这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居然能另类得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封建帝王的称呼具有独一无二的专属性。由于时代、民族、习俗、避讳、语言等差异,在自称、他称、谦称、尊称、雅称、俗称及生前死后的称呼方面,也有诸多变化,这就为后人了解历史人物带来不少困惑。  相似文献   

6.
周有贵 《政府法制》2013,(26):18-18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为历代文人所向往。  相似文献   

7.
夏婷婷 《法制与社会》2011,(14):276-277
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传统礼制的发展轨迹,亦为从西周建立.战国的瓦解,又到汉被重新扶正,隋唐时期的成熟,再到明清时期的腐朽没落。在这其中,唐代礼制上承周、汉,下启宋、明,是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传统演变的产物。但是,笔者在阅读《资治通鉴》过程中发现,唐代的多住帝王在某些事件的做法上是违背传统礼制的,甚至是对礼制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国历史上,懂天学且有史料证据的帝王,据我所知仅两人而已,一是清康熙帝,二是梁朝开国之君粱武帝萧衍。两人之学又有不同,康熙从欧洲耶稣会士那里学的基本上是今天被称为“天文学”的知识,而梁武帝所懂的才是“正宗”的中国传统天学——天文星占之学。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政府法制》2009,(10):42-43
五、情感诱惑 帝王君主在驭臣行为中常常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投资,从而深深感动臣下,使臣下在深受感动之余更不惜一切地为其出力和卖命。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自己也最后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相似文献   

12.
刘绍义 《政府法制》2011,(27):41-41
见到"后"字,我们立即会想到"皇后"、"皇太后"等与女人有关的词语。但在上古时代,"后"字代表男性,是权力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征,是天子的称号。《说文》曰:"后,继君体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笺曰:"后,君也。"《书经·说命》中说:"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相似文献   

13.
柳絮 《政府法制》2010,(20):38-39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 经营业绩秦始皇嬴政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一生功绩卓著。时至今日,秦始皇的强大军队体制还是众多军事家所向往的。  相似文献   

14.
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时代帝王们特有的一种自省表演文化。每当天灾频发人祸迭出之季、王朝政权朝不保夕风雨飘摇之时,帝王们穷途末路无计可施之际,便掣出罪己诏这一绝招糊弄天下,希冀能够消除民怨,招摇过市,成为他们笼络人心、拯救危难的一种手段,以期维持旧有政权不倒,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当然,这里也不能决然排除一些已有自知之明的帝王在反思之后对自身过错与失败的反省忏悔和自我检讨以及对古典传统正道统治的重新认可。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2):30-30
“青楼”,旧时为妓院的代称。其实,“青楼”最早的意思为华美的房屋,指代帝王之居所。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载,《南齐书·东昏侯纪》:“齐武王于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可见。青楼原先乃是帝王之居。为此,袁枚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政府法制》2009,(8):51-53
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这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  相似文献   

17.
革命是一种有意识的、凝聚集体力量的变革行动,在革命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制宪机会,革命者借此机会确立原则、重整秩序。比较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革命后的制宪历程,可以看出各国革命者对制宪和宪法的态度大相径庭。美国革命后,革命者把握了制宪的机会,完成了革命向日常政治的转化,革命中倡导的自由原则也得到珍视。中法革命后,虽然也都很快制定并颁布了宪法,革命者的宪法观念和在制宪上的态度却有别于前者。国家陷入不断革命的困局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革命本身,或因此否定革命倡导的原则。没有借助制宪机遇确立制约平衡的宪政机制,也没有把革命力量转化成一种建设成力量,是出现不断革命困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战争、革命与宪法的关系为主题,从思想史的角度展开考察,可以揭示现代宪制的发生学。早期现代的战争经历了从宗教战争到国家间战争,从国家间战争到内战,再从内战到革命的演变。革命之后,形成了制宪建国、守护宪制和祛除宪制这三个宪法时刻,并可以归结为革命终结的宪制路径和不断革命的政制路径这两个逻辑路径。战争与革命具有重大的宪法学意义,西方与中国的早期现代的宪制构建,均离不开战争与革命的动力机制。但如何把战争法权转变为一种基于宪法的和平法权,而不是陷入激进革命的宪制覆灭之途,则需要真正落实革命终结的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9.
法律和法官革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新世纪 ,我们的法律和法官 ,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作为法官 ,所能做的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现代法律之理念 ,理解其精神 ,感知其呼吸  相似文献   

20.
和马克思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方法论革命,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坚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坚持以实践为中介的历史生成论,坚持人文关怀的主体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