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的统一,隋朝法治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和完善的法治思想和司法体系,这些对隋朝狱制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隋朝狱制体现在理论上推行“宽简”之策,而现实中实施“严苛”之法。隋朝狱制是治与乱并存。  相似文献   

2.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短暂的封建王朝。自隋文帝杨坚于公元五八一年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进而消灭南陈,统一中国,到六一八年隋炀帝被处死,隋朝灭亡,其间仅经历了三十七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在《致约·布洛赫》一文中,他又说:“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  相似文献   

3.
刘畅 《法制与社会》2010,(31):242-242
隋唐时期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时期,也就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隋朝虽然是个十分短暂的朝代,但是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其取得的成绩却是不可忽略。由于隋朝较为短暂,并没有太多鲜明的主流观点遗留下来,所以本文先引出司马迁这个对后世,包括隋唐时期影响甚重的哲学家的思想,接下来,又描写了隋朝代表人物王通、孔颖达等人的思想来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4.
秋风  洪志 《当代审判》2003,(6):54-55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帝王之一。当时.大隋王朝建立伊始,刚刚结束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和战乱状态。天下一统,百废待兴,所以,隋文帝力主施行严刑峻法,目的是整肃吏洁、强化治安和发展经济。但他矫枉过正,在处理某些案件时,时常置隋朝的法律而不顾,公凭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而随意定罪量刑,故而,也出现了不少冤假错案,给当事人的心灵和肉体都造成了很大伤害。  相似文献   

5.
九品官人法作为选官制度,贯穿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于隋朝被科举制度所代替,在这段时期,对当时选拔士人入仕为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制度上存在的种种缺陷,最终还是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遍选拔官员的有效制度,但其留下的历史意义,很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振修 《政府法制》2010,(15):40-41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怪事。  相似文献   

7.
佚名 《政府法制》2013,(26):19-19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相似文献   

8.
唐朝贞观年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朝廷开展了选拔推荐人才的活动,允许人们自报在隋朝的资历,从中选拔贤才。许多人谎报官阶和资历,以求升迁。太宗听说后大为震怒,就下令:谎报的人限期自首,否则以死罪论处。不久,有一个人谎报资历的事败露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戴胄依法判其流放。太宗就责问戴胄:我当初下的诏书上  相似文献   

9.
张先昌  石茂生 《法学杂志》2006,27(1):151-152
监察官作为监察制度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到监察的效果。隋朝监察制度的性质和监察对象、内容、范围,决定了监察官必须具有耿直敢言、公正无私的品格,器识远大、博学多才的素养和丰富的基层实践工作经验等,只有如此,才能承担起上匡失策,下纠官邪的监察职责,保证国家机器稳固而高效地运转。  相似文献   

10.
作画巧治病     
华丽 《政府法制》2013,(14):33-33
隋朝末年,隋炀帝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终于在晚年患上了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太医官先后派了四五个一流太医,都未能治好皇上的病。隋炀帝一怒之下,砍了他们的脑袋。  相似文献   

11.
"不道"罪是"十恶"之一,在中国传统法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道"罪的流变过程分为发展期(时间段处于隋朝之前)和成熟期(时间段在隋朝之后)两个阶段.在发展期之中,以汉代作为分界线,首先通过对比汉律和唐律的"不道"罪之内容,说明"不道"罪从汉代至隋唐代是沿着由繁到简的路线发展的;其次通过考察"不道"与"道"之关系,说明"不道"罪的起源与宗教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说明汉代之前的"不道"罪涵盖着广泛的内容,其发展规律也是从整体向局部过渡的.  相似文献   

12.
大唐之所以能在南北朝和隋朝等"短命王朝"之后,历经武周变乱、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以及安史之乱等诸多"坎坷",仍能存续两三百年,关键就在于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整个唐朝奠定了坚  相似文献   

13.
蒲坚 《中外法学》1997,(3):68-72
<正> 《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律典,至今仍令人瞩目,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 一、唐律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时期的产物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封建王朝,公元六一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特别是李世民即皇帝位以后,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建桥史源远流长。有史料为证,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石拱桥赵州桥,已在河北省赵县的蛟河上巍然屹立了一千多年。从60年代的南京、武汉两座长江大桥到90年代的南浦、杨浦大桥,新中国的建桥技术同样不弱他国。然而,即使我们造得出最先进、最复杂的大桥,却并不能保证每一座简单的公路桥、人行桥都能安然无恙。年初,媒体先后曝光了多起因施工质  相似文献   

15.
隋朝统治三十七年而亡,立国虽短,但在封建法制建设上颇有建树。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一部《开皇律》,确立了为《唐律》所承袭的十二篇目,创建了封建刑罚制度中的“五刑制”,厘定了“十恶”、“八议”、“官当”之制,确定了一些封建刑事立法原则。因此,《开皇律》实为上承汉典、下开《唐律》的关键,在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试就《开皇律》的历史渊源及其对《唐律》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佳 《政府法制》2010,(14):26-26
汉朝至隋朝,官员每五日放假一日,谓"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唐、宋时期实行"旬假"制度,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称"旬假"。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  相似文献   

17.
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功臣,统一南北的最后一仗——平定陈国,他担任一路军的统帅,首先攻入陈国的都城金陵。陈国的末代皇帝陈叔宝,便是被他俘获的。胜利后,他将自己在战争中的种种谋略、战术加以总结,写成一本书,书名题为《御授平  相似文献   

18.
十恶     
《法学》1983,(1)
“十恶”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律规定的“重罪十条”。隋朝正式把它写入法典,一直沿用到清代。“十恶”是(一)谋反:企图推翻封建统治;(二)谋大逆:毁坏皇室宫殿、陵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我国古代史上,以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认真汲取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特别是隋朝覆灭的深刻教训,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社会情况的法律制度,在短短几年内就扭转了唐王朝建国初年面临的经济凋敝,人口稀少,频遭异族侵扰的困  相似文献   

20.
上转换发光材料显现指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转换发光,是指长波长的光辐射转换为短波长的光辐射的过程,对非渗透性客体上背景有荧光或图案花纹干扰的手印显现,是实际案件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常规荧光显现方法效果较差,而上转换发光对此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对上转换发光材料在疑难背景上手印显现的原理、条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