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包产到户的伟大胜利不等于“三农”问题已经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改革。一是由1978年开始,从安徽农村自发地兴起的包产到户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近两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中国的粮食问题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但是,在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普遍不高,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包产到户的潜力已经发挥得差不多了。邓小平同志早在11年前就讲:“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  相似文献   

2.
从战略高度看“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纵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一变化的历史起  相似文献   

3.
当前“三农”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使得如何看待和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一个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需要公平 ,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运作带来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 ,也出现了地区发展差距、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三农”问题也随之产生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公平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政府面前。一、推进社会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来实现的。实践证明 ,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在现实中 ,市场机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般认为 ,市场缺陷…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发端于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在80年代的改革及高速增长。但在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在90年代下半期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日益突出,以至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分析农业、农村及农民收入低增长的原因,不仅应该看过去年代其实现高增长的原因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且还要看出现了什么新因素。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在改革初至9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增长,具有两个极其显著的特征,第一是产出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果以乡镇企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和农民  相似文献   

6.
“你想象中的学校是啥样子?”面对记者的提问,12岁的代佳煜回答:“就是以前那个样子”。她所说的以前的样子,其实就是简陋的校舍和满是泥巴的操场。进城务工的李琦妈妈把女儿李琦从新疆带到温江区来上学,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她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能顺利入学吗?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7,(1):46-47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发生的真实故事,启示人们,在现实中多么需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今换位思考是新亮点:假如我是农民怎么想?“三农”不是一头牛,任你怎么使唤摆布;“三农”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三农”不是香饽饽,谁都想伸手拿;“三农”不是摇钱树,越喊越来钱;“三农”就是你我他,还有我们的父母兄弟,是活生生的现实社会,要吃要喝要生存。没有农民的健康,城里人还得戴口罩,没有农村现代化,哪来的国家现代化。“多予、少取、放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决策,是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 很多年以前,毛泽东同志就精辟地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这其中,包含着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的深刻认识。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基于这个深刻认识,施行一系列有利于调动最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的方针政策,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以土生土长的乡镇企业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并为25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城乡 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紧密,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越来越明显,解决好“三农”问题更显得迫切和重要。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更好地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求是杂志社决定举办《求是论坛》,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表演讲。4月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调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同志就新世纪的“三农”问题发表演讲,引起强烈反响。经作者同意,现将演讲稿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长期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事求是,针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陈云的远见卓识,对当时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今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入世后形势最为严峻的问题,更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深入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描绘的小康蓝图激励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但是,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们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建国后我们采取了长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失去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被作为一个整体问题被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三农”问…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存在并非始自今日。二十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均反复告诫: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 当人类历史的车轮驶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三农”问题更加凸显。朱镕基同志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  相似文献   

15.
再论“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制度问题,即由政府设置的制度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彻底破除由政府设置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从现在起,就要把重点放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逐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及促进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其绩效如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及其所采取的政策的力度。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三农”问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三农"问题是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找到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应激发农业和农村的内在活力;其次加快非农化,解决农村基本矛盾;再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北京才能保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北京“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必须不遗余力解决好对农民的土地补偿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问题 解决北京的“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北京也已初步具备了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上头热,下头冷,另外一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根据城市人的思想观念设计的制度和文化,不能适应广大的弱势群体或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突破“瓶颈”,确保供给,助农增收,改善条件,科技进步,无疑提高了“强农惠农政策”的含金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1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要求,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以“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为重点,指明了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一些新亮点特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作出了重要布署,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了深刻理解中央精神,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科学文化教研室专门召开探讨当前“三农”问题的“理论沙龙”。常务副校长李长友、副校长伍云亲临指导,并作了专题发言。现将有关发言节录于次,以供教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