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回想     
蒋乾麟 《学习导报》2014,(24):48-49
父爱是一片辽阔的海 传统家庭给孩子的印象通常是严父慈母,而我父亲是典型的慈父形象。他长得像文弱书生,性格很温和,对孩子从来不打,甚至有点溺爱。记得我小时候爱看小人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只好跟着小朋友到书摊去看,一分钱看一本。虽说钱不多,但老让别人掏钱也觉得不好意思,囊中羞涩的我斗胆把手偷偷伸进父亲的口袋。终于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生气地扬起了手——我知道错了,甘愿挨打,可是父亲的手又放下了:“拿钱干什么?”“看小人书。”  相似文献   

2.
正窗明几净,空明澄澈,充满阳光的房间,一小盆嫩绿嫩绿的文竹,几本放在窗下的书。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习惯了在每个午后,一杯清茶,一本书,在字里行间搜索着与心灵相契合的文字。读书这个简单的习惯,是在什么时候成了我整个生命状态里那温柔而美好的羁绊,把我所有的情感与人生,还有我那些淡淡的阅读里的梦想刻在书中。记忆如电影回放在发黄的素笺上。毫无例外,我也是从读小人书开始阅读生涯的。小人书的好处就在于  相似文献   

3.
蒋叶俊 《当代贵州》2013,(15):22-22
一个书摊,一条凳子,一分钱看5本连环画,趁租书老板不注意,和朋友偷偷交换着看,一分钱便能看10本……在花溪区清华中学教师郭冬明的记忆中,大多美好的回忆都与书相关,聊起儿时在路边书摊"租书看"的情景,不禁莞尔. 郭冬明的家在花溪大将山下,除了老伴张彦,家里还有女婿、女儿及一对双胞胎孙子.女儿在花溪图书馆工作,整天与书打交道,不仅自己可以饱览群书,也为家人借阅书籍提供了不少便利.女婿是好学之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考上了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正>"农家书屋就是我的黄金屋,我在这里找到了致富的法宝。"这是罗玉英近日被评为三十四团读书之星后说的话。罗玉英是二师三十四团十连职工,近日被评为该团的"读书之星"。2009年,罗玉英开始承包枣树地,由于不懂种植管理技术,连续3年没有产生效益挣到钱。正当她灰心丧气的时候,连队技术员给她送来了一本《枣树栽培管理技术》杂志。她这才明白,种枣树也要讲科技,她从此爱上了读书,不但自己看有关枣树管理的书,  相似文献   

5.
正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可精读、可泛读、可速读、可慢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读书最重要的是以你的学习和研究为基础,去找需要看的书。想象这样一所学校:几乎所有你能说得出名字的学者和思想家都在这里任教;没有上课铃和下课铃,你在任何时间都能马上进入课堂;没有地域限制,哪怕你在遥远的山村,一样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7.
亲近旧书摊     
正新书价格贵,舍不得买,旧书摊便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石河子市共有10余个旧书摊,大旺角商场附近有两个固定旧书摊,天天都摆,其余的都是双休日出来摆。起初我以为旧书摊上没有什么好书,所以不屑到旧书摊光顾。可是到书店买书,面对心爱的《顾城诗集》、《昌耀诗选》等书籍爱不释手,可一看定价哪一本也不下二三十元,又舍不得买,左右为难,买书的本数常常就打了折扣,五本变做三本,三本变做一本。后来重新认识到读书的益处,才频频光顾旧书摊。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5,(3)
<正>黄公略生于1898年1月24日,湖南湘乡人。出生后,父亲黄秀峰按照黄氏家系表,为其取名家祀,单名础,字汉魂。那个时候,有点文化的人很少对人直呼其名,一般多称字或号。黄公略小时候,父母唤他汉魂。黄汉魂小时候很喜欢读书,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有一次,他跑到父亲的书房,拿起一本线装的《史记》翻看。看着看着,就被司马迁笔下那些呼之欲出的神奇人物深深吸引,特别是在看《留侯世家》  相似文献   

9.
<正>我在人大念历史系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知道我爱读书,与我闲谈时说:"你知道拿到一本书之后,先读什么吗?"然后自答:"要先看序言和跋语,那是读书的门径。入门靠它,它是理解书的捷径。当然,还要看一下版权页上的零碎儿,那也是有用的。"这番话对我启发很大,对我后来的读书帮助也很大。这种启发和帮助,我在后来漫长的读书生活中体会得越来越深。因为这番话,我对书籍的序跋做了一番专门的研究,从学理层面加深了对序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有时候,我拿编辑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读书一定要先读“序”、“前言”等等,就因为如此,我经常上编辑们的当。有时候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你拿来一看,全不是那么回事;也有时候,听他们的话会错过一本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11,(12):64-64
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读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在信息高频率更新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一书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关于"如何读书"、"怎样读书"这一问题的所思、所感、所悟,当我们品味文化大师的美妙文笔之时,可摸索其读书历程作为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指导我们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2.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夜读的习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书房,—个台灯、一本书、一本新华字典、一个摘抄本、一支红笔和一支钢笔,边读书边摘抄边注解.这种学习方法和读书习惯已经伴我度过了 30年的时光,是我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书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思想。所以说,读书就是给思想充电。这是一种外来观点在与自身原有观念的冲撞中裂变形成新的观念,从而改变和支配个人行为的过程。近读《细节决定成败》和《没有任何借口》这两本畅销书,给人深刻启迪。 先看《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14.
正马东是呼伦贝尔市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在他的家中收藏了3000多册小人书、连环画,有《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各式各样的,严严实实地挤满了3个大书柜,虽然历经岁月沉淀,纸张有些发黄,但精美的画作仍然让人爱不释手。"我的童年是伴随着一本本小人书度过的,要不是搬家弄丢了一  相似文献   

15.
<正>喜欢读书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穷,陪伴我的是些小人书,《茶花女》、《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百看不厌。后来接触到一本对我人生最有启迪意义的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初看晦涩难懂,进入初中后,慢慢能读懂很多内容,渐渐地爱不拾手。如《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这教会我如何做调查研究,为后来我从事宣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什么书都  相似文献   

16.
书包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8岁多,正读小学三年级。20年过去了,我的小孩也有4岁多了,去年9月份,他开始进入学前班读书。8月下旬,妻子先给他买了一个书包,见不太适合,就花28块钱重新买了一个,望着孩子的两个书包,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读书时用的几个书包。1976年9月份,我入小学读一年级,因为无力买正式象样一点的书包,母亲花1毛8分钱给我买了一个丝网袋作“书包”,袋子的大小恰好可以装进一个排球,现在已很难见到这种袋子了。我提着这个丝网装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润为袋子全是一厘米见方的孔,加上没有文具盒,我只好将笔放到身…  相似文献   

17.
<正>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自己作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把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陌生。  相似文献   

19.
牧惠 《广东党史》2004,(2):54-55
为防“非典”,电话成了朋友们之间聊天的最佳选择。同友人杨兄聊起读书情况,他忽然问我:“有一本《苏共亡党十年祭》,你知道吗?看过吗?”“我知道有此书,但没有兴趣看。”“建议你翻翻。我们这边用党费发,人手一册。这一  相似文献   

20.
正终于读完了何马的《藏地密码》,合上书,已是深夜一点多。二百多万字,一套八本,每天晚上读到深夜。在这本书里,我学习到关于西藏宗教文化、玛雅文化、极限运动、探险等知识。几十年了,还是这样的读书习惯。读到喜欢的书,总是如饥饿的人遇到满桌珍馐,狼吞虎咽,不读到最后结局,不想罢手。书,是个多么有魅力的世界呀。上小学的时候,发了新书,总是先把语文课本赶快读一遍。在那种可读物非常少的年代,一张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