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间阶层的探讨一直以来是相对于上层和下层进行比较而研究的,而对中间阶层内部混杂成分和多重认同的探讨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职业类型角度探讨青年中间阶层的社会想象与认同发现,他们总体上对社会的认知是较为一致的,都较为认可当前的中国社会类型为金字塔型,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社会;他们的高消费现象并不显著,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都有较少的休闲心态和较高的焦虑心态;青年教师更能看到社会冲突。总体而言,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对于社会认同、阶层认同、社会公平、冲突等看法大体是一致的,但仍存在一定差异:青年教师在各方面无疑都是更具批判性的,而青年公务员则相较为认可社会的公平和合理程度,青年白领则处于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2.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青年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一般特征和青年的普遍特征,而且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剖析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特征、文化知识特征、职业生态特征和心理认知特征,既有助于澄清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模糊认识,同时也能为高校师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从而实现青年教师与学校同步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3.
刘忠岩 《长白学刊》2022,(6):139-145
师德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而时域、场域和惯习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提供了新视角。时域维度表明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要转换思维,对传统师德的观念、内容和标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场域维度表明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要营造“尊师”的社会氛围、完善师德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升高校科学管理水平、打造健康舒适的人才生存环境,实现社会场域、经济场域和高校场域的互动互构;惯习维度表明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育需要通过师德自律发挥青年教师主体性作用,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从理想、情操、专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自我建设,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效提升师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学、科研主力军的高校青年教师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这种压力给青年教师的身心带来了较大伤害。根据国外专家对工作压力模型研究的基础,笔者对工作压力模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认为,工作压力来源分为个人、组织、社会环境和工作本身四个方面,而个体的差异会对压力的知觉水平产生干扰影响,工作压力可能对生理、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对此,高校青年教师要加强对压力的认识,积极进行应对。高校应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降低青年教师的压力。社会和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缓解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5.
师德建设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它客观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文化传承的方向。多元文化拓展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空间、丰富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容、拓宽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路,但也对其核心内容以及方式与方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社会与高校应从弘扬优秀传统师德文化、优化师德建设的内容、创新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和优化师德建设的环境等途径来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甘霖 《湖北社会科学》2007,(12):168-170
在当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迅猛的今天,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较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多元价值观的撞击、社会和个体双重角色的纠葛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性等多种因素的困扰。解决这些困扰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引导青年教师个体进行自我调适,包括树立坚持和忍耐的精神;同时青年教师还要通过社会和学校进行心理调适,包括切实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社会、个人、教育、文化的统合视角探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与引导问题,从社会演变因素、个人倾向因素、教育质量因素和文化意识因素四个维度提出“混合四因素模型”,并对76位25岁至4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挖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本质,发现价值定力有助于解决该问题。提出从角色定位、岗位责任、职业信念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培育价值定力,以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春峰  曾一兵  黎文普 《传承》2011,(2Z):14-15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数量增多,党建工作难度加大。传统高校基层党组织按院系建立,这种支部设置模式适用于高校扩招前的教育阶段。[1]现阶段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通过建设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基层党支部来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根据当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尝试在我省高校设立青年教师党支部,加强对青年教师青年教师队伍建议,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早日加入党组织,真正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社团创造了新机遇,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这一模范公益社团的利他行为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公民社会背景下高校公益社团的公民道德实践与社会功能。在多元社会需要社会整合的分析中,指出高校公益社团的所具有的促进社会公平、培育公民道德、重建社会信任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托,而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但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面及高校自身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很少问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的整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不仅对整个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甚大,可以说,抓住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成效。一、高校青…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晋升等职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很容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本人及其家庭,也会影响到教育事业,严重时还会危及社会。本文从社会角度入手,探讨了造成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外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等重要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伦理困境、能力困境、公平困境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要求与意义,从当前资助体系育人功能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出发,提出高校应通过对各类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结合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的深度转型,积极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在学生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青年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劳动关系就是一种契约关系,但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含义、内容和一般的劳务性心理契约又不同。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问题要结合我国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从其历史和自身特点以及师资规划、工作分析、招聘、考核、培训开发、绩效管理等心理契约的相关影响因素与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另外,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表现和原因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本文以高校青年教师为视域,结合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及高校党建工作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从思想政治信仰、师德建设、实践教育和专业技能四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开展党建工作,从而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5.
四个维度分析武汉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保护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护这一课题,对武汉市各高校、湖北省残联、省教育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残疾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仍然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有关法律制度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帅永平 《前沿》2012,(12):177-178
近几年,青年教师占高校教师队伍的比例不断升高,他们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作为教师他们知识基础牢固、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阅历不够、思想政治素养还需要提高。这些特点使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深入分析他们身心成长的特点,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寻找创新点,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力量,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为高校培养一支品德高尚、政治过硬、学识渊博、技能高超的青年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构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创新水平.当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和师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国内新闻传播学高校青年教师在其学科“四大刊”投稿发表经历的考察发现,权威期刊正日渐成为国内人文社科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尝试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诉求当中往往糅合了现实功利诉求和学术理想主义,这也构成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涯早期的主要压力和动力。当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将作为稀缺发表资源的学科权威刊物想象为研究者凭借治学天赋、学术权力和知识声望等多种筹码展开综合竞技的场域,除了提升治学水准,高校青年教师们也试图以对接期刊发表偏好或是扩大学术社交等策略来提升发表概率,但在此过程中,他们依然面临各自困境。随着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实践与权威期刊的联系更趋紧密,从中也独特地映照出中国人文社科研究进程的雪泥鸿爪。  相似文献   

19.
蔡娟  张赟 《青年论坛》2014,(1):104-107
师德自觉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文明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身上的本质体现和外在表现。教师优良的道德品行和道德习惯,源于他们内在的素质自觉和外在的行为自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自觉,不仅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元素和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且是青年教师自身健康成长和充分发展的重要抓手。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自觉,关键要加强师德教育:一是加强政治道德教育,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道德自觉之基;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自觉之本;三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自觉之源。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以加强师德教育为抓手,以师德自觉为准绳,勇于担当起政治道德自觉、职业道德自觉、学术道德自觉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师德自觉的践行者和表率,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研究型高校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大学,一般是由教学型高校发展而来。在转型过程中,教学研究型高校突出和强调的是科研实绩在提升学校层次、提高办学水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较高个人素质的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希望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取得他人、组织和社会认可的工作业绩。在遭遇教学研究型高校现实的教学、科研情境时,青年教师在教学追求、科研追求方面会产生心理和行为选择上的双趋冲突。合理解决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趋冲突,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层面上加以引导,教学研究型高校也要加强内部环境建设,青年教师亦需做好个人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