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公民和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怀宇 《唯实》2000,(3):53-5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呼唤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公民意识。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大任务。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取得公民身份意味着什么?体现公民身份的最基本内容是什么?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这些问题是公民教育实践中值得研究讨论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就公民概念的实质性内容和公民应该具有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问题,作一个…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大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现状据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比较关注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市场、环保等意识,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存在以下问题,表现在:公民基本知识水平较高,行为意识水平较低。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地理、法律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在公民行为方面的回答正确率较低。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将有助于加快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而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大组成部分,农村的公民意识教育尤其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结果之一,是中国普通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本文通过历史的回顾,分析了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公民意识与现代化的互导关系。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与公共意识有交集,也有不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同时,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尽的社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与评价 当自觉主体对外部世界有了较清晰的价值认识之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定位于自觉意识的努力表现中.自我认识是我们对自己的主观评价,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与评价,这种评价不应该过高或过低,否则都会带来消极影响,产生持久性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在封建伦理社会中,不管处于社会的什么位置,个人对群体的责任集中体现在对在他之上的个人的具体责任;个人对上负责的具体行为无论怎样不合常理,也不构成对那种社会普遍原则的破坏。而在法治社会中,个人的责任就是对整个社会的一般责任。个人首先是公民,破坏普遍准则的个人行为再微不足道,也破坏了社会治理和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的强弱和公民素质的高低,与国家兴衰,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公民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各方面素养的总和,如公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这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方针政策时不能忽视的因素。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和价值的自我认识与反映。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公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民族问题呈现出相对尖锐复杂的发展态势,与之相对应,民族意识也呈增强趋势。而民族意识往往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消极的民族意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从现实出发,重视对民族意识问题的研究,积极引导民族意识的健康发展,树立并增强各族群众的公民意识,促进各族群众的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和谐统一,对于消除狭隘的民族意识的消极影响,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身份是我们的第一身份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国家和民族双重属性,即既是国…  相似文献   

10.
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导致其公民素质差、网络行为失范,严重地影响着网络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研究大学生网络公民的主要特征和网民的公民意识缺失,加强其公民意识和素质教育,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公共意识的产生源于个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实际需要。在不断适应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实际需要演化出了类型各异的规范体系或公共意识。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共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的,是人们对所处的公共场合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决定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公共意识教育则需要围绕民主、自由、平等、法律与秩序,责任与诚信的维度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公民公共意识提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13.
公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涌 《理论学刊》2003,1(5):122-124
公民是现代社会里特有的概念 ,是政治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缺损“人”的社会意识 ,更多具有的是“人”的自然意识 ,即公民意识缺损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淡薄性。而要建立现代社会制度 ,确立法治的政治体制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 ,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法治的基础,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完善的宪法要辅之以良好的宪法意识,才能在实际中得到贯彻实施.宪法意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向法治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淡薄已成为制约甚至阻碍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公民意识的提法在我国已有多年,它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增强我国公民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论伦理秩序、法治秩序与公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洁珍 《求实》2007,40(5):53-58
“道德滑坡”和“法律纸面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两大难题及其症结,而解决这一难题及其症结的关键在于公民意识的确立,因为公民意识的普遍确立并获得意识形态性,不仅是新时期伦理秩序和法治秩序的内在支撑,也是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报载: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当事人不服环境保护部门经济行政处罚的案件。原告是上海化工物品汽车运输公司,被告是吴淞区人民政府,被告的法定代表——区长孙金富出庭应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着网络主体意识弱化,网络信息的理性鉴别能力不足,道德责任缺乏与权利意识淡薄,臣民意识浓厚与公民意识相对缺失等问题。为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网络环境法制监管,设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专题网站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个层面。其作用在于指导和规范公民依法行使自身权利,维护个体利益,履行应  相似文献   

20.
姚萍 《理论导报》2012,(6):46-47
公民是现代社会的微观基础,一个具备成熟公民意识的公民群体,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90后”大学生作为公民群体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化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