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抒颐 《唯实》2004,(9):95-98
一、企业兼并中反垄断控制的两重性   企业兼并中的反垄断问题可能是反垄断研究中历史比较悠久的话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问题就被提出来了,但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对一些企业兼并重组,我们更多的是扶持而不是限制,所以当时这一问题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国外资本的大量引进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有关企业兼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才成为了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德平 《理论文萃》2005,(5):23-30,11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官僚制行政范式受到极大的挑战。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掀起了旨在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政府治理范式运动,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史学界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始于60年代下半期,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即起步、发展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即反思、深入阶段。  相似文献   

4.
趋势一: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中国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经济增长高峰之后,目前进入第三个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我们原本以为,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粗放扩张阶段的结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改革开放以后持续了20年GDP近10%的年均增长时期已经过去,此后将进入GDP年均增长7%的常规期。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以来文化政策的演变,以文化政策重心的转移为标准,将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从建党到建国以革命政治为重心;建国至改革开放以整合民众为重心;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则为文化软实力得到彰显的均衡发展重心.从第三个阶段开始,文化的产业属性获得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诉求.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经过了从“文化为生产力服务”到“文化也是生产力”的重大转型,文化政策摆脱了长期以来片面发展单一属性的状况,进入了以人为本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敏 《北京党史》2011,(4):59-60
北京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曾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与指示下,采取了消烟除尘、改造锅炉等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至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业废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市不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保护大气环境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的热潮。《江泽民文选》主要收录了江泽民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相似文献   

8.
1994至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日]大西昭从整个发达国家的经济来看,90年代前半期平均增长1.4%,后半期将增长2.3%,经济呈回升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7国集团平均增长率90年代前半期达1.5%,后半期将恢复到2.5%.欧共体90年代前半期的增...  相似文献   

9.
<正>一、唱衰中国论不绝于耳唱衰中国论是有历史渊源的,迄今已有三次高潮。第一次唱衰中国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观点是认为中国社会即将崩溃。当时中国经济的内部局势严峻,投资过热,物价飞涨,通胀率超过18%,"官倒"猖獗,双轨制经济已经陷入泥潭。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如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中国被认定是下一个崩溃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以及国际形势的整体缓和,我国开始有限地、被动地参与国际机制。由于刚刚重返国际社会,对各类机制和规制的了解尚处于懵懂状态,因此这个时期以学习和适应为主要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的兴起,中国对国际形势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而在中国的现当代史上,亦曾出现过两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第一次是民国时期(20世纪20至40年代)以梁漱溟等人为代表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二次是建国初期(20世纪50至60年代)毛泽东发起的新农村建设热潮。这两次农村建设(或称乡村建设)运动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但其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其精神内核和建设手段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照价值。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真正兴起是在1926年左右,发起者是以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大致做法是,…  相似文献   

12.
<正>《环球时报》5月23日刊登张燕生的文章说,过去40年,中国企业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美交锋、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1世纪初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开放条件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们过去善于打持久战,今天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中国经济如何打好持久战?核心问题有几点:首先,过去依赖外向型经济的模式必须进行颠覆式调整,走向拥有自主知识产  相似文献   

13.
“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寻找另一种全球化以替代当前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运动。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最初的名称是反全球化运动,其目标主要是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拉美国家制定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随之,这项运动逐步扩展到美国和欧洲,并在20世纪末达到高潮。从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到90年代“反全球化运动”的勃然兴起,再到2007年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提出的“替代全球主义”,可以说,“替代全球主义运动”与“全球化”、“反全球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厘清替代全球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脉络,对我们正确把握这项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置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格局及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前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经济不景气阶段政府借助农村来缓解城市失业压力.从80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到90年代初出现“民工潮”和“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内含着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涉农政策方向转变.新世纪初“三农新政”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吸纳了大量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是中国能迅速走出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的未雨绸缪之策.综上,农村因作为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具有“无风险资产”的特征,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国家战略应继续强化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15.
所谓乡镇企业的“两次创业”,是指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两个阶段,第一次创业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第二次创业是从90年代初开始,目前正在实施中。所谓两次创业的转换是指充分地把握和利用一次创业形成的基础条件,及时进行战略转移,把乡镇企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实现新的飞跃。当前,研究乡镇企业“两次创业”的转换问题,尤其探索转换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是联合国成立50周年。这是一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年头。再过4年多,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世界各国都普遍关心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21世纪。 关于国际形势 20世纪上半叶,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下半叶出现了持续40多年的“冷战”。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以两个超级大国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为标志的两极格局宣告终结,由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对抗和“冷战”决定国际形势基本走向的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变革     
张力鑫 《共产党人》2005,(13):35-36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给企业带来了猛烈的冲击,而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则根本改变了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术界兴起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在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从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考察,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研究框架.文化全球化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这个总主题下的全球文化、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和实质出发,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企业兼并从起步到目前短短的几年间,在全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显示出愈来愈引人注目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兼并,社会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组合,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尤其是当前使一批劣势企业摆脱了困境,为地方上减少了一定的财政负担,消化了一部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取得了较直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从全面看来,企业兼并在各地的发展及效果还很不平衡。改革较先进及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地区善于抓住治理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在中国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一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以及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理论形态的演变状况如何?首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