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土家族代表诗人徐必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对本民族的体认与自豪,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以诗歌形式对土家族的历史和当今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讴歌,力求展现土家族民族精神中的审美内核。《毕兹卡长歌》便是这样一部气势较为恢宏的土家族精神长诗,这是诗人个人修养与民族精神的融合,也是贵州诗人在21世纪为中国诗坛做出的独特贡献。一、"毕兹卡长歌"的精神内核诗人徐必常用诗歌弘扬民族文  相似文献   

2.
所谓审美心态是指审美主体内化心理结构整合而成的具体的审美评价态度,向外决定着审美价值的取向,向内体现了审美主体在特定情景下的内在心理状态。认真分析和研究现代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可以更好地因势利导,为完善现代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充分发挥美学理论的社会指导功能。本文只是对现代中国人的审美心态的掠影。一、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现代中国人的审美心态的开端新中国成立,生产资料回到劳动人民手中,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他们以高涨的生产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此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互爱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在这种特定的社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中国经典优美的诗词中闪烁着思想、艺术、审美的光辉,可以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感动。本文试就诗歌鉴赏对大学生荣辱观构建的重要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诗论和中国古代诗歌一样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诗论基本轨迹如下:一、诗歌的基本特征,抒情言志到崇尚风骨。二、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政治,从《左传》时代到白居易时代一致认同。三、诗歌的教化作用一直被儒家文化所看重,教化原则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原则。四、艺术创作要靠灵感和想象,《文赋》到《文心雕龙》均有精辟阐述。五、中国诗歌的审美倾向以中和为本,发展到后来又有滋味说、妙悟说、神韵说等。  相似文献   

5.
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对于社会中受教育最多的大学生来说,建构正确的荣辱观更加重要。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精品纷呈。在这些优美的诗歌中,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担当意识、高远的人生理想、乐于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鼓舞和感染着人们。本文以诗歌鉴赏为例,分析了诗歌蕴含的诗美和诗理,试图借助诗意美陶冶这一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审美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寓教于乐的接受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6.
公民环境意识教育除了科学、法制和道德教育的角度之外,还应关注审美的角度,即从环境审关角度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教育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与独特性:以爱的情感为核心,对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以超越功利性为主要诉求,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格.环境教育是提升公民环境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文章以诗歌鉴赏为例,分析诗歌具有的音乐关、哲理美、意境美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审美特质,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谢友倩 《唯实》2010,(1):38-44
考察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秩序理论发展史,可以发现,理性作为一种权衡与选择能力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和动力。以契约理性、利益理性和科技理性为代表的西方工具理性是现代工业社会秩序的核心支柱,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森严的金字塔式的封建政治制度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朝内价值体系下的伦理和审美文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中缺乏工具理性因素。现代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中国来说需要的是一套既符合中国自身特点又能适应当下全球社会发展特征的复合理性。只有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自然理性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工业以及后工业社会维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理想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诗的发展历史中,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在太平盛世中唱响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怀,杜甫在乱世中弹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两朵常开不败的奇葩。特别是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影响了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灵魂。在此,我用这支拙劣的笔,走进李白的诗歌宝库,探索一下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飨衷心热爱李白的千万读者。  相似文献   

10.
季臻 《理论学刊》2006,(9):123-125
同为诗歌大众化理念指导下开展的诗歌运动,朗诵诗始终未能像街头诗那样为广大劳苦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而主要在知识分子中间流行。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诗歌的审美品格、创作主体、接受对象三者密不可分。街头诗更多地联系于群众,而朗诵诗则保留了更多的诗歌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一、理想主义精神体现文学责任感从文化角度看,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文化,它与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是审美理想的追求密切相关。因此,文学不仅应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感情,而且要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憧憬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萨特虚无哲学认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是虚无化自在存在的自为存在,人基于此拥有了自由的可能性,而自由承担的道德责任是自由选择的价值取向。他基于虚无观塑造的人物形象,直面人的本质存在和从虚无发展起来的情感渴求,获得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意义。虚无与自由、审美的内在相关性使萨特哲学具有超现实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美感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品位,语文的认识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形象地了解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现象和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语文的美育功能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道德观念,激励人们为人类进步和社会理想而奋斗,大学语文作为人文课程,承担着解决当代大学生精神危机、文化危机,维系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飞 《求实》2002,(2):49-51
美育是一种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审美理想和能力的基础教育 ,它在调整人的大脑思维机能 ,提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能力 ,塑造美的人格形象等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作用。结合审美实践活动 ,来打造人的认知空间 ,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不失为一条美化人的精神世界、亮化心灵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理想主义精神体现文学责任感 从文化角度看,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文化,它与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是审美理想的追求密切相关.因此,文学不仅应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感情,而且要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憧憬人类的未来,也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家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是艺术魅力的追求者.他们有责任维护、净化和提升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有责任把社会变得更文明.而要完成这种使命,必须弘扬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中的诗歌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体现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育思想。诗歌教学把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创造力、人文精神等作为重要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形神兼备,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时刻端正自己的方向,实现"心正",而后"笔正"。细细领悟,于共产党员的修养、从政多有可鉴之处。墨藏血肉,字含筋骨,忠诚品格刻心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诗词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成功地运用发展了传统诗歌中“意境”的审美理论。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在艺术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意境即意中之境,它的审美发生是以作品为中介,由作者、读者共同来完成,最终使读者从作品的意境中与作者感情发生共鸣,不自觉地把作者的意中之境转化为自己的意中之境,从而获得特殊的审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首先表现于对民族的认同。中国各民族,都热爱自己的群体,又因为长期共同生活于中华大地,彼此之间有着广泛、深入的交流,遂逐渐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解读西域诗歌,不能不了解其中蕴蓄着的浓郁的中华情结。本文试从东西一体观念、龙马图腾意识、“汉家”一词的共用和中华视角的审美情趣四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