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文学、民间传说,无论从哪一角度看,三国故事都是一个显得陈旧的话题。然而,易中天却把它变成了一种“热”,并引来了一批颇为壮观的“粉丝”,甚至有人将这一现象戏说为自“超女”以来的“学术超男”。学人在学术圈外走红,是时下特有的现象。是喜,是悲?是学人的自我超越,还是学界的百般无奈?在精英和大众之间,在殿堂文化和草根文化之间,易中天现象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注脚?又给基层文化工作提供了怎样的借鉴?“易中天热”多少反衬了处于高、中层的“理论态”、“学术态”、“文化态”在底层、基层的缺失。我们在把“攀高”作为界内追求目…  相似文献   

2.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中提出了倡导“大众文化”的观点。怎样正确理解这个提法,准确把握大众文化的指向,明确大众文化与文化的大众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精英文化、先进文化、落后腐朽文化等的区别至关重要。(一)一般来说,大众文化的指向是对应于精英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归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系列讲座“品《三国》”,自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后,迅速引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反响。以此讲演稿写成的书稿,以26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被出版社竞争。一时间“,易中天现象”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和争议。推崇者有之,批评者有之,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易中天现象”“,易中天现象”的背后究竟折射出什么东西呢?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向阳 《长江论坛》2006,(3):78-80,86
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中忽视了蕴涵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特质,否定了文化价值的人类有效性。该学派倡导的精英文化流露出与大众文化相类似的单一化倾向,这使得其建构的理论大厦在逻辑上是矛盾的。重视文化现象内在的普适性与差异性,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作出科学理解,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知识窗     
(1)“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大众文化”则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2)“先进文化”的情感指向非常鲜明,具有鲜明的褒扬性,而“大众文化”的情感指向却相对较为平淡,甚至模糊。(3)“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往往以“质”——素质较佳见称,而“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则往往以“量”、取胜。(4)“大众文化”既制造时尚,又追随时尚,“先进文化”则往往要引导时尚而不一定去追随时尚。“大众文化”对时尚的引  相似文献   

6.
顾成林 《前沿》2013,(14):140-142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变得息息相关。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虽不能精确计量,但我们仍能通过考察精神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衡量当前大众文化时代精神生活质量的发展现状,并以问题为依据提出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人文知识分子创造的精英文化以及伴随着近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大学审美文化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问题,从文化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大学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异,并就借鉴大众文化、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各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对精英文化构成了有力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大众文化的优势与缺陷入手 ,论述了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进行整合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并指出我国应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文化领域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然而,对大众文化的界定问题;对大众文化的正面及负面作用的评价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对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等,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就在离住所不远的一间咖啡吧,易中天老师准时在约定的采访时间来了,不戴墨镜、安步当车,连随从都没有一个,与时下的“易中天热潮”相比较,显得自然;与一些所谓的“明星”动辄  相似文献   

12.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当务之急——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陷阱与精神沙化,重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道统与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上海市政研会、团市委和《解放日报》在浦东世纪公园展示厅联合召开了“《论语》与人际和谐”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主讲人于丹与上海市各界人士坐而论道。与会者围绕“《于丹〈论语〉心得》成为热点,契合了人们何种心理状态和价值需求?”、“《于丹〈论语〉心得》和《品三国》等书籍的走红,是否标志着大众文化在同精英学术的较量中胜出?”、“先进文化产品如何关注大众、走向大众、引领大众?”及“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如何‘搭桥’、融通、和谐?”等话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讨论。我们联合上海市政研会推出本期专题——传统文化大众化的路径,摘刊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4.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随着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热播,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热播现象,对部队思想教育有四个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谨 《前沿》2013,(7):9-12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被中国精英界人士陆续介绍到国内,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和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化转型,即大众文化受到热捧,精英文化开始备受冷落。对于精英文化的现实处境,许多学者各抒己见,概括起来,大致有衰亡论、失落论、困境论和融通论四种观点。这些理论都没有多层次、全方位提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价值一元性与价值多元性的矛盾,公共理性与私人理性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传承创新与推广普及的矛盾。如果用惯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解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未勉过于草率和简单化,因为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当着相同的历史重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合理的文化民族主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民粹主义是今日中国文化领域突出的现象之一.文化民粹主义,故意夸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鸿沟,用狂欢式的话语、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来表达极端的文化情绪.文化民粹主义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渊源.对于民粹主义思潮,必须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17.
王萌 《传承》2011,(23):42-43,67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就要对两者进行合理的建构,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走出这种困境,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起印数是55万册,一经面市,十分抢手。其他地方不详,至少福州市场目前已经脱销。本刊第九期推出《品评易中天现象》的策划,同样借助名人效应也倍受欢迎。在那期策划的前言中,我们已作了信息披露:“在我们的要求下,易老师同意,经与出版社协商之后,让《品三国》下册有关文稿在本刊首发连载,并表示不要稿酬。”从本期起,我们开始连载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下册各讲的内容,直至书的下册面市,让《政协天地》的读者先睹为快。对于易中天如此慷慨之举,请允许我们代表《政协天地》的广大读者,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最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众文化,直面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现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和引导.二是雅俗共赏,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契合点.三是本土视野,以人为本,聚焦现实,积累文化发展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0.
肖柏 《时事报告》2007,(4):30-31
1月1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等机构发布了“2006年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在文化类中,“于丹”、“易中天”赫然在列。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了2006年中国文化界一道难以言状的景观。“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等等,一时间成了各大娱乐媒介的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