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两个一百年"辉煌的历史交汇点,抚今追昔: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从政治上"站起来"了;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经济上"富起来"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团结带领下,中华民族从强党、强国、强军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军队治理的实践中"强起来"了。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美学审思,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未来发展路向将是从"强起来"到"美起来",展现出中华民族美好发展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一部中长期规划编制实施的历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长期规划发挥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基础、确立方向、明确要求、提供遵循的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长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展现出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与时俱进与战略定力相联结的鲜明特点。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中长期规划工作,“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关系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发展要观照好。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条清晰主线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与展开。沿着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谱系和脉络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史可以发现,"从主体性到公共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走向,始终以公共性为基本定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欧式现代化道路、苏联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也是其"新"之本质规定性。新道路必然开辟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表达是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则是谱写唯物史观公共性逻辑的纲领性文献。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反对单一主体性和同质化的抽象整体性,倡导个体与共同体协调发展,这一主张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内在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融合的背景下,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意义,还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大命题,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开辟和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时代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命题,需要将其放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宏观视野下考察和审视。鸦片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国道路的本质规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节点,立足唯物史观,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年探索的历史脉络,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就和经验,对于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和核心力量,坚定不移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重塑辉煌的主基调,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主旋律。在追求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在坚持原则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规律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拓新性相统一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始终彰显人本逻辑、推进“并联式”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利用和驾驭资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展现中国气派的全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在西方话语霸权下成立,是由于我国用发展着的实践解构了“文明基因论”“历史终结论”“国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等一系列西方话语,从而建构了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及其逻辑指向,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视角。回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过程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能性与必然性、一般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历史选择。从现实向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基础、根本任务、领导力量、制度保障等方面展现着社会主义性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构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中心”“物质膨胀”“对外扩张掠夺”形成鲜明对比的“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共谋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极具特殊性与复杂性,不宜仅用单一视角进行学理与特征阐释,在方法论上应该诉诸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经典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在总体性方法论的视域下,这种新型现代化道路与现代文明的特殊性应该予以整体性、系统性观照。在论述、补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释义的基础上,鲜明提出“总体性”方法论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容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并且开辟了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的新阶段、新形态。今天,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1921年开始到列宁逝世前留下的最后论著,不仅开辟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而且首倡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改革论与总体现代化构想,对于东方落后国家探寻社会主义道路有巨大启迪意义。在列宁最后论著中,还先后四次论及东方道路、中国道路,并寄予厚望。在列宁最后构想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源头活水;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七大创新中,我们可以看到坚持与发展列宁主义的最新时代潮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形成的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国家发展道路。它致力于探索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正在拓展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它在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宗旨理念、奋斗目标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展现了不同于其它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点和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五、激动人心的年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并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邓小平所说:"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3].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最困难、最期待的单元。以国情农情为立足点、以现代化一般规律为参照系、以统筹农业农村发展为主线、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界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智能化、市场化、法治化、在地化和绿色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成开门见景、出门见人、眼里有笑、事业有成的“两见两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愿景,并遵循引领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从美丽乡村、活力乡村、富裕乡村和幸福乡村等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与追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条件。以邓小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重新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初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如何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是关系国际交往的重大议题,如何破解其“国强必霸”的逻辑本质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威胁论”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自我”“他者”“世界”三重向度实现了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新时代,坚持和平发展与保障国家安全相统一,促进一元性主导与复合型战略相协调,推进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与人类文明经验相结合,是破解“中国威胁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意义的深度彰显。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论断,高度凝练的新道路和新形态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态上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形态内在关系的揭示指导着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也指引着人类命运与共的现代化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颖 《理论导刊》2023,(5):4-11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历经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化”对其形态的塑造力与“中国话”对其内涵的构造力,共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变迁与内涵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完整演绎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孕育成形到成熟定型的形态进化过程,推动现代化从“工业化”的雏形、“四个现代化”的外形、“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外型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重构逻辑,推动现代化的概念范畴从单一碎片化走向全域系统化、理论特质从共同特征走向聚焦本国特色、价值意旨从物的现代化走向人的现代化、内容指向从现代化国家走向现代化强国。但“中国化”与“中国话”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场域融合互动,“中国化”对“中国话”的融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与“中国化”的互动建构了新现代性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正,创“人的现代化”之新;守“尊重自然”之正,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新;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正,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内在实质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生产力”之正,创“新质生产力”之新;守“人的利益”之正,创“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新;守“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观”之正,创“人民江山论”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世界历史理论范式”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之新;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模式”之新;守“共产主义文明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不是泛指“中国的道路”,不是泛泛地谈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的实质在于探索后发国家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即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的深层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学说、社会基本矛盾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运用和体现.它的意义在于,一是突破现代化只能走西方化或美国化道路的偏狭之见,破除了现代化只能移植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模式的思想障碍,彰显了不同于西方的多样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结合本国实际实现现代化的样本;二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现实可能性,这种复兴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寻求世界霸权;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有力驳斥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20.
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主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扫清了中国通向现代化道路的障碍,而且在对中国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及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探索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这对于新世纪我们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