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土地政策,在这期间虽然也出现过波折,但是不能否认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打破原有的人民公社时期体制,把中国的土地政策推进到了改革阶段,从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发展与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稳定,对当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蚌埠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紧紧抓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流转主体、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和经营机制,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然而,由于当下一些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偏差,加上流转主体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流转体制机制不完善、流转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都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开展。对此,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充分认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健全土地流转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政策一直处于变迁之中。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史,反映了党的经济政策的臻于成熟。鉴往知今,重新回顾与审视90多年来农村土地政策变迁历史,总结经验,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现实,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土地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了补给军需、推动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尽管受限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仍积极推动军需和民用工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苏维埃政权特点的工业化道路。仔细梳理历史文献我们发现,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探索具有以下特点:立足于农村环境实现农业与工业(含手工业)的和谐共生,以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很明显的顶层设计特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门小军 《党建》2021,(8):27-29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顺应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变迁和历史发展大势,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回顾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把握历程,从中汲取经验启示,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1年至1951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数次土地革命和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指导土地革命和改革的法规与文件。本文对一些相关的主要法规和文件的文本进行了梳理,考察了中共阶级划分词语及相关政治衍生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并分析了这些词语变迁的特点。通过这些分析,既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共进行土地革命和改革目标取向的差异,以及对不同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中共建构政治话语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明霞  刘琳 《共产党人》2011,(16):34-37
中国民主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90年土地风云,延续了中国宏大历史命题:几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二者,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土地上不仅可以长出粮食,还可以长出城市和房屋。"90年土地风云,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区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土改",其基本特征是实现"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的最高理想。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选择是,如何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中国道路如何走,反映在土地问题上,是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的土地规模流转,则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探寻中国道路上,对于土地问题的重新审视:既让农民拥有充分的持久的土地经营权,同时保留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对土地的主动权。土地从私有到集体与国家所有的跌宕起伏,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分析,这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探索》2015,(4)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鲜明的逻辑进路,紧密地契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土地政策法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完全合乎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中国化的演进逻辑,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拓展农民土地权益实现途径、加快土地流转必然是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工业化道路,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改革开放为界,前30年和后40年的工业化道路在指导理论、政策实践和发展特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认知演变和政策实践历程,可以总结出不同阶段工业化道路中因时制宜的工业化实践:工业化推动力量不同、工业化政策环境不同、工业化目标不同,并总结出一以贯之的几条经验: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和坚持推进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新区土地改革与开辟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区土地改革有非常明确的三层目的:一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二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三是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为达到这些目的,新区土改使用了坚定原则性与高度灵活性结合的手段,取得了明显效果。新区土改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壮举,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洪流,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宣传贯彻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启示,对推动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农村的阶级对立与阶级矛盾,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农村土地关系及阶级关系发生一定变化,为进一步解决土地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刘秀清 《学习月刊》2014,(23):24-26
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出了"长久不变"的决定。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发展受到的体制机制约束日益凸显。在这一制度前提下,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无疑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瓶颈、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现代水平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存在着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职业的流动,也是身份的转变。本文所关注的是在中国这样一种业已存在的现实的转化进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一、历史的发展1、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对原有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已经在解放区广泛实行,赢得了广大农民阶级的信任和支持,为其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国以后,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彻底贯彻。1950年6月6~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6…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目前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证明:适应形势发展,适时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整治:助推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海洋 《求是》2012,(7):51-53
农村土地整治是根据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修复受损生态的土地利用活动,是提高农村土地产出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土地集中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国际经验两方面分析土地集中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农业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分散的、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方式则是一国工业化启动时间滞后和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国际经验比较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地集中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的结论为当前中国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实现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是未来中国提高农业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顺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弊端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的最大障碍。调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商品化;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有效转移;有利于国内外资本向农村的投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国有化不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而是农民、国家和集体的共赢。具有实行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加快立法与改革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乌苏市西大沟镇党委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大胆改革,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不变的政策同农村土地联合经营相结合,做了初步的有益探索,使土地在农村联合经营中增效,农民在土地联合经营中增收,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