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建华  傅小龙 《求实》2000,(1):46-48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它描述的是“天下为公”,“财产公有”,“选贤与能”,没有私有观念,以“博爱”支配人们思想,全体社会成员诚实无欺,各得其所,过着美满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正如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篇》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种思想在我国…  相似文献   

2.
王梓涵 《新长征》2009,(10):29-31
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梦想。从《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到孔子的“大同世界”,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和谐公社”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社会和谐,始终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3.
李仁庆 《求实》2003,(Z1):21-2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人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但无法实现的梦想,而过上小康生活才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小康概念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如是描绘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自此,老有所养,含饴弄孙,儿女承欢膝下,便成为一个典型的中国梦。如今,温家宝总理再次庄重承诺:“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5.
正"小康"是与"大同"相对应的中华民族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关"大同"思想见于《孔子家语》和《礼记》两书,其中《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以后,理论界对和谐社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我想就其中一些理论问题谈点看法。一、只有在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和谐关系,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从古代社会的孔子、墨子、孟子等提出的“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近代太平天国洪…  相似文献   

7.
邸乘光 《学习论坛》2010,26(8):14-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七大重申的一个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并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现实。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和结果;“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社会和谐,是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于钦读 《奋斗》2007,(5):39-4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中,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行为才能和谐.社会也才能和谐。所以《决定》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人都在谈论和谐。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如果人人都能以和谐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何愁不能实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实际上。中华民族用“和”来表达社会的理想状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近读《论语》,不时感到和风徐来,和气生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和谐是世界观,也是认识论;和谐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实践追求。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和传诵、弘扬。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理论文萃》2006,(4):17-22
社会和谐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致中和”的“中庸”思想、主张“普遍和谐”的“太和”观念、以“天下为公”的“大道”维系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同之世”等等,无不奏鸣出和谐之音。“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后来以美国学者马斯洛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等等,西方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7,(1):31-3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原始社务外,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脚步,人们也一直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中国古代,阿渊明就曾在《桃花源记》里,构想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纷争、没有战乱的社会;近代的康有为写下了《大同书》,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无私产、无阶级、无家庭、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在国外特别是在欧洲,从古希腊的思想家到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同样幻想着人类理想天国的出现,甚至还进行过诸如建立“鸟托邦”的试验。但是无论中外,人们所有的这些幻想和努力最终都归于湮灭。出现这样的结果,乃是因为无论是中国的陶源明、康有为,还是西方的莫尔、圣西门,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正确地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更不可能找到人类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破解这样的难题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肩上。  相似文献   

12.
在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新时期我国加强社会全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和标志。然而,如何更好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在其不朽的巨著《乌托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法治社会的理想图景:国民普遍受到了较高的社会教育,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所制定的法律简约、明确、一目了然;用法过程崇尚自然,以人为本,人人稍稍经过教育就可自通.因此他们既不会轻易触犯法律又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治现实是人人精通法律,个个守法、用法,社会崇尚自觉、自愿的自然“法治”。固然《乌托邦》社会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蓝图,但其法治社会建设的合理内核,对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方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于钦读 《奋斗》2007,(6):16-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对新时期党的团结统一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构建党内和谐.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构建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机关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机关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开展“警民亲”活动中,宜宾县司法局在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一套调解邻里纠纷的“七字诀”办法,大大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减少了不稳定因素,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七字诀”是:听、询、势、导、和、济、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提出的一个伟大理念。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文明状态,体现了经济和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1.《决定》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 ——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根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论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7,(1):32-32
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曾深情地进行过描绘:“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需要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六大特征: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5.全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6.国家消亡。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刘清芬 《党课》2006,(12):16-17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句话阐明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同时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