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君劢曾是“科玄论战”中的“一造”主角。他的《人生观》演讲引发的思想大论战有着深厚思想文化背景,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旧文化思潮斗争的继续,是中国20世纪初文化思想领域的又一次交锋。“科玄论战”不仅是关于“人生观”的论战,而且与选择何种社会改造方案联系在一起。这场论战虽然失败了,但却成就了新儒学的一代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前,正值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发生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这场讨论,实际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论战,是继“问题与主义”论战之后,于一九二○年十一月开始的关于中国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论争。  相似文献   

3.
1923年,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又称"科玄论战"。它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一场论战,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家派,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反对另一种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场论战中,陈独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从而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陈独秀对这场论战的评论,对于正确认识论战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作了题为《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组织起来”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斟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也是更好聚集人民力量,克服困难、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法宝.对于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组织工作、更加密切党群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1年11月上中旬,在我国东北齐齐哈尔南嫩江桥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地大规模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阻击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首战。值此江桥抗战80周年之际,面对东北周边的政治军事形势,深刻了解江桥抗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今后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并不是无意...  相似文献   

7.
1931年11月上旬,在我国东北齐齐哈尔南嫩江桥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阻击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首战.值此江桥抗战78周年之际,面对东北周边的政治军事形势,深刻了解江桥抗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今后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战的源起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是上世纪中 国哲学界三次大论战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论战。本文试 就杨献珍在这一场论战中的立场、观点和与他对立一 方的立场、观点作一介绍。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究竟是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论战双方见诸于报刊发表 的文章和有关史料的记载,这场论战的源起为:  相似文献   

9.
爆发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当时在我党我国被称为“反修斗争”。这场论战的核心和主战场是中苏论战。中苏论战不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重要事件,而且在中共党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本文试就这场论战的的动因、焦点及其后果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0.
张蕊 《党史文苑》2014,(4):16-17
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1.
(一) 5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大规模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对此,1972年日中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时签署的联合声明说:“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相似文献   

12.
许益新 《唯实》2012,(8):26-29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势力间进行了三次论战,其中第二次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论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运动之目标、中国的阶级状况、中国的前途等方面。本次论战中,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中国革命的诸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阐述,有着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反对资产阶级思潮泛滥、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大国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一块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体系中,邓小平提到了.如何应对国际形势问题,认为中国必须要“维护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涵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它可以说是中国处理对外国际关系的一句浓缩语。它既是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提出的中国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及做法,  相似文献   

14.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郭义福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把这场改革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这一崭新的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待点、改单的深度和广度,表明...  相似文献   

15.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篇章,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第一次完全战胜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来之不易,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后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理论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论。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体现。这一理论的形成,是20世纪后期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变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试就邓小平思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意义作一分析。一、邓小平思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纷争,引起了以杨献珍为批判对象的三大哲学论战,即"综合经济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的论战、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论战、合二为一论战。杨献珍的求实精神和勇气在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论战中显得尤其醒目,可以说,他是这场哲学论战中的主角和斗士,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成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值得后人景仰。  相似文献   

19.
20年代初,中国的青年学生发动了一场非基督教的运动。这场运动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在客观上它是继五四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上海的青年学生始终站在这场运动的前列。非基督教运动的第一饱基督教,自唐代开始传人中国,但其发展缓慢,几度遭受封建统治者的重大打击,几乎毁灭。直至1807年,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新教的传入,基督教才又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其势力又从沿海向内地扩张。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加之五四运动的洗礼,广大青年学生接受了…  相似文献   

20.
叶政 《唯实》2012,(6):9-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苏论战干扰了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在意识形态建设方法上强化了对"革命思维"和"斗争哲学"的路径依赖,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加速其呈现出正误交替并行的发展趋向。这场论战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逻辑的认知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